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7 17:32
短鳍红娘鱼,是触形目鲂鮄科红娘鱼属鱼类。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向后渐细;头大,被骨板,近方形;吻端中央凹入,两侧圆钝,各具几个小棘;口大,下位,上颔较长;眼上侧位;鼻孔较小,体被大栉鳞;侧线与背缘平行延伸,背鳍两个;胸鳍宽大,腹鳍胸位,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应;尾鳍浅凹形,上叶略长于下叶;头和背部深红色,腹侧为乳白色;背鳍和臀鳍呈浅红色,胸鳍的内侧灰黑色。
背鳍Ⅷ~Ⅸ,Ⅰ-15~16;臀鳍15~17;胸鳍11+Ⅲ;腹鳍Ⅰ-5;尾鳍22。侧线鳞。鳃耙1+10。
体长为体高3.8~4.9倍;为体宽5.2~5.5倍;为头长2.5~3.4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0.93倍。头长为吻长2.1~2.3倍;为眼径4.4~4.8倍;为眼间隔5.5~6.3倍;为上颌长2.1~2.4倍;为口宽2~2.7倍;为尾柄长2.2倍;为尾柄高14.8倍;为背鳍第一鳍棘1.8倍、第二至第三鳍棘1.5倍、第四鳍棘1.8倍、倒数第二鳍棘19倍、倒数第三鳍棘6.4倍、最后鳍棘2.9倍、第一鳍条2.4倍、最长鳍条2.2倍;为臀鳍最长鳍条2.6倍;为胸鳍长0.7~1倍、基底宽3.6倍、第一游离鳍条1.5倍;为腹鳍长1.1倍、鳍棘1.7倍;为尾鳍长1.3~1.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2倍。
体长300余毫米。体较长,稍侧扁,亚圆筒形,向后渐狭小,背缘和腹缘低斜;躯干前半部较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部颇短,短于尾长,尾长略短于躯干长2倍;尾柄低长,尾柄长为尾柄高2~2.2倍。头中大,略侧扁,四棱形,背面较狭,吻背缘陡斜,眼后背缘浅弧形,头部腹缘低斜。吻中大,吻长约为眼径1.8倍,吻端中央凹入,吻突圆弧形,吻突间隔略大于眼径,吻背缘与上颌交角约为65度。鼻孔2个,靠近,距吻端近于距眼;前鼻孔亚圆形,后鼻孔裂缝状。眼较小,圆形,上侧位,眼球靠近头背缘,距吻端约等于距鳃盖后缘。眼间隔宽,略大于眼径。口大,下端位;口裂低斜,前端水平线位于头下侧1/3处,头长约为口裂长3倍。上颌较下颌突出,上颌骨不露出,后端不伸达眼前缘下方。上唇薄,下唇肥厚。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舌宽圆,不游离。鳃孔宽大;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短小。假鳃发达。
无鼻棘背面和侧面骨板连合成骨甲。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前部形成扁平吻突,前端具几个小棘,外棘较长大。眼下方具第一、第二和第三眶下骨,眼后方具第四眶下骨,无第五眶下骨。第一眶下骨后下部延长,伸达前鳃盖骨;第二眶下骨菱形,连于前鳃盖骨;第三眶下骨狭小,横卧于眼下方;第四眶下骨稍狭长,与前鳃盖骨接触,具眶下感管。中筛骨无棱棘。侧筛骨密具细棱,具1眼前棘。额骨密具细棱,眶上棱圆凸,具眼上棘1个,无眼后棘;无鼓棘;眼间无额棱,无额棘。顶骨密具细棱,顶棱不明显。眼后具1蝶耳棘突,短小;翼耳棱细长,末端具1平棘。后颞颥棘宽扁,尖突,伸越背鳍第二鳍棘下方。前鳃盖骨无棘。鳃盖骨具2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肱棘宽扁尖长,位于胸鳍基部上方,几伸达背鳍第五鳍棘下方。眼后具横沟。鳞中大,栉鳞,覆瓦状排列。头部具骨板,无鳞。胸部和峡部无鳞,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25个。侧线上侧位,斜直,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2个,间距小于眼径;第一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后缘上方,第二背鳍基底长略短于第一背鳍2倍,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第一鳍棘颇长,略长于眼径2倍;第二至第三鳍棘最长,略长于第一鳍棘,向后渐短小;倒数第二鳍棘最短小;倒数第三鳍棘约为眼径2/3;最后鳍棘位于第二背鳍前端,略短于第一鳍条;最长鳍条短于最长鳍棘;第一至第三鳍棘前缘具细锯齿。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前端下方,基底长略长于第二背鳍,鳍条不伸达尾鳍基底,鳍条长略短于背鳍鳍条。胸鳍颇长,圆形,伸越臀鳍前端上方,上部具1不分枝、8分枝、2不分枝鳍条,下方具3指状游离鳍条;第一游离鳍条最长,至胸鳍后缘的间距略大于眼径;第二和第三游离鳍条渐短。腹鳍胸位;第一鳍条长为鳍棘1.3倍;第二鳍条最长,几伸达肛门。尾鳍浅凹,鳍长略大于体高。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长约等于体长,盘曲2次。幽门盲囊7个,指状。鳔大,壁厚,椭圆形。椎骨32。
体红色。头体无斑纹。第一背鳍上半部第四至第七鳍棘间具1椭圆形大斑。胸鳍里侧橙红色。第二背鳍、臀鳍、腹鳍和尾鳍无斑纹。
短鳍红娘鱼为冷温性海洋鱼类,通常栖息于沙泥底质海区,栖息水深度上下限40~340米,高龄鱼栖息水域较深。海获的适宜水深为65~70米处。东海鱼群越冬场在28°30~30°30N、122°00′~125°00′E,水深60~100米,水温14~19℃,盐度34‰。
短鳍红娘鱼能以胸鳍游离鳍条在海底匍筒爬行。群栖,有短距离洄游习性。春季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越冬期为1~3月。头部有骨板保护,眶前骨形成平扁吻突,有犁土觅食的功能。胸鳍下部有3指状游离鳍条,能匍匐于水底,掘土觅食,上部呈翅状,可展开在水中翔游。摄食虾类、软体动物和小鱼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等。仔鱼时以桡足类为主,成鱼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其中以长尾类(细螯虾属和鹰爪虾属)为最多,短尾类次之。此外,胃内还有瓣鳃类和鸟贼的幼体。蛇尾类碎片、多毛类残体及浮游性磷虾、糠虾和端足类等。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北部、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地海域;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卵生,怀卵量14万粒,卵浮性,卵膜较厚,光滑透明。水温16℃时,经72小时左右孵化。生殖期为5~6月,主要产卵场在中国渤海湾、鸭绿江口及连云港外海等地。每年3~4月鱼群由黄海中部越冬场北上生殖洄游,秋末冬初向南越冬洄游。
短鳍红娘鱼为常见的一般经济鱼类,产量不高。肉质较好,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7.2克、脂肪1.7克、鲜销为主,氽汤食之味鲜美,也可清炖、油炸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