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盖肥脂鲤

更新时间:2023-07-13 14:35

短盖肥脂鲤(学名:Piaractus brachypomus)是脂鲤科、肥脂鲤属一种淡水鱼类。在南美洲最大个体重可达20千克。体呈卵圆形,侧扁,体较高,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等。口中位,吻较钝,尾分叉较深,正尾型。成鱼的体色鲜艳,红鳍,体白,黑尾,浅蓝色斑纹,四方配置极为美观。上颌具有切割型呈指状的牙齿2行,下颌齿也有2行。脊椎骨36-37。鳃丝细长,鳃耙30-36。腹棱白胸鳍基点起直达肛门,并有齿状突起。背部尾柄基点处有一小脂鳍,其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具鳞,边缘黑色。鳞片细小均等而紧密,不易脱落。体色随水域不同而有变化,在碱性水体中体色较深,呈深灰色;而在微酸性水体中则呈体白、银鳞的美丽光泽。

动物学史

1982年引入中国台湾省,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198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广东省东莞市水产局合作引入中国大陆。1986年,短盖巨脂鲤开发利用的研究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经对其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突破,填补了中国脂鲤鱼类的研究空白。1987年7月,中国大陆首次繁殖成功;1988年中国自行培育的亲鱼人工繁殖又取得成功,并发现该鱼可在池塘中自行产卵。由于人工繁殖技术的解决,该鱼的养殖在全中国获得迅速推广。

形态特征

短盖巨脂鲤在南美洲最大个体重可达20千克。短盖巨脂鲤外形很像海水白鲳,因此取名淡水白鲳。体呈卵圆形,侧扁,体较高,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等。口中位,吻较钝,尾分叉较深,正尾型。成鱼的体色鲜艳,红鳍,体白,黑尾,浅蓝色斑纹,四方配置极为美观。上颌具有切割型呈指状的牙齿2行,下颌齿也有2行。脊椎骨36-37。鳃丝细长,鳃耙30-36。腹棱白胸鳍基点起直达肛门,并有齿状突起。鳍条无硬刺,背鳍条18-19,臀鳍条26-28,胸鳍条16-18,腹鳍条7-8,下半尾鳍条13-15。侧线鳞82-98。体长为体高的2倍,为头长的4倍,为体厚的6.5倍,为尾柄长的13.5倍。头长为眼径的5倍。背部尾柄基点处有一小脂鳍,其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具鳞,边缘黑色。鳞片细小均等而紧密,不易脱落。体色随水域不同而有变化,在碱性水体中体色较深,呈深灰色;而在微酸性水体中则呈体白、银鳞的美丽光泽。

生活习性

短盖巨脂鲤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生长温度为21-32℃,最适温度为28-30℃。低温临界温度为10℃,当水温降至12℃时,大部分鱼失去平衡。在16℃才能正常摄食。水中溶解氧在4-6毫克/升时生长最好。当溶氧量低于3毫克/升时,摄食受到影响;溶氧量在1.8毫克/升时,还能少量摄食。它比尼罗罗非鱼耐低氧,在水中溶氧降到1.5毫克/升时,还很活泼;当水中溶氧降到0.5毫克/升以下时,四大家鱼出现缺氧浮头,但它仍不浮头。该鱼喜生活在微酸性水中,对酸碱度有较大的适应性,可栖息在pH值为5.6-7.4的水体中。能耐较高的盐度,在盐度为5-10‰的水中,能正常生长,在15‰盐度水中也能生活10小时,在上述盐度水中能提高抗寒能力,且起到防病的作用。由于该鱼的群聚性,极易起捕。池塘饲养的鱼种或成鱼,第一网的起捕率都在90%以上。该鱼对敌百虫十分敏感,当敌百虫浓度仅为0.2毫克/升时,鱼立即死亡;若浓度达到1毫克/升时,边施药边死亡,无法抢救。它对孔雀石绿也很敏感,当浓度达到0.3毫克/升时,出现中毒症状。但它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漂白粉和硝酸亚汞以及痢特灵等均有较大的忍耐力,可作为鱼病的防治药物。

短盖巨脂鲤属杂食性鱼类。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幼鱼时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也吃有机碎屑和各种人工饲料。成鱼时食性更杂,各种人工配合饲料、各种瓜果、蔬菜,特别是西瓜皮、禾本科植物种子、水生及陆生青草,池底有机碎屑、腐殖质以及水生昆虫、螺蛳、水蚤、小虾等,都可以吃,食物广泛,且吞食极快。由于该鱼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以投喂沉性颗粒饵料较好。

分布范围

水域范围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在巴西中南地区的所有河流中均有分布。

国家地区

原产地:玻利维亚、巴西(亚马逊州、马托格罗索州、帕拉州)、哥伦比亚、圭亚那、巴拉圭、秘鲁、委内瑞拉。

引种: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安大略省)、古巴、巴拿马、美国(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伊利诺伊州、肯塔基州、马萨诸塞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州、密苏里州、蒙大拿州、内布拉斯加州、北卡罗来纳、俄勒冈州、得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巴布亚新几内亚。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在中国气候条件下,雌鱼性成熟年龄为3龄,雄鱼为2龄。雌、雄第二副性征不明显!鉴别较难。成熟的雌鱼在酸性水中较雄鱼体色黑,胸鳍、腹鳍、臀鳍的红色较深,腹部可见明显的卵巢轮廓,而且肛门明显突出于泄殖腔外缘。成熟雄鱼腹部或侧线的下半部色泽银白鲜艳,腹部较扁乎,泄殖腔紧闭,体表上有1条线。产卵期为5-10月份,初产雌鱼每千克体重可产卵8-10万粒;第二年后,培育好的雌鱼乎均每千克体重可产卵10-15万粒。

人工繁殖

短盖肥脂鲤的人工繁殖也采用注射催产激素的办法。催产前对亲鱼进行拉网锻炼,然后选择体表光滑、无伤的亲鱼,雌鱼腹部应有明显卵巢轮廓,且泄殖孔微红、微突;雄鱼轻挤腹部可以挤出乳白色精液(初次性成熟雄鱼很难挤出精液,只有10-20%的雄鱼能少量挤出精液)的个体。催产药物与四大家鱼和鲤鱼的相同,使用地欧酮加少量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获得100%的催产率和排空率。利用四大家鱼的催产池,面积约40-50平方米,放亲鱼20组。亲鱼注射催情激素后放入池中,保持冲水加以刺激,雌、雄鱼可自行交配产卵。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为26-30℃,效应时间为6-8小时。产卵前亲鱼在水中发出“咯!咯”的求偶声,此时,可从产卵池中捞到受精卵。要注意池水的温度。若池中水温达到32℃以上时,该鱼产卵的受精率很低,仅在10%左右,胚胎大部分畸形。对2龄鱼可采用人工催熟技术,2龄越冬亲鱼出温室后,每15天注射1次催熟激素,每千克亲鱼使用RES 2毫克,加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2微克的混合剂进行腹部注射,可使亲鱼性腺提早成熟,催产效果也好。

受精卵吸收膨胀后,在流水中呈半浮性状态,可采用家鱼人工孵化环道或孵化桶孵化。但该鱼受精卵相对密度(旧称比重)较家鱼的卵大,必须加大流速,才能使卵在孵化器中均匀翻动,孵化率可达90%以上。在人工孵化时,要及时清除水中的剑水蚤,采用120目网布过滤孵化用水,效果较好。

养殖技术

鱼苗培育

鱼苗孵出后,仔鱼全长约5.6毫米就可下池培育夏花鱼种。鱼苗培育池2333-2000平方米(2-3亩)。下塘前鱼苗池必须彻底清理和消毒,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千克或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施基肥150千克左右,然后注水,使鱼池水深达50-80厘米,7天左右水中轮虫出现高峰,这时可放鱼苗,每657平方米8-10万尾。鱼苗下塘后7天,投喂豆浆或煮熟的鸡蛋黄水,或投喂开口饵料,以后逐渐投喂人工微颗粒饵料,每天投喂5-6次,沿池周边均匀投撒。如水温28-30℃,一般经20天培育,可育成2-3厘米的夏花鱼种。

在有地热资源、工厂佘热水的地区或利用日光温室,可不受外界温度的限制,可以在2-3月份繁殖鱼苗,3-4月份培育夏花鱼种,当年育成商品鱼上市。利用热资源一般都在室内水泥池进行。鱼苗入池后,立即投喂人工孵化的丰年虫,5天后投喂人工微颗粒饵料,经15-20天饲养,可育成3厘米的夏花鱼种,这时可移入室外池培育鱼种,再养成商品鱼。

鱼种培育

鱼池3333-6667平方米(5-10亩),长方形,池深2-2.5米。夏花入池前按常规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施足有机肥,以培养大型浮游动物。施基肥后,注入新水,使水深2-1.5米。7天后放入2-3厘米的夏花鱼种1-1.2万尾。放养后,每天投喂人工颗粒饵料,其蛋白质含量为30-35%,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20%。当池水温度降至16℃左右时要及时出池,进入越冬池。

成鱼养殖

商品鱼养殖池面积3333-6667平方米(5-10亩)或6667-13333平方米(10-20亩),池深3米,按常规清塘消毒后,适当施放基肥,注入新水,使水深达到1.5-2.5米。每667平方米投放20-22克的短盖巨脂鲤鱼种860-900尾,搭配放养一定数量2龄草鱼和鲤鱼,1龄的鲢、鳙、鲤、尼罗罗非鱼夏花鱼种800-900尾。经150天的饲养,每667平方米产量633千克,其中短盖巨脂鲤产量为330千克左右,占总产量的60%。总饵料系数为1.12,其中摄食鱼饵料系数为1.38。饲养期间水温保持在25-30℃,该鱼可获得高产。放养时平均个体重20克左右,可养成500克/尾,增长倍数达到25倍。该鱼对饲料要求不高,完全可以用植物性蛋白质(豆饼、菜籽饼)饵料,蛋白质含量仅27%左右,可以获得较高的饲料报酬。同时,该鱼对池中溶氧量要求不高,能耐低氧,池中鲢、鳙等鱼浮头时,它不浮头,因此,该鱼易于养殖。

短盖巨脂鲤有很强的抗病能力,水温在26℃以上时,成活率在90%以上。在长江流域养殖,6-9月份未发现鱼病;但当水温在15-20℃时,幼鱼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等,特别是小瓜虫病,易造成暴发性死亡,如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全部死亡。在越冬期发现斜管虫病、车轮虫病、鳃鞭毛虫病、细菌性烂鳃病和绦虫病等,往往导致鱼大批死亡。因此,越冬期最好保持水温在24℃以上。如达不到此温度,就要加强药物防治,使用硝酸亚汞、漂白粉、土霉素、呋喃唑酮、生石灰、食盐、亚甲基蓝、高锰酸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等药物,忌用敌百虫和孔雀石绿。根据实践,当鱼发病并死亡寸进行治疗,也会损失30%,康复的仅70%:因此,对该鱼的鱼病,应以预防为主。

短盖巨脂鲤是热带、亚热带养殖鱼类,在冬季水温低于18℃的地区,必须采取越冬保种措施。

主要价值

短盖巨脂鲤自1985年引进并解决人工繁殖技术后,已在中国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山东、江苏、河南、江西等十几个省、市推广养殖。广东省1988年养殖面积为1467公顷,产量550吨,到1989年,产量达到6500吨。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利用电厂余热,大力生产该鱼苗种,年生产鱼苗和乌仔3-5亿尾,使该鱼的养殖生产获得很大发展。到1997年,全国推广养殖面积已达2万余公顷,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的池塘示范养殖,每667平方米产量达到1000-2400千克。

短盖巨脂鲤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的大型鱼类之一。肉质营养丰富,肉味较为鲜甜,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据测定平均体重约620克的鱼,每100克鱼肉中含粗蛋白质18.75克,粗脂肪6.68克,粗灰分1.01克,水分73.56克。鱼肉中的氨基酸,以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几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另据有关资料报道,短盖巨脂鲤鱼肉中还含有一种叫W-3的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物质,因而食用价值较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