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里

更新时间:2024-02-23 23:17

石云里,男,安徽省宿松人,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8年9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96年10月,韩国延世 大学(Yonsei University) 天文台及国学研究院访问学者。

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科学史系博士后。

2001年9月至2003年8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迪博纳科学技术史研究所(Dibne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MIT)博士后。

2005年3月至8月,英国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梅隆学者(Fellow of 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

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德国图宾根大学 (Eberhard-Karls University of Tuebingen) 中国与韩国研究所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Korean Studies)洪堡学者(Fellow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1、天文与物理学史

2、中西科学交流史

3、科学技术与社会

讲授课程

1. 西方科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基础课

2. 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专业课

3. 科技史英文文献选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专业课

4. 西方科学史前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博士生基础课

5. 西方科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公选课(双语课)

6. 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7. 科学简史·中国科学篇,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8. 历史上西方科学文化的东传与影响,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夏季学期海内外学者开设课程

9. China Panarom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留学生必修课(英语授课)

10. Western Science and the Changing World View: Scientific Thoughts in 17th-18th Century China and Korea,德国图宾根大学2006年秋研究生选修课(英语授课)

主要学术兼职

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Annals of Science(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编委(2006-);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会刊,德国Tuebingen大学出版)编委(2000-);

Chines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2017—);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历史仪器工作组主席(2012-2016);

国际科技史联合会古代与中世纪天文学委员会执委(2009-2017),主席(2017-)。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学与世界遗产工作组成员(2010-2013);

国际东方天文学系列会议工作委员会成员(2003-);

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副主席(2011-2015),主席(2018-2022);

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伊斯兰科学技术史委员会顾问(2004-2008);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2018-2023);

中国科学史学会理事(2000-2015),副理事长(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2005-)。

出版图书

科研项目

主持和独立承担部分

1. “薛凤祚的天文学贡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2008;

2. “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士在中国的天文观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基金, 2005-2007;

3. “From Ingolstadt to Beijing——German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Astronomy (1724-1746)”,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German), 2005-2006;

4. “Copernicus vs. Tycho in China——A Study of the True Principles of the Pacing of the Heavens”, Andrew W. Melon Foundation (USA), 2005;

5. “中国古代历法的计算机模拟与综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1-2003;

6. “清钦天监的天文观测”,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则有支持计划”基金,2000-2002;

7. “清代天文表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2000-2002;

8. “European Background of Jesuit Astronomy in the 18th Century China”, Dibner Found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A), 2001-2003;

9. “The Influence of Islamic Astronomy in China”, 王宽诚教育基金,1997-1998.

参加的科研项目

1. “陶寺天文遗址的模拟研究”,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

2. “《徽州文化史》科技卷”,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子课题;

3.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秦汉魏晋天学部分,中国社科基金九五重点子课题;

4. “传统中国天文学在国外的流传和影响”,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5. “《基础科技教育纲要》”,中国科学院教育局项目;

6.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 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项目子课题;

7.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明清部分”, 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子课题;

8. “《世界著名科学家》天文学家部分”,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项目子课题.

学术著作

1. 石云里, 邢钢 (2006): 中国汉代的日月食预报技术及其对星占观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28, 2: 79-85.

2. 石云里. (2006):《天步真原》的神秘序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2, 1: 23-26.

3. Shi Yunli and Xing Gang (2006):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wtonian Tables of the Sun and Moon”. In Chen, K.-Y., Orchiston, W., Soonthornthum, B., and Strom, 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Chiang Mai, University of Chiang Mai Press: 91-96.

4. 石云里, 宋兵 (2006): 王应遴与《经天该》关系的新线索.《中国科技史杂志》27, 3: 189-196.

5. 许洁, 石云里 (2006): 庞迪我、孙元化《日晷图法》初探——兼论牛津本《天问略》中的晷图. 《自然科学史研究》25, 2: 149-158.

6. 许洁, 石云里 (2006): 抄本《理法器撮要》作者献疑. 《或问》(日本) 11: 15-24.

7. 石云里 (2005): 《徽州文化全书·徽州科学技术卷》天文学章节(张秉伦、胡化凯主编).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 石云里, 吕凌峰 (2005): 从“苟求其故”到“但求无弊” ——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天文学思想发展的一条轨迹.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1: 36-40.

9. 朱燕飞,石云里,陈长荣 (2005): 从MIT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62-68.

10. 邢钢, 石云里 (2004):《汉简历谱》补释. 《中国科技史料》25. 95-105.

11. 石云里 (2004): 西法传朝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0: 30-38, 42-48.

12. 石云里 (2004): 揭暄对西方宇宙学和理学宇宙论的调和. 《九州学林》2004, 2, 1-20.

13. 吕凌峰, 石云里 (2003): 明末中西历争中《回回历法》的推算精度. 《回族研究》 52, 78-80.

14. 吕凌峰, 石云里 (2003): 清代日食预报记录的精度分析. 《中国科技史料》24, 332-342.

15. Shi Yunli (2003): “A note on the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ation of the Choson Korea”. Historia Scientiarum 13, 34-41.

16. 石云里 (2003): 《历象考成后编》中的中心差算法及其日月理论的总体精度.《中国科技史料》24,132-146.

17. 石云里, 王淼 (2003): 邢云路测算回归年长度问题之再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22, 128-144.

18. Shi Yunli (2003): “The Korean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Islamic Astronomical Tables”. Archive of the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57, 25-60.

19. Shi Yunli (2003): “Observations in East Asia, an essay review”.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34, 111-114.

20. 石云里, 吕凌峰 (2002): 礼制、传教与交食测验. 《自然辩证法通讯》24, 44-50.

21. 傅邦红, 石云里 (2001):《崇祯历书》和《历象考成后编》中所述的蒙气差问题. 《中国科技史料》22, 260-268.

22. 吕凌峰, 石云里 (2001): 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 《中国科技史料》 22, 128-138.

23. 石云里, 贺圣迪 (2001): 《中国道教科技史》天学篇 (姜生, 汤伟侠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657-682.

24. 石云里 (2001): 《安徽文化史》(张海鹏等主编) 天文学章节.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5. 张秉伦, 石云里 (2001): 自然科学史.《基础科技教育纲要》(余翔林主编).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30-242.

26. 傅邦红, 石云里 (2001). 斯涅尔斯在中国的传播.《物理通报》2001,4:39-43.

27. 石云里 (2000): 新公开的敦煌南齐写本上的捺印佛像. 《中国印刷》10, 34-37.

28. Shi Yunli (2000): “The Eclipse Observations Made by Jesuit Astronomers in Beijing: A Re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31, 136-147.

29. 石云里, 吕凌峰, 张秉伦 (2000): 清代天文档案中的交食预报资料补遗. 《中国科技史料》21, 270-281.

30. 石云里 (2000): 《天步真原》与哥白尼天文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科技史料》21, 83-91.

31. 石云里 (1998): 古代朝鲜学者的《授时历》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 17, 312-321.

32. 石云里 (1998): 朝鲜传本《步天歌》考. 《中国科技史料》19, 69-79.

33. 石云里 (1997):《经天该》的日本抄本. 《中国科技史料》18, 84-89.

34. 石云里 (1997): 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和影响. 《大自然探索》16, 119-124.

35. 石云里 (1997): 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2, 71-78.

36. 石云里 (1997): 从黄道周到洪大容——十七世纪中朝“地动说”的比较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19, 60-65.

37. 石云里 (1997): 《乙巳占》(点校). 《传世藏书科技卷》(汪前进主编). 海南: 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349-438.

38. 薄树人 (主编),石云里, 孙小淳, 胡铁珠, 景冰, 冯时 (执笔) (1996): 《中国天文学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39. 石云里 (1996): 崇祯改历中的中西之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6, 62-70.

40. 石云里 (1996): 从《革象新书》看“地圆说”在元朝的传播. 《第七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论文集》. 郑州: 大象出版社, 123-126.

42. 石云里 (1995): 《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43. 石云里 (1995):《寰有诠》研究. 《天文学史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32-260.

44. 石云里 (1995): 揭暄对天体自转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通讯 17, 52-57.

45. 石云里 (1995): 十七世纪中国的准哥白尼学说. 大自然探索14, 123-128.

46. 石云里 (1993): 《历体略》、《璇玑遗述》、《地球图说》、《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乾坤体义》、《天问略》 等书提要七篇.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任继愈主编)第(6)(7)(8)册. 郑州:大象出版社.

47. 石云里 (1993): 揭暄的潮汐学说. 《中国科技史料》14, 90-96.

48. 李斌, 石云里 (1992): 唐宋酿酒工艺中的加热工艺. 《微生物学报》19, 313-315. (本文同时发表于台湾《科学月刊》1992年7月号第271期).

49. 石云里 (1992): 传统“地动说”起及其引起的分歧与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14, 43-49.

50. 石云里 (1991): 中国人凭借望远镜绘制的第一幅月面图. 《中国科技史料》12, 88-91.

51. 石云里(1991): 潜心光学,光照千秋——郑复光传略. 《科坛名流》(王鹤鸣等主编), 北京:文史出版社, 15-22.

52. 石云里 (1991).关于弓体刚性测量的一条宋代史料,《物理学史》1991,1-2, 25.

科普类及其他作品:

1. 石云里 (2005): 一位哈佛教授与一本“无人读的书”. 《科学时报》2005年7月28日.

2. 石云里, 朱燕飞 (2004): 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10.

3. 石云里 (2002): 六个数:塑造宇宙的深层力 (英语翻译自 Just six numbers: the deep forces that shape the universe, by Martin Rees).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石云里(2000). 古希腊至中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词条. 《科学家大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石云里 (1999): 王蕃, 王贞仪, 郑复光. 《科技集萃》(张秉伦主编).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40-44, 156-158, 167-169.

6. 石云里(1992): 古希腊及阿拉伯天文著作词条.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会议与讲演

1. Astronomical Reform in 18th Century China: Later Volumes of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 Calendrical Astronomy Imperially Composed Revisited. 2006年10月, Institute for the Epistemology and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Paris.

2. From Ingolstadt to Beijing: Germany Background of Ignaz Koegler’s Astronomical Work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to China in the 17th to Early 20th Centuries. 2006年8月,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Erlangen.

3. Imperial Rites, Catholic Missions and Eclipse Observations: Astronom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2006年7月,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Korean Studies, Tuebingen University, Tuebingen.

4.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Astronomical Techniques in the 18th Century China: Ignaz Koegler and Newton’s Astronomy in China. China Workshop on Technik und Weltbild. 2006年1月,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Stuttgart.

5. Copernicus vs. Tycho in China: a Closer Look at Smogulecki and Xue Fengzuo’ True Principles of the Pacing of the Heavens.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2005年8月, Munich.

6. The Transmission of Newton’s Astronomy from China to Korea in the Eigh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Mathematical Education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2005年8月,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7. The Tension between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in Ancient China: Did It Really Exist? Chinese Readings Group. 2005年6月, Needham Institute, Cambridge (UK).

8. Social Forces behind the Jesuit Move from Tycho to Newton in China. Workshop on Science and Empire. 2005年4月,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 (UK).

9. 十八世纪牛顿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外史学角度的考察. 2005年1月,浙江大学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杭州.

10.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wtonian Tables of the Sun and Moon.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2004年10月, University of Chiang Mai, Chiang Mai (Thailand).

11. Newtonian Astronomy for Chinese Use.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2004年7月, 哈尔滨.

12. Copernicanism in the 17th -18th Century China: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Dibne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年4月, Cambridge (USA).

13. The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ation of Korea.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2001年10月,香港.

14. 揭暄对西方宇宙学与理学宇宙观的调和. 利玛窦及四百年来之中西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10月,香港.

15. The Exchange of Astronomical Knowledge between China and Koryo. Seminar on Astronomy in Koryo Kingdom. 1997年10月, Yansei University Observatory and Institute for Korean Studies, Seoul.

16. Aristotelian Cosmology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Classic Huan You Qua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1996年10月,鹰潭.

17. 从《革象新书》看“地圆说”在中国的传播. 第七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 1995年1月,深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