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丰瑜

更新时间:2021-02-01 04:35

石丰瑜出生在中国台湾,1993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子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是美国工程荣誉学会Tau Beta Pi(Michigan Gamma Chapter)会员。现任富士通集团在华四家核心公司——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富士通香港有限公司、富士通信息系统(深圳)有限公司、富士通(广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个人履历

石丰瑜先生在ICT和通讯行业有着渊博的知识及经验。自1993年加入富士通以后,他在集团各海外公司担任管理职位,包括日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石先生在39岁时(2006年)被任命为富士通微电子亚太首席执行官,并于43岁(2010)时成为富士通半导体株式会社董事局成员,45岁(2012年)出任富士通集团在华旗舰公司的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全面接受富士通集团在华的核心业务。

石先生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将富士通的全球资源和网络,与本地市场完美融合的丰富知识和庞大势力。大数据、云服务,将是石先生及其领导团队富士通在华核心企业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他将致力带领其重要团队专注于云端落地运用,服务企业,造福社会,实现集团的愿景“共同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

管理业绩

Ø 海外服务十余年

留学归来,开始服务于富士通的十几年间,石丰瑜曾到富士通亚太区重要战略地区担任管理层。十几年间,将他磨练成为一个出色的高科技公司管理人才。

Ø 富士通(中国)新旗舰

2012年,富士通集团任命石丰瑜为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华开展信息通信技术(ICT)业务;同时也在整合富士通集团全球资源、全线产品和专业咨询占据重要地位。。

在石丰瑜眼中,坚持集团理念“不断直面挑战”的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不仅必须是具有富士通精神的本土企业,也是能团结富士通集团在华力量的旗舰企业,更是能够充分调动富士通全球资源、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性企业。“云服务”无疑是未来信息通信技术的热点。作为日本排名第一、世界前三的ICT企业,富士通集团在云计算领域实力超群,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绝对优势。今后,富士通除了继续坚持一贯的稳健作风,还将最大化加强在云计算、绿色数据中心、基础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力度,加大投资和研发。

大数据、云服务,将是石丰瑜及其领导下的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公司大力发展的重头戏。尽管“云”看不见、摸不着,石丰瑜表示:必定会令天上飘乎不定的“云”真正落地,服务于企业、造福于社会;最终,实现集团的愿景“共同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

社会责任

富士通在石先生的领导下,践行着“Fujistu way”企业理念:不断直面挑战,为构建舒适安全的网络社会,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充满梦想的的未来。通过在中国举办人才交流活动,希望工程建设,植树造林,地球一小时等实际行动,将富士通的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代表观点

富士通石丰瑜:一担挑起的ICT

海,2013年10月09日 — 需要平地构筑起的坚实的灵活的“云”?需要客户和伙伴都认同的优质ICT资产?需要省心的一站式整合产品及服务?需要长期的、稳定的维护与系统更新?如果你肩负看似沉重的企业ICT的未来,你正在云与大数据的路口辗转,在新模式的霓虹灯下思索……你愿意选择什么样的伙伴一起勾画这未来的蓝图,踏上新的征途?

十项全能伙伴

石丰瑜指出“富士通有许多知名产品和服务,没有任何一项单独的产品和服务是在行业内独占鳌头的,十分优秀、并不杰出。但是,为什么,这样一家企业可以做到每年全球营收超过500亿美元?”

这就是十项全能选手和赛跑、标枪等单一项目选手的不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ICT领域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软件、硬件、网络、服务,以及热点的大数据和云服务……ICT所包含的行业前景、技术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一些企业在进行ICT采购时会发现:搭建一个企业级系统,需要数十家不同的供应商,这样,如何有效管理不同供应商,如何协调各家企业,出现问题如何追责,又会衍生出难以计数的新问题。

所有这一切,石丰瑜笑说“交给十项全能合作伙伴富士通就可以。”

技术强心针

在ICT行业,越来越多企业转而做咨询,实现企业的轻资产化。但是,客户更为关心的:除了咨询,还能为我们做什么?在石丰瑜看来,富士通就是这样一个搭建与实现的ICT企业。当然,实现一切ICT构想的基础,首先是:技术。

离开了技术,构想就会成为空想。富士通每年将营业额的5%投入到研发,其中不包括开发,纯研究经费高达10亿美金,对于技术的重视可见一斑。比如说,富士通研发的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在ICT领域的示范作用,就好比F1赛车在汽车行业的标杆地位,正是在极端环境下,磨砺和展示了企业的最高尖精技术。又例如更具备操作性的WisReed技术,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模式的数据传输,最常见的是智能网关,可以实现无线抄表,具有自我修复、自动寻找最佳路径、自动传输数据到网关等功能。这一技术既可以应用在智能电网领域,也适用于富士通的各事业部的不同产品。

石丰瑜解释:WisReed技术在研发早期,并不是为了搭建智能网关。最初时,研究人员可能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正是富士通对于技术研发的支持,富有激励性的研发体制催生了新技术的发展。并且同样由于富士通的企业结构和体制,得以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充分利用。

整合的实力

当人们在说云的时候,究竟说的是云中的几滴水份子,还是云本身?

云服务,经常听到的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其中,Iaas是基础,Paas的应用广泛,可以支持商务数据,Saas的应用最为广泛,360行几乎每个行业都可以应用。但是这看似简单的三种服务模式,其中具体涉及的技术包括桌面系统、安全管理、数据操作、平台、软件、基础架构、硬件产品、数据库、存储等方方面面。所有这些,富士通都可以提供集成、整合;在越基础的层面,富士通的实力越强。

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搭建云服务平台时,土建盖好,开始感到了困惑。例如江苏富士通推出的一款产品,就是协助江苏电信从Iaas发展到Saas。其实,对于许多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企业客户而言,并不需要自己实现一切功能。作为合作伙伴,富士通可以提供全系列的产品、服务,还有高端人才、包括专业人员、咨询师、架构师、管理人员,提供一站式的整合服务。而客户,无论当下的热点如何,最终希望的还是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提供扎扎实实的产品和服务,降低出错率,提高稳定性。

石丰瑜表示:2013年,作为富士通在中国的旗舰企业,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会在更多的项目合作中发挥整合作用,并从开始的项目合作,慢慢发展为制定方向策略,更好地发挥整合、集成、示范作用。

相互扶持的伙伴关系

伙伴这个词,相信和富士通接触过的企业都深有体会。许多客户在购买ICT产品和服务时,也会有类似的顾虑:几年之后,系统是不是可以更新,是不是依然能够获得高品质的维护和服务?

就像富士通拥有超过80年历史,和一些企业的合作甚至超过了50年。富士通一直强调“shaping tomorrow with you”,关键是“和你一起”。这是一种长远的稳定的伙伴关系。赚钱,对于企业而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赚钱,是一季度、一年,还是三年? 石丰瑜强调:富士通考虑的更多的是客户愿意把未来交给富士通,在产品更新维护时,富士通也会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会从中长期来充分考虑企业的收益。所以,富士通的许多硬件和解决方案产品,产品线拉得相当长,用户可以获得持续的升级和服务。

石丰瑜认为中国市场的合作空间大,因此不赞成技术买断。在他看来,技术买断不是伙伴关系,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富士通更希望的,是找到一些合作伙伴来共同经营这个市场;和合作伙伴一起定义健康的市场生态环境。除了客户企业,富士通现在合作的,有集成服务合作商、渠道合作伙伴、软件合作伙伴;以及发展中的咨询合作伙伴等。富士通的合作开发技术会优先提供给合作伙伴。而未来中国市场的富士通,无论是从产品、还是策略上,都会更为积极。

富士通石丰瑜:做传统制造业的ICT精益制造师

在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之际,人口红利消失、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低成本战略无以为继之时,中国制造业将何去何从?在日前刚刚闭幕的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上,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石丰瑜先生为当今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开出了一剂良方。他指出,若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蜕变,必须通过ICT(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制造业向精益生产转变。

“智”造成就未来

现如今,制造业已经进入智慧化工业革命时期,未来将朝向无人工厂发展。制造商通过改进技术提升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价值,全球“智”造正在成为时代潮流。石丰瑜指出,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智能工厂将实现生产力的大幅提升,高度的自动化,以人为本、与人相辅相成的IT建设,符合消费者喜好的大批量个性化定制的柔性生产,生产能源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应用,最终实现工厂生产线的自主感知和自主行动。

除了智能工厂技术,制造业的发展还与这些领域的ICT技术息息相关:一、适应性制造方式,即允许机器在生产过程中随时采集最新的生产资料,使生产流程动态起来,甚至适时做出改变以适应最新要求;二、制造群聚的网络,只有当工厂及其上下游厂商、店面、渠道商等全产业链都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才能真正解决所有问题;三、3D打印、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帮助企业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实现对过去无法想象的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甚至预测,从而使延长机器的使用年限、降低成本成为可能;四、商务模式,就是看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社交网等络让工厂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者的需求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些ICT技术将贯穿整个制造业未来的发展。

中国“智”造之路

在经历了以低成本取胜、劳动密集型、量大于品质、带来巨大能源消耗等粗放式增长之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全球经济的下滑、中国经济的转型、环境问题的整治、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劳动人口结构改变等带来的种种挑战。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人均产值只有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成长空间。如何实现这一成长?石丰瑜指出,这更多需要依靠的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创新、品质提高以及生产效率的改进。要实现精益制造、敏捷制造、智能管理、智能决策的中国“智”造之路,就必须让制造设备变得柔性、绿色、智能,让生产方式从粗放化变成精致化、个性化,让整个制造业从资源能量推动型变成数字信息驱动型,而信息化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据悉,中国目前的现状是ICT技术投资依然以硬件为主导,硬件投资占据了整体市场的75%。并且,在基础IT设施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转型中的中国传统行业又面临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尖锐考验。而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制造业的ICT建设目前处于一个略显混乱、又极为复杂的局面。

对此,石丰瑜分析道,之所以造成上述局面,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中往往缺乏中长期规划,导致系统孤岛的产生;第二,缺乏能够落地的实际战略;第三,架构设计不能够贴合实际;第四,缺乏运营成本的考虑,导致极大浪费。如果不能够解决这四大问题,精益制造的理念就无法在中国制造业中落地生根,中国制造也难以完成中国“智”造的蜕变。

精益ICT制造师:富士通的解决之道

富士通一直提倡精益IT理念,而精益IT、精益制造将如何服务于中国制造?富士通认为,在实施信息化之前,必须正确理解工厂信息化与办公室信息化所面对的挑战是有巨大的差异的,这包括设备、环境的差异,员工背景、组成的差异,信息化出现问题时对企业影响的差异,以及工作流程改变对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的差异等方面。石丰瑜指出:“工厂信息化绝不可能像办公室信息化一样,买几台服务器,上些套装软件,开一两次训练课程,就能达成目的。”

面对这一实际课题,富士通给出的深刻解答就是其独创的“五合战略”。石丰瑜解释道,企业在推进精益IT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五个合,第一是“合时”,企业有没有理解精益制造?员工有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推进精益IT的时间对吗?第二是“合情”,企业与员工的沟通怎么样?员工愿不愿意接受精益制造甚至导入IT的信息?第三是“合身”,切忌削足适履生搬硬套别人的解决方案,因为最后可能导致悲剧的结果。第四是“合宜”,不要管大数据和云计算有多热门,而要看自身是否合适上马这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第五是“合理”,要努力控制风险,ICT建设切忌一步到位,而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

考虑到每个工厂之间可能存在机器设备、工作流程、企业文化及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富士通认为,在中国的工厂信息化过程中,不可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解决精益生产的问题。未来在中国,富士通将推行快时尚、定制化的路线,力争在基本模板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开发,以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工厂的实际需要。

石丰瑜表示:“未来,我们在跟客户洽谈、讨论IT战略的时候,必须坚持‘三五年规划、三五年实施、三五年交付’的理念,做好通盘的长期的考虑,不可操之过急。其次,我们要做到倾听、沟通,帮助客户按照‘五合战略’来推进精益IT。我们还要以少说多做、确实落地、落地生根为准则,推动中国制造业的精益化发展。”

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富士通与以精益创造奇迹的汽车制造巨头保持了超过50年的长期合作。未来,富士通将依据其50年精益制造的经验积累,以及涵盖各个领域的最先进解决方案和贯穿整个IT生命周期,包含硬件、软件服务支持、应用等在内的所有服务,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在当今所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走得更快、更远。

富士通石丰瑜:ICT--应对经济发展阻力的必然选择

提及ICT,一些企业家或许会问“ICT建设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或者说,ICT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通常的答案无外乎三个: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开创新事业。

美联储(FED)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阻力,由于生产率下滑和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在未来几年中有可能急剧减速。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经济大环境下的若干挑战:人民币持续升值,制造业不断在险峻环境中寻找“突破口”;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逐渐减弱,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步入寒冬;普遍的缺工现象掣肘国内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最少的人做到最多的事,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摆在了无数中国企业面前,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这里,我给出的答案是ICT。在当前的中国市场,ICT建设不再是少数跨国企业、少数大企业的专享;事实上,ICT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能够帮助众多本土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控制成本、扩大盈利、运筹帷幄。

ICT建设不是立竿见影的猛药,但是在提升效率、创造价值方面,无疑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剂良方。对应国内经济严峻的发展形势,ICT建设不再是过去人们的所理解的企业“奢侈品”,而是日渐成为商业社会的“必需品”、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经验之道

治疗疾病的疫苗总是从疾病中获取。压力、困境和冲突的应对方法,就存在于压力、困境和冲突之中。

在日本,不少企业在ICT系统的支持下度过了1980年代日元升值后一段艰难的经济迷岁月,并借此机会发展壮大,成就了诸多世界性的经典品牌。

历史总有相似。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类似的变化发展期。2012到2015年,国内经济环境面临不少挑战: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提升、人口结构问题。这意味着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会第一次发现“廉价劳动力”不复存在了,之前万试万灵的“人海战术”再难奏效。

这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变化,很多日本企业在1980年代都曾经历过。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在几年内对美元几乎翻倍。危机之下,日本企业没有垮掉,而是找到了很多方式来谋求生存:一种方式是把工厂移到海外,就如现在一些中国国内企业将工厂迁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菲律宾等地;可随着日本国内的GDP持续增长,除了搬到海外,企业还得做一些别的事情,那就是大力发展创新和企业ICT建设,为企业赢得时间,让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当下的中国就像当时的日本一样,面临压力的企业开始把整个公司的业务从头梳理一遍,直面生产管理、生产效率、物流、零部件、营销、销售等所有的流程和环节,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借由ICT化变得更有效率,以及具体怎样和ERP、CRM等管理方案无缝结合,提炼出更有胜算的盈利模式。尽管,过去许多企业家过去对此并不重视。

不仅是制造业,受大环境影响,国内的零售业也面临同样困境。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中国企业在未来五年面对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怎么样用最少的人,做到更多更好的事情。以遍布街头的便利店为例,过去每家店实行“三班倒”,一般还多雇几个员工互相监督。而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认同辛苦劳累的工作传统,很少有人愿意到便利店工作,一站就是大半天。(这并非是对青年的责难,先人的工作和努力本身就是为了让下一代的年轻人能够轻松、幸福的生活。)工作观念转变,招聘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管理者难免困惑:如何在员工数量减少,每个员工能承受的工作量降低的情况下,应付更多的货品种类,更频繁的市场推广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便利店实现ICT化,已经不再是扩大盈利的问题,而是效率问题,是企业的生存问题。

系统共生

富士通与一些知名客户间的ICT合作甚至历时长达50年之久,并将继续深入。这种持续、稳定的合作,展示了不同企业之间共同的价值认同。

富士通(Fujitsu)是全球前三的IT企业,1935年起步于信息通讯业。1999年成立的富士通西门子,是欧洲最大的ICT服务商。同时,富士通是发轫于亚洲的全球性ICT企业。

在西方世界的理解中:西方文化看重的是树木、东方智慧看重的是树林。富士通所提倡的根植于基于东方文化的ICT建设思维,不仅讲究战略规划,同时在细节上追求实用,重视人员的参与。

东方的思维中,企业的ICT系统与人员的结合紧密,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生的关系。在富士通,ICT建设的战略规划并不追求一步就走得很远,而是会根据自身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有步骤的计划。打个比方说,一些ICT系统就像是成衣出售,当然也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做一些譬如修改袖长、裤长的细微改动;而富士通提倡的ICT系统则是度身定制,不仅仅是长度,包括前襟、肩长、腰线、甚至内衬都是严格按照尺寸量身定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往往觉得东方式的ICT系统更为实用。

我们有个古老的故事“南橘北枳”。其实,ICT建设,也和公司的管理文化、地缘环境有很大关联,水土不服的ICT系统就是“淮北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汽车业的管理经验在全世界都备受推崇,相关的书籍遍布书店,但许多年过去,却鲜有企业能模仿成功。究其根本,最重要的是实现观念的不断进化,以及在实际应用时实现人与系统的相互配合。

公司推行ICT建设改革需要考虑的细枝末节非常多,一夜之间就把所有人工做的事情ICT化,这种大刀阔斧、一蹴而就的想法固然漂亮,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弊病。在系统实施中,更提倡循序渐进,譬如,要看哪些环节在ICT介入之后,效率能够得到提升,而员工反弹会比较小;哪些环节现在导入的话时机不对,要暂缓执行——这个过程有点像拓扑学,必须考虑先决条件,是个文化改造的系统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说,ICT系统存在于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中,由于整个社会结构、文化,还有法律上的限制,在企业面临抉择时,往往还需要保留老员工、承担社会责任。这与推进ICT建设并不矛盾——我们的ICT系统不是要取代原有的人力,而是要和原有员工一起提高效率。在建设ICT系统的时候,要想保留原有员工,企业就应该考虑如何活用既有人才,怎样激发士气。在ICT系统实施前,会充分挖掘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和观点,找到问题的第一步;之后才有可能逐步进行改善。这样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地发现和改进,是让员工充分了解和接受ICT系统的必要过程。如果一味追求一步到位的框架性剧变,则有可能引起员工对改变的抵触,反而会造成生产率低下。

一言以蔽之,在导入或者实施ICT系统的时候,必须要对人与机器,甚至看不到的系统软件,进行更妥善、和缓的结合。人与系统共生,这是富士通在和客户讨论ICT建设实施时非常重要的战略。

ICT建设的意义何在?经验的沉淀、智慧的积累、技术的进步……我们希望借助ICT技术把富士通所拥有的行业优势资源传递给更多企业,善用人类世界共同的经验和知识财富,以此为手段应对全球经济的不明朗,以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复苏,建设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