矢高

更新时间:2024-07-01 12:05

矢高指拱桥中的矢高

角膜接触镜中的矢高

角膜接触镜中,矢高(又称垂度)是镜片后表面几何中心到镜片直径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保持镜片直径不变,增大基弧(镜片变平坦)可降低矢高,反之,则可增加矢高。同样,保持基弧不变,增加镜片直径,可以使矢高增大而使配适变得陡峭,相反可使镜片配适平坦。

一般来说,增加矢高使配适变紧,降低矢高使配适变松,深刻理解矢高对配适的影响,可以准确的把握镜片配适的评估和调整。

不同矢高鞍形索网受力性能介析

简介

索网结构体系的特点, 并对不同矢高下, 面荷载改变时索网结构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 , 得出影响索网结构的刚度关键因素。

预应力鞍形索网结构是由相互正交且曲率相反的两组钢索直接叠交, 而形成的一 种负高斯曲率的曲面悬索结 构 ,两组索中,下凹的承重索在下,上凸的稳定索在上, 两组索在交点上连接。预应力鞍形索网曲面形式复杂多样,千 姿百态,结构简洁明快,挡光率低,非常适宜做玻璃采光顶的屋面结构。

预应力鞍形索具有良好的形状稳定性和刚度,但是需要较大截面的边缘构件以保证强度和刚度要求, 因此边缘 构件的合理设计成为是否采用这种体系的关键。目的在于通过变化各种参数,分析索网结构的内力、变形及支座反力,找出既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 又使得支座反力较小的合理的结构形式, 为边缘构件的设计服务, 以期能够使预应 力鞍形索网作为玻璃采光顶理想的屋面结构 。

总结

1)增大索的预应力,结构的竖向位移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只增大索的预应力不但不会增加结构的刚度 ,反而会加大索的内力 ,并且造成支座反力的增加。

2)索的预拉力的变化对于结构的内力和支座反力影响很大 。

3)索结构的截面面积对于刚度具有较大的影响 ,而预应力值在保证上部结构稳定索拉力不退出工作的前提下对于结构的刚度影响不大 。

4)当稳定索有一部分为零退出工作时,结构的刚度会突然降低。因此只要保证在受荷下结构的稳定索不退出工作,结构的刚度是一定的。

5)对于矢高为1。5m 时 ,矢跨 比为1:20 ,索的拉力往往小于(1/3)F, 说明索的强度没有充分利用。而决定索 的截面的增加是因为结构的刚度不够,因此说矢高为1。5M时,结构的刚度起控制作用。

6)矢高为2。0M 的索网结构刚度适中,一般当索的拉应力约等于6=464。4MPa 时, 索的挠度也临近极限值。说明其刚度和强度同时起控制作用。

7)矢高为2。5m的索网结构刚度较好,是以索的最拉应力来选择截面。而此时, 索的挠度远离极限值。因此其强度起控制作用 。

渐进多焦点镜片表面初始矢高模型的设计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面形设计是在镜片表面初始矢高模型基础之上进行的,设计的关键在于镜片子午线曲线的选择。通过对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渐变区面形分析,对镜片变化的曲率中心的方位准确定向,分析了曲率渐变对镜片像散和棱镜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采用渐开线作为渐进多焦点镜片子午线曲线的设计思路,并建立了基于渐开线作为渐变区子午线的渐进多焦点镜片表面初始矢高模型。

设计思路

渐进片个性化的设计正是为解决人眼远近视场的需要,代替人眼部分调节功能,减轻用眼疲劳而产生的。渐进多焦点镜片设计要求:

1)足够大的有效可视区,人眼方便聚焦追踪远近视场;

2)视近区向视远区过渡尽可能平缓,不产生镜度突变和像跳;

3)周边像散尽可能小,使用者比较容易适应。

渐进片设计的改进就是要在上述几组互相矛盾的要求之间调整这些参数的倚重程度,设计者往往根据

佩戴者的需求在各个参数之间取得平衡。

面形设计

渐变多焦点镜片的主要特征是:上方的视远区和下方的视近区屈光力固定,基本无明显像差存在。上下之间有一段屈光力连续变化的过渡区域,该镜片区域即称为渐变区。在该区域,镜片屈光力的逐渐增加,域的中间部分称为“渐变槽(通道“”,即为视觉的可用部分。

理想的渐进多焦点面型结构应该是:视远区和视近区均为球面面形,形成稳定的镜度;中间过渡部分面形是镜片曲率半径从视远到视近的逐渐变化形成的,从而达到镜度渐变。

主要的设计方法如Maitenaz方法、Steele法、Winthrop法等,这些方法的关键在于对子午线曲线的优化,而忽略了对镜片变化的曲率中心的方位和曲率位移变化率即曲率变化坡度的分析,也没有考虑曲率渐变对镜片棱镜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渐变区曲率连续变化,如果曲率中心的指向不确定,镜片曲率大小和面形都不能确定,且人眼球捕捉物体聚集时眼球移动方位不确定;曲率位移的非线性变化率将直接造成人眼观察视场晕眩;还有不合理棱镜效应造成视场变化产生像跳等。这些都是与渐进多焦点设计要求相违背的。建立一种渐进多焦点镜片面型模型,分析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视区面形和渐变区像散等问题很有必要。

力学性能分析

特点

在钢结构施工中,结构中存在初始缺陷是不可避免的。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建立 3 组分析模型,分别在钢梁侧向弯曲矢高偏差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规定以及超出限值 4 倍的情况下,对盖板加强型节点和传统节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节点域内加设盖板,不仅能提高结构的刚度、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且能降低钢梁侧向弯曲矢高偏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用

自 1994 年北岭地震和 1995 年阪神地震后,各国学者纷纷提出多种新型钢框架节点连接方式,目的在于提高钢框架结构的安全性能和抗震能力。其中,盖板加强型节点是钢梁上、下翼缘和钢柱连接处加焊盖板,从而迫使塑性铰在远离节点域的钢梁处形成,以提高钢框架节点的耗能能力,避免在钢柱翼缘处发生屈曲。另外,在钢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存在如残余应力、钢梁侧向弯曲矢高等初始缺陷,这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性能。因此,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分别在钢梁侧向弯曲矢高偏差满足相关规定以及超出限值 4 倍的情况下,对盖板加强型节点与传统节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加设盖板对改善钢梁带缺陷的钢框架节点工作性能的作用。

阐述

在钢梁侧向弯曲矢高偏差满足《规范》规定以及超出《规范》限值 4 倍的情况下,通过对盖板加强型节点和传统节点进行对比分析,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 不考虑钢梁侧向弯曲矢高偏差的情况下,在钢梁上、下翼缘和钢柱连接处加焊盖板,能显著提高钢框架节 点的工作性能,其中屈服承载力提高12。 9% ,极限承载力提高 22。 8% 。

2) 当钢梁侧向弯曲矢高偏差为《规范》限值时,与不考虑缺陷的试件相比,传统节点和盖板加强型节点的工作性能皆有所削弱,但所带来的影响均小于 5% ,证明了《规范》所规定限值能确保结构拥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安全性能。

3) 在钢梁侧向弯曲矢高偏差超出《规范》规定限值 4 倍的情况下,传统节点和盖板加强型节点的工作性能有明显的下降,传统节点的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分别降低 22% 和 21。 6% ,而盖板加强型节点的下降幅度仅为前者的 62。 7% 和 70。 8% 。另外,通过 Mises 应力分布曲线可知: 缺陷超出《规范》要求 4 倍的传统节点梁柱连接处应力峰值显著提高18。 9% ,而盖板加强型节点上升幅度仅为前者的70。 1% 。因此,在节点域内加设盖板,能明显降低该缺陷造成的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