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4 08:52

石(拼音:shí、d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甲骨文。象形字。其古字形像石磬,用石制品表示石。本义即为岩石,后延伸至用石针治病。

文字溯源

“(厂)”与“石”本为一字之分化,参见前“厂”字条。 “(厂)”为象形字,像山石形。后来加装饰偏旁“口”字,便成为“石”。战国文字则在“厂”的上下添加饰笔,成为、等形,这种加饰笔的字形在汉代碑刻中还有所保留,古代字书中也还收有这种加饰笔的隶定字形,如《集韵》石字古文作“𥐘”。秦代以后,石所从的“口”字变成,作圆廓形,以至于《说文》以为该构件像石形。

石字本义为岩石。《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特指石磬。《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孔传:“石,磬也。”亦特指古人用以治病的石针。《战国策·秦策二》:“扁鹊怒而投其石。”高诱注:“石,砭,所以砭弹人臃肿也。”又引申为用石针治病。《素问·腹中论》:“灸之则瘖,石之则狂。”林亿注:“石,谓以石针开破之。”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石部】 常只切(shí)

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凡石之属皆从石。常只切。

说文解字注

山石也。

或借为硕大字。或借为䄷字。䄷、百二十斤也。

在厂之下。囗象形。

常只切。古音在五部。

凡石之属皆从石。

广韵

常隻切,入昔常 ‖ 石聲鐸部

《釋名》曰:“山體爲石。”亦州名,秦伐趙取離石周,因邑以名州。又姓,《左傳》有衞大夫石碏。又漢複姓,二氏。孔子弟子有石作蜀。何氏《姓苑》有石牛氏。常隻切。七。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字部】石·康熙笔画:5·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正韵》常只切。《韵会》常亦切。𠀤音硕。《增韵》:山骨也。《释名》:山体曰石。《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小石。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春秋说题词》:石,隂中之阳,阳中之隂,隂精补阳,故山含石。

又乐器,八音之一。《书·益稷》:击石,拊石。注:石磬也。

又乐声不发扬,亦曰石。《周礼·春官·典同》厚声石。注:钟太厚,则如石叩之无声。

又坚也。《前汉·扬雄传》:石画之臣。师古注:言坚固如石。亦作硕。

又星亦称石。《左传·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

又量名,十斗曰石。《前汉·食货志》:夫治田百畮,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又官禄秩数称石。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萬石,以下递减至百石。

又粗布皮革之数,亦称为石。《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又水亦称石。《水经注》:河水浊,淸澄一石水六斗泥。

又酒亦称石。《史记·滑稽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又衡名,百二十斤为石。《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注: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礼·月令》:仲春钧衡石。《前汉·律历志》:石者,大也,权之大者。

又州名。《广韵》:秦伐赵,取离石,周因邑以名州。

又姓。《左传》:衞大夫石碏。

又复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

又叶常义切。音嗜。宋玉《高唐赋》: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又叶石若切。音杓。《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又《招魂》: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

又叶七各切。音错。郭璞《尔雅》赞:鳆似蛤,有鳞无壳,一面附石。细孔杂杂,或七或八。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写法】

【注意】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音韵集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