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7 04:34
石上曾坊桥帮灯,它既是宁都县曾坊村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更是一项民间艺术项目,已有200多年历史。桥帮灯从制作到表演,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达到了更加精湛的程度。近10年来,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这两天桥帮灯活动的日子里,许多国内和港澳的电视、报刊记者,别妻离子,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山村,记录下这场别具特色的民俗文艺活动。桥帮灯在外界的影响是较大的,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将桥帮灯列入了保护的项目之列。2008年6月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名称:石上曾坊桥帮灯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遗产级别: 省
清乾隆年间,村中一位曾氏太公到浙江、苏州一带做生意,看见苏州人元宵节在玩“桥帮灯”,感觉特别好看。于是就把这种灯的制作方法详细记录带回本村,并用于汉帝庙的祀奉活动。这种灯一开始一块桥帮上只有四盏灯,到后来发展到一块桥帮上10盏灯,制作工艺也很精细。桥帮灯成了村中曾氏人每年祀奉汉帝庙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汉帝庙祭祀和桥帮灯游灯活动是一体的,于每年正月初一起进行筹备,安排各项事仪。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生孩子的人家定时大摆酒宴,首先迎接首事和乐队,同时接受亲朋好友的道贺。亲朋好友以鞭爆道贺,越至亲的人,鞭爆越大。
正月十二日下午开始到正月十五日下午四是止闹花灯。花灯是首事中的采买人员到街上买的,专为这场活动做的一种灯。闹花灯,主要是由两个孩子,每人挑两个花灯(两担共四个花灯),另两个孩子敲锣,走全村各户门口过,每到一户人家时,都会放鞭爆迎接。
正月十四日下午四时起试灯,添丁户备好三牲(猪肉、鸡、鱼)、香、纸、烛、米果、水酒去庙中祭祀,祭拜完,回家时要从汉帝庙放鞭爆敲锣打鼓一直到家里,中间不可停顿。此时村中还接连点放震天撼地的神铳。每法此时,全村鼓乐喧天,鞭爆、神铳齐鸣,硝烟弥漫大地,爆竹纸屑飞扬在空中。全村上下沉浸在庄严肃穆之中。
正月十五日下午六时起,村中第一次响一声神铳时,出桥帮灯的人家,将灯框内的蜡烛点着。六时半,第二次响两声铳时,添丁户将桥帮打到族祠中集合。
当全村的灯到齐后,由专门首事为游灯队伍排好顺序,晚上七时,连响三声神铳时,游灯便开始。一帮帮亮堂吉庆的桥帮灯找扛纸糊灯框,贴红灯花的添丁灯。每帮灯都由添丁户家中选出的最强壮最优秀的两个后生扛着,这样以示自己家中强盛、人丁兴旺。
石上曾坊桥帮灯,保留在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的曾坊村小组。石上曾坊桥帮灯,成了村中曾氏人每年祀奉汉帝庙活动的主要内容。据曾氏家谱记载,曾村曾氏来自东鲁的客家。相传曾氏第十三世孙曾据在汉朝为官。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帝自称帝改朝,曾据忠于汉朝,举族离京南渡长江,落脚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后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明末清初,曾顒公来曾坊开基,不忘祖训忠于汉朝,在村东头建起了汉帝庙,塑汉帝神像——菩萨供祀。
制作桥帮灯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这项民俗活动最具艺术创造力的一环。制作桥帮灯的具体过程有做桥帮、削天心钻、搓稻草绳、捆扎灯框、糊灯框、灯花剪纸、安插蜡烛、贴灯花等步骤。特别在灯花剪纸中,全村男女老少都要从事这项艺术创作。剪纸灯花多是吉庆的文字,或蕴含吉祥含意的图案(多是古代传下来的),或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多是即兴创作的生活画面)。
汉帝庙祭祀和桥帮灯游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从每年正月初一起开始筹备和安排活动的各项事宜。经正月初一聚会商议、正月初七送枣贺喜、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迎接道贺、正月十二日到十四日大闹花灯、正月十四日添丁户试灯等程序仪式后,在正月十五日开始游灯,凡是本族(本村)的田园、山岗、古迹(如汉帝庙等)等都要游到。最后进行追灯表演。
在桥帮灯制作中,其精细的工艺中蕴涵着艺术美。特别是剪纸灯花艺术的制作上表现犹为突出。传统剪纸作品蕴涵吉祥意味的图案和线条。如观音坐莲、猴子抱西瓜、矮子爬高楼和12生肖中的各种图章,其线条粗犷,带给人们妙趣横生的艺术想象,远远超过其作品的本身,显示出其深厚的艺术渊源。当代曾坊人在剪制灯花时,把他们的生活情趣,身边的事物融入剪纸创作中,作品构图精致,生动细腻,有的创造出了很高的审美意境;在桥帮灯游灯、表演的过程中,其变化多姿的灯的华彩,其庞大的阵容和追逐、争夺的气势,体现出粗犷雄浑的力量之美与象征团结圆满的和谐之美,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