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1 15:38
知足常乐(拼音:zhī zú cháng lè)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李耳《老子》。
先秦·李耳《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知足常乐”。
老子姓李,名耳,字曰聃,苦县人也。不详其生年,盖长于孔子。苦县本陈地,及春秋时而为楚领,老子盖亡国之遗民也。故不仕于楚,而为周柱下史。晚年,厌世,将隐遁,西行,至函关,关令尹喜要之,老子遂著书五千余言,论道德之要,后人称为《道德经》云。
老子在所著《道德经》中说:“天下有道的时候,人人知足知止,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战争绝迹了,战马也没有用了,便退还到田间为农夫耕田。天下无道的时候,人人逐利争名。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所有的马都用来作战,母马都得在战场上生产。天下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天下的罪过,没有比贪欲更大的了。所以只有知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永久的满足。人人知足,天下就太平了。”
老子谙熟历史,明察秋毫,洞察人情世故,人木三分地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告诫人们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要为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而心烦意乱,甚至铤而走险,最终失去生命。
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了,由于人们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有些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有些人贪污受贿索贿,有的人投机取巧,偷税漏税;有的人比阔气,比享受,比名牌,比职位高低,比住房大小,比汽车贵贱,比别墅豪华。为了满足这些无休止的欲望,不得不违法乱纪,获得不义之财,到头来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很少有贪得无厌的现象。这些人懂得减少欲望就是提高幸福指数,节制欲望就能够少惹是非,修身养性就能够清静。
老子的告诫是中肯的,庄子在《庄子·内》第一章《逍遥游》中也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再大的森林,一只鸟也只能够栖息在一个树枝上;滚滚的江河之水滔滔不绝,一只鼹鼠,也不过喝饱肚子。宫阙万间,睡不过五尺。再多的钱财,花不完也不过是一堆废纸烂金。人们要懂得知足常乐,更要学会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意思是知道满足,心里就常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连动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知足常乐”也作“知足长乐”“知足常足”。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当秦淑惠每天点着挣来的钱,净是钢镚儿和皱皱巴巴的分票儿,她总是知足常乐地说:‘把一天的饭钱挣出来了!’”
王小鹰《丹青引》四:“知秋淡淡一笑道:‘我们是心宽体胖,知足常乐嘛。’”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