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见不生分

更新时间:2023-08-23 11:21

知见不生分来源于《金刚经》,是“知道各种‘见’是‘不生’的”意思。《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出处

金刚经》中的第三十一品(第三十一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每一品为一分,冠名一个小标题使读者更加快速的了解标题下面的内容。《金刚经》并非只有昭明太子三十二品这一种分法,但是这种分法是最被世人认可的分法。

对一切佛法,应如此知、如此见: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不要自生法的执着相。其次,能产生正确的知见固然重要,但还有那么一个“知见”存在,因此还有会烦恼;如果知见不生,“知”也空,“见”也空,一切皆空,那就是涅盘了。

注释

正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南怀瑾先生注的第三十一品偈颂:

九霄鹤唳响无痕,泣血杜鹃落尽魂。

谱到狮弦声断续,为谁辛苦唱荒村。

佛的说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鹤,响彻云霄,要叫醒世界上所有人的迷梦,可世上许多人是叫不醒的,千里迢迢去学佛,不管是在家出家,都变成杜鹃鸟一样。佛把真正形而上的道法直截了当,全部都告诉我们了,可有谁懂得他呢?知音难遇呀。

译文

“须菩提,假使有人谈论,佛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这个人理解我说这话的意义吗?”①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啊!这人根本不懂得如来说这话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破除众生执着四相而设的假名,并非实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随众生的颠倒想假说,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道心者,对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认识,不外是缘起而性空,应当这样的了知,这样的正见,这样的正信与理解,不执着诸法现相,不生取舍之念。”

“须菩提,所谓法相者,皆是由心而生起的幻相,并不是真有什么法相,所以如来说并非是法相,只不过假称共为法相而已。”

评析

“知见不生”——知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是应该超越的,因为空才是佛法真谛。法是宇宙万有,法相是宇宙万物万象的表现形式,本节从总结性的高度再次阐明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归根结底都是虚无。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于各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就能够超脱,这就是“知见不生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