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松

更新时间:2023-08-04 22:47

巴山松(学名:Pinus henryi Mast.)是松科松属的乔木植物。巴山松冬芽红褐色,圆柱形,顶端尖或钝,无树脂,芽鳞披针形;针叶稍硬,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叶鞘宿存;雄球花圆筒形或长卵圆形,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短穗状;球果显著向下,成熟时褐色,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基部楔形;种鳞背面下部紫褐色,鳞盾褐色,有短刺;种子椭圆状卵圆形,微扁,有褐色斑纹。巴山松是中国特有树种,产于中国湖北西部、四川东北部及陕西南部之大巴山区,多为常散生。

植物学史

巴山松曾被G.R.Shaw并为油松,A.Rehder在改正油松的学名时亦将巴山松并为油松吴中伦认为巴山松的形态介于马尾松赤松之间,将其改为马尾松的变种。中国植物志认为将巴山松作为一个独立的种较为自然。但后来《Flora of China》将其归入油松的一个变种。

形态特征

松科松属的乔木植物。高达20米;一年生枝红褐色或黄褐色,被白粉;冬芽红褐色,圆柱形,顶端尖或钝,无树脂,芽鳞披针形,先端微反曲,边缘薄、白色丝状。针叶2针一束,稍硬,长7-12厘米,径约1毫米,先端微尖,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叶鞘宿存;横切面半圆形,单层皮下层细胞,稀出现散生的第二层皮下层细胞,树脂道6-9个,边生。

雄球花圆筒形或长卵圆形,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短穗状;一年生小球果的种鳞先端具短刺。球果显著向下,成熟时褐色,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基部楔形,长2.5-5厘米;径与长几相等;种鳞背面下部紫褐色,鳞盾褐色,斜方形或扁菱形,稍厚,横脊显著,纵脊通常明显,鳞脐稍隆起或下凹,有短刺;种子椭圆状卵圆形,微扁,有褐色斑纹,长6-7毫米,径约4毫米,连翅长约2厘米,种翅黑紫色,宽约6毫米。

近种区别

巴山松虽然是油松的一个变种,且曾被归入马尾松。但巴山松与马尾松、油松在形态上差异显著。

区别油松:它与油松的区别在于后者的针叶较粗长,球果通常较大,种鳞的鳞盾亦较肥厚,鳞脐显著隆起,具较大的尖刺,种子亦较大。

区别马尾松:在中国湖北西部、四川东北部巴山松与马尾松虽分布于同一地区,但垂直分布带有着明显的差异,巴山松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山地,马尾松则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带,同时它们的形态特征也显著地不同,其区别在马尾松的针叶较细长,小枝下部着生雄球花的一段较长,雄球花较短,球果较长,基部圆,鳞盾平,鳞脐常下凹,无刺。

生长环境

巴山松常散生于海拔1150-2000米之山地,很少成纯林。但在2005年,陕西省南郑县发现一处面积达万亩的巴山松原始森林。巴山松为阳性树种,不耐阴,即使幼苗期也需要在日照充足的环境下生长。

分布范围

巴山松是中国特有树种,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房县、兴山、恩施、建始等)、重庆东北部(城口、奉节)、四川(通江)及陕西南部之大巴山区,多为常散生。

繁殖方法

采收处理

巴山松多数采用条播的方式进行繁育。

巴山松一般是4-5月开花,次年10月中旬种子成熟。农历霜降前后,球果由绿变黄时,便可组织采收。巴山松树体高大,采种不易,应选择中、壮龄植株,持带钩竹竿爬树,拉回果枝,摘采球果。采收工效与母树结实状况、距离远近及采种人爬树能力等相关,每人每天平均可采得球果约20千克左右。采回的球果天晴可摊放阴凉处凉晒,如遇天雨,在室内或露天覆盖堆放。晴天摊晒,种子落出,即可除杂、晒干、装袋收藏。黎平林场的冬季少有晴天,可将半干球果堆放在室内,注意定期翻动,防止发霉。待来年春季3月天晴,摊晒球果,收取种子。每100千克球果可出种1.4千克,每千克种子约3.98万粒。

大田育苗

选地整地:育苗前一年秋季,在拟造林地附近,选择山坡下部平缓地段,土壤深厚的稀疏林地,砍除杂灌木和部分过多林木,必要时可采取火烧炼山的方式,其育苗的效果更好,(注: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火全息灭,人才能离开);沿等高线做床,床面宽度1-1.5米,埂宽30厘米,床内进行深翻。第二年春季育苗前再次进行细致整地,翻松土壤,捡去杂草、树根,平整土壤。

种子催芽: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种。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即用50℃温水浸泡种子一昼夜,捞去漂浮的空疪种子,摊放在阴凉处,勤洒水、勤搅动,大约3天左右时间,即待半数种子裂嘴露白尖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在平整好的育苗地内,进行条播,播幅5厘米,行距25厘米,每667平方米播种量约10千克,撒种均匀,种子间距0.5-1厘米左右,覆土厚度1-2厘米。播后专人看护,防止鸟、鼠害。播种20天左右幼芽露出。

容器育苗

容器育苗与大田育苗相比,比较费工费时,成本也较大田育苗高。但容器育苗却适宜与离造林地较远,且育苗期间方便管理等优点。

基质配置:采用林区林下腐殖土和黄心土各半,另加2%的磷肥,拌匀,晒干,碾细。

基质装袋:用塑料袋,规格为高16厘米,直径6厘米的无底袋,将制好的营养土装入袋中,整齐地紧密摆放在育苗的床圃地上,每平方米可摆放约300袋,袋间用细砂土塞实不留空隙。

播种方法:装袋前,种子要进行催芽处理,处理的方式与大田育苗相同,每袋装巴山松种子2粒,复土厚度1厘米,播后随即撒水,塑料袋表土干燥时应及时撒水,保持表土潮湿。出苗后,应注意及时拔除杂草,发现缺苗,及时补植或补播;第二年生长季节应喷撒追肥,可用腐熟人粪尿液或0.5%尿素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喷后再用清水冲喷,以促进幼苗生长。容器育苗如管理得当,一般两年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巴山松经常用于造林。

林地选择

巴山松作为中国秦巴山区的乡土树种,适宜中国秦巴山区海拔1000-1800米地带生长。但并非中国秦巴山区各种立地条件均可营造巴山松。所以,巴山松最适宜在阳坡和半阳坡的荒山、疏林地造林。巴山松在土壤深厚肥沃处生长良好,若营造用材林应选择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段,避免在水湿地,鼠害严重的撂荒地和林下造林;若作为低产林改造更新造林树种,特别是阴坡、半阴坡的,应当对造林地实行带状皆伐,采伐带和保留带各20米,顺坡向设带,待采伐结束并对林地内进行清理后,再植苗造林。

炼山整地

造林前一年夏季应全面砍除杂灌木,秋季堆集,开好防火线,选择无风的阴天早上点火炼山,严防火灾。整地方式有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三种。

平缓坡地:(坡度15°以下)可实行全面整地,幼林地可实行林粮间作。

带状整地:适于斜坡地(坡度16-25°),沿等高线设带,带间距2米,整地宽度1米,深度30粒厘米。

块状整地:适于陡坡地(坡度26°以上),规格为长宽各60厘米,深30厘米,株行距1.5-2米,每公顷可挖巴山松植苗穴大约3300-4500个。

栽植造林

一般是选择在春季造林,宜在3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且巴山松苗顶芽开始萌动前最好。造林前一天,带土挖苗,带土球运至造林地,防止苗木受风吹日晒而脱水。在事先准备好的造林地内挖栽植坑,一般栽植坑深30厘米,栽时用手轻分苗,尽量多带母土,每坑栽苗2株,应分层填土,层层圧实,栽苗深度大约5厘米左右。栽植时尽量做到苗木根系舒展,土壤与根系密实,夯实土层。若用容器苗,将袋苗运至挖好的栽植坑附近,剥去塑料袋,保护好土球,将带土球苗埋入挖好的栽植坑内,将土埋好踩实。

主要价值

巴山松的木材性质及用途与台湾松或油松略同。巴山松是中国特有的松类优良树种,树体高大,树杆通直圆满,材质优良,寿命长、抗性强。

巴山松边材淡黄色,心材淡红褐色,结构微粗,纹理直,材质轻软,树脂较多,耐久用,可供建筑、枕木、家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树干可割取树脂,也有砍伐做松明者;树皮可提取栲胶;针叶可提炼芳香油;种子可食用,亦可榨油供食用或工业用油;也是荒山造林树种之一。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灭绝原因:由于长期以来重采轻造或只采不造,原分布区现多为零星小片分布,濒临灭绝。

保护措施:新造幼林地应专人看护,严禁造林地放牧、踩踏破坏;造林后,在三年内,每年6月和8月各进行1-2次松土、铲除杂草和割灌,确保幼苗不受杂灌和荒草的干扰。一旦发现巴山松苗生长受杂灌木影响,应及时组织人员清除杂灌和荒草,直到巴山松郁闭成林为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