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山

更新时间:2023-10-29 04:38

石壁山位于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壁谷中,因山崖如壁而得名。因全国现存最古老的净土宗祖庭玄中寺建于此山而驰名中外。 同时还有安徽石壁山 。

简介

石壁山海拔1272米,玄中古路直通山下寺角。红沙沟、南柏沟、北柏沟、熊则沟 分布沟谷东西两侧。峰巅松苍柏秀,扶青摇翠;深谷藤萝蔓嶂,飞瀑成帘。寺西、北、东北悬崖消立,塔峰如笔耸立于东南。寺院内,生有北方仅见的凤尾竹,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植于明代的牡丹等奇花异树。寺后有龙潭沟,沟内石崖如阶,号曰“天梯”,其上汝水成池,即为“龙潭”。相传唐代龙潭祖师于此讲经而得名。北行至峰腰,有洞曰“神仙洞”,夏凉冬暖,可容纳200余人。

石壁山景,以秋为胜。每年九至十月间,满山霜叶落紫飞红,构成一幅碧水苍山的天然画卷。故隋唐迄今,历代为交景绝境。

净土宗与玄中寺

中国佛教从魏晋以后逐渐有了很多宗派,如华严宗三论宗禅宗密宗天台宗曹洞宗律宗云门宗等等。石壁山玄中寺属净土宗。净土宗是以供奉阿弥陀佛并主张持念佛号追求托生于西方净土为其根本特征的。据知净土宗的最初缘起当在公元4世纪时的江西庐山,首倡之人是东晋雁门(今代县)人慧远。净土宗萌芽虽在庐山,但真正成熟却在石壁山的玄中寺。

名僧与玄中寺

交城石壁山古时丛林浓郁,四季流泉不断,谷深崖陡,山峦耸秀,一条 深沟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余华里,玄中寺即建在沟半位置,背山面壑,环境十分幽静可人,非常符合佛禅教义中的“净土”意境。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寺初建时,山与寺并无大名,驰名则是在南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雁门另一高僧昙鸾由南方北归移住该寺以后。汤用彤教授就说过:“北方大宏净土念佛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其影响颇大,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昙鸾这个人十分了得。他少年时就在五台山剃度为僧,壮年后游学江南,见过梁武帝,访过陶弘景,还和当时名僧菩提流支有过交往。北归后他先住在并州大寺(今晋祠东一公里),不久移住石壁山玄中寺,在寺中注释撰写了《净土论》、《净土十二偈》等净土教义专著,获得极大声誉,人称“神鸾”(太原道注:有关昙鸾参见本站山西名人)。东魏兴和四年(公元542年)昙鸾圆寂,安葬于距石壁山不远的文峪河口附近。北齐河清元年(公元562年),净土宗的另一大师道绰诞生于并州文水县。道绰年轻时初师并州高僧慧赞,后改信净土移居玄中寺,30年间他一心布化净土教义赢得广大信徒,当时向往道绰的僧俗之人,常常满山遍野地来到玄中寺所在的石壁山谷,大家口念佛号的“阿弥陀佛”之声震彻林谷山壑之间,往往撼动人心。这 位道绰大师圆寂于唐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在道绰圆寂前5年时,玄中寺又来了一位29岁的年轻僧侣善导。善导从师道绰仅5年,但深得净土真谛。道绰大师圆寂后,善导即往京城长安布教说法,在京城主持缮写《弥陀经》经卷10万卷,并绘制了约300壁之多的净土宗彩绘壁画,一时在国内引起轰动。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石凿工程就是来自石壁山玄中寺的这位善导大师所主持的。除此之外,善导还留下了许多佛学净土宗理论著述。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善导圆寂时,举国祈祷,时人称誉他为“弥陀化身”和“肉身菩萨”。由是,交城石壁山的玄中寺名声大震,来自石壁山玄中寺中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则被国中尊为净土宗的三大祖师。

玄中寺与皇帝

在玄中寺建成后的1500余年时间中,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位皇帝亲至于此,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位是金章宗完颜(王景)。唐太宗来玄中寺是唐贞观八年(公元635年),他是为给他的母亲文德皇后祈福去病才到玄中寺的。事后,玄中寺即成为皇家官寺,这一阶段寺内曾有大规模扩建工程。到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时,玄中寺又耗费巨资建立佛门戒坛。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曾作皇太子侍读的李逢吉为玄中寺撰立《唐石壁寺甘露义坛碑记》。这时,玄中寺戒坛已成为当时全国三 大戒坛之一。其它两坛一为上都长安青龙寺灵盛坛,另一为东都洛阳登封会善寺会善坛。玄中寺的甘露义坛是为北都并州之坛。此时的玄中寺可谓鼎盛之极。至于金章宗完颜(王景),他来玄中寺的时间是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九月金秋时节。他在有关诗作中,曾把玄中寺比喻为“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莲花里梵王宫”。

历经沧桑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据载,北魏名僧,被称之为“神鸾”的昙鸾大师晚年来玄中寺任主持,继净土宗祖师慧远之志,在此宣扬净土教义,其死后,弟子道绰善导继任主持,并在此正式成立净土宗,玄中寺成为净土宗的中心。后经善导大师向东传人日本,在日本也成立了净土真宗,并建立寺庙,称为“枣寺”。之所以称之为“枣寺”,据说枣寺内所种的枣树的种子是从玄中寺带回去的。日本的净土真宗尊奉善导大师为“高祖”,视玄中寺为“净土祖庭”。从此,玄中寺在海内外闻名遐迩。宋、元以来,’玄中寺曾多次毁于兵火,每次重建又多有扩建,至元代成宗年间(公元1295-1307年)极盛时,寺庙除本寺外,还下辖40院,方圆近80公里,明清后,逐渐衰微,特别是清末连年战争,僧徒四散,寺院荒芜,原有的李白题刻及其它珍贵文物也被窃走;清同治光绪年间,主要殿堂又皆毁于大火。建国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善法殿、万佛殿,千佛殿、天王殿,东西配殿等莫不金壁生辉,重放异彩。

对日本的影响

早在唐宋时,玄中寺昙鸾、善导等净土宗大师的著作就已通过当时的遣唐僧传到了日本国,所以净土宗在日本佛教界历来都香火旺盛。如当代日本净土宗信徒虽派系多达20余个,但无论哪一个派系都将玄中寺尊奉为祖庭,且均以昙鸾、道绰、善导为其祖师。到本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仅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本人大净土教派的寺院就多达万余处,信徒有4000多万,占到日本人口总数的40%以上。1920年,日本近代净土宗高僧常盘大定首次寻访玄中寺后,激动万分之余,吟出了这样发自肺腑的诗句:“石壁 山深一径通,幽溪穷处是玄中;鸱啼月蚀空广夜,午饭仰鸾绰二祖风。”日本佛教界另一净土大德管原惠庆,不但把他自己的三个女儿分别起名为玄子、中子、寺子,以表达他对石壁山玄中寺的崇敬与向往,而且圆寂前还一再叮嘱家人,一定要在他死后将他的灵骨送往中国的玄中寺安放。他认为这样才是对他灵魂的最大慰藉。

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名胜与传说

石壁山玄中寺古时名胜尤多,规模宏大,除我们今天仍能见到的寺院建筑外,如在秋容塔下还有白牛洞,寺后寺梁头上还有许多殿阁,龙潭泉后还有鸠鸽二师石庵等等。1992年春, 笔者参与石壁山风景区规划工作,有幸遍访石壁山全山风兴,古时建筑遗迹遗址历历在目而引起许多感叹。

石壁山玄中寺不但古时名胜尤多规模宏大,而且山中还积聚了很多引人入胜的美丽传说,使听者流连忘返,产生寻古控幽的念头。其中鸠鸽二师的传说最为传神。据说宋时龙潭禅师夜间诵读《华严经》,突有鸠鸽二鸟飞至寺中听经不去,如此多日,忽一日鸠鸽坠地而死。与此同时,本县县北坡底村有荣氏生下一对孪生子啼器不止,龙潭禅师至坡底村荣氏屋中用掌摩该孪生子头顶,口呼“勿泣勿泣”,果然二子啼止。后来荣氏二子长大成人即随龙潭禅师入释门,40年后坐化成正果,人称“鸠鸽二师”。据知至清代初年时,“鸠鸽二师”的遗像仍然完好保留如旧,后损佚无存。

保护与发展

1983年,交城石壁山玄中寺与山西的13座寺庙,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列为全国汉族地区国家级重

点佛教寺观。人们通过它们不但可以了解历史上的山西宗教与中国宗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通过它们去深刻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及山西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

纵观整个玄中寺,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沿轴线平行排列,将寺院自然地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大雄宝殿居中,两边各建配殿。大殿东西各建有一处小配院,配院前建有东西配殿,两厢平行排列,形成了一个雅致、大方、完整的院落。

天王殿:是寺内现存最古的建筑物,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 (Ⅱ印5年)。殿内正中供奉着汉化弥勒,俗称“大肚弥勒”,据《宋高僧传》、《佛祖万代通载》记载,大肚弥勒和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袋和尚,真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五代时吴越奉化人。契此在世时,常常杖背一布袋人市,人称“布袋和尚”。他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似疯癫。据说,他算卦极准。临终前,他端坐于岳林寺盘石山,说了一段传经中的唱词:“弥勒真弥勒,身份百亿处,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人在名寺圣刹处,多塑他的形象。弥勒之所以受人尊敬和欢迎,正在于大肚弥勒笑口常开,不为烦事所扰,只求为民造福,使人开心。正如一对联所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在弥勒佛的两侧供奉着汉化四大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手持宝剑,职“风”,与剑锋谐音;

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手拿琵琶,职“调”,琵琶能调弦;

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手把混元珍珠伞,职“雨”,伞能求雨防雨;

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有缠龙,职“顺”,龙能屈、能顺。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则国泰民安。

万佛殿:面宽五间,是典型的歇山式建筑,大殿内的佛像或端坐或站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大雄宝殿:进入第二进院,面前是一座宏伟的大殿,上书“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各位团友知道为什么叫做“大雄宝殿”吗?其实,这个名称带有很浓的地域色彩和民族文化色彩。大家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印度文化中,“雄”是大智大勇的意思,如“圣雄”、“大雄”等等。这里的“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像大勇士一样对一切大无畏。大雄宝殿为玄中寺的正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

另外,还有善法殿、千佛阁、东西配殿,建国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现今莫不金碧辉煌,重放异彩。

玄中寺虽历经沧桑,文物散失颇多,但是经各方的努力保护,现今所藏文物也初具规模。主要有明代的原物单孔牌楼,北魏、北齐年间的造像、石刻碑、佛幢,唐代高氏碑,宋明两代的铁佛,明代木雕佛像和元代忽必烈亲笔所书的蒙文白话碑等,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