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7 08:58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的名山大川,无一没有寺院僧侣。南京浦口山陵起伏,峰峦层迭;虽未登入名山之列,但寺庙之多。不得不承认是与绿水环绕、景色宜人的定山、宝塔山、浦子山、平山、宣化山等有关。其中仅定山周围就有定山寺、石佛寺等数十座庙宇。
据《江浦埤乘》记载:“石佛寺,在治(县城)东北十五里,宗建炎间建,明万历间乡耆周栋捐修并建东岳殿、华严楼于寺左,又修筑寺前官路二十里,加茸石桥,募置双岸圩香火田三十三亩,摄县事郎文焕有碑记,寇(指太平军)毁后复建数楹。”
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石佛寺一带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加上这里既是交通要道,又是佛教盛行之地,地方官便在这里建了寺庙。众所周知,中国唐代以后,石刻艺术在佛像雕刻中已达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水平。所以,石佛寺里所供的佛像也是石刻艺术的体现,它和人们通常见到的泥塑木雕不同。
关于石佛寺的来历,浦口地区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在宋代,长江多次泛滥(《江浦埤乘》也有记载),浦口本是沿江地带,由于当时没有防范措施,所以水患难免。
有一年,长江泛滥,浦口地区许多良田被淹没,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奇怪的是,正在这时从长江上游漂来了三尊石佛,漂到石佛代销店,洪水全退潮了。于是,人们重建家园、男耕女织度时光。当时,人们认为这水得以退下是石佛的保佑。
所以专门盖起庙宇,把三尊石佛供奉起来,一是对石佛表示感恩戴德,二是便于祈祷菩萨神灵保佑。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它只能表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否则石佛怎不沉入水底呢?文革中,石佛不知去向,1982年文物普查中,根据《江浦坤乘》的记载和人们提供的线索,这三尊石佛中的一尊,被群众挖掘清理出来交给浦口区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保管起来。
这是一尊慈眉善目、颈挂佛珠的观音雕像。它高一米,宽六十公分,重约亠百五十公斤,距今已有八百五十多年历史。经专家鉴定,这尊宋代石佛是国家一级文物。它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艺术和智慧的结晶,省、市博物院(管)都曾借展过,同时它也说明浦口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及宗教信仰。
人们不禁要问,石佛供奉起来后,浦口地区不会再有水患了吧?恰恰相反从南宋建炎以后到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元)的七百多年里,《江浦埤乘》所记就有四十次洪水泛滥,宋、元、明、清朝朝都有水患。农田淹没、房屋倒塌、百姓不得安宁。然而真正根治水患,使浦口人民安居乐业的还是解放以后,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9年,浦口沿江地带共加固江堤、港堤和分洪道堤近百里完成土方1000多万立方、石方1万多立方,国家共投资经费600多万元,作好防洪排涝工作, 经受住1954年和1983年二次特大洪水的考验。
1983年夏,在南京段的长江水位达九点九九米情况下,石佛一带约十华里长的珍珠河堤坝安然无恙。当时,为了再次加固堤坝,顶山乡人民不分昼夜地将六万多方泥土挑了上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佛成了历史文物,石佛寺也毁于清末战火。但是石佛寺这个名称却作为地名保留下来。石佛树、石佛农场、石佛代销店、石佛汽车站,都因此而得名。
泊油马路从石佛村中心直穿而过;农民们新建的住宅楼,依山傍水,排列在公路两侧。能生产出“大桥牌”吉普车的南京第四机床厂也坐落在石佛村属地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佛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多种经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因地制宜”,生产红砖;由于水陆交通方便,远销到安徽等地。村里还先后办起了鞋厂、服装厂等企业,有茶山、水产养殖等副业基地。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便是现实中的苦难。”石佛村的人民没有烧香拜佛,没有叩求神灵保佑,在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感召下,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意越来越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