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7 12:03
石头鱼是鲉形目鲉科菖鲉属鱼类。学名为褐菖鲉,又称石狗公。石头鱼的眼睛和下颌突出,背鳍参差不齐,看起来就像一块凹凸不平的石头外形极其丑陋。行动缓慢的它,背鳍上有毒性剧烈的硬刺;被列为“世界十大毒王”之一,所以又叫毒鮋。
石头鱼产于马良山下的汉江之中,为自古闻名的鱼中珍品。
马良山坐落在荆门城南的汉江之滨,山石潜伸河底,犬牙交错,是习性独特的石头鱼的栖息场所。这种鱼,光滑无鳞,腹大浑圆,尾部侧扁稍窄,口在头的底部,形如新月,脊背灰白,略见石纹,腹色白中泛红,一般重0.5—1公斤,大者可达10公斤。因此鱼常年不离石头,活跃在水底乱石之中,故得此名。它的主要食物为水中虾、蟹、甲壳类昆虫等。每当十冬腊月是捕捞石头鱼的黄金季节。
此鱼肉质细嫩鲜美而无细刺,无论红烧还是清炖,皆鲜美异常。常食此鱼,还有生津、润肺、强肾之功。石头鱼的鱼肚,个大味美,亦为珍品,此鱼可烹制多种宴上名肴。
石头鱼属毒鲉鱼族,石头鱼形状恐怖,体貌甚丑陋,活像一块石头,蛰伏在海底石堆中,不易被发觉。
石头鱼光滑无鳞,嘴形弯若新月,鱼脊灰石色,隐约露出石头般的斑纹;圆鼓鼓的鱼腹白里泛红,尾部扁侧稍窄。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身体厚圆而且有很多瘤状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肤。体色随环境不同而复杂多变,像变色龙一样通过伪装来蒙蔽敌人,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通常以土黄色和橘黄色为主。它的眼睛很特别,长在背部而且特别小,眼下方有一深凹。
石头鱼类,卵生。6~7个月成熟,寿命4~5年,雄鱼身体细长,背鳍、臀鳍略长于尾鳍,末端尖。发情时胸部特别红。雌鱼腹部鼓,背鳍、臀鳍末端略圆,略短于尾鳍,胸部色淡于雄鱼。成对饲养于40~60×20~25×23(厘米)箱中,用4~5天的老水,繁殖水温25~26℃,雌雄鱼在无底花盆做的产床内钻来钻去,舔食花盆内壁,即要产卵。每窝产卵500~600枚,都粘在花盆内壁上。 将带卵的花盆取出,放入与上述水质、水温相同的水族箱中进行人工孵化,2~3天出小鱼,3~4天游起来,喂灰水2~3天;喂小红虫3~4天能吃蜘蛛虫,20多天倒入饲养箱中(用4~5天老水),再过10多天又可产第2次卵。红、蓝宝石、桔子鱼、玉麒麟、红肚凤凰、马鞍翅等鱼类都用此方法繁殖。
世界上最毒的鱼,石头鱼的保护色与海底完美融合,它不主动攻击猎物,靠近它时,它的毒液会导致猎物瘫痪甚至死亡。
石头鱼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将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即使人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动不动,让人发现不了。常栖于海中的岩壁上,活像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它的捕食方法很有趣,经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来。它的硬棘(背鳍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经毒)具有致命的剧毒。
石头鱼全部是天然的,无人工养殖,一年四季都有。石头鱼适宜生长在温度18~25摄氏度杂藻丛生的岩礁底层,喜欢半埋于沙中,初夏产卵,普遍长度在30厘米,每只重量一般在500克左右。
石头鱼分布很广,在任何海域都有,但以热带及咸淡水交界为多。香港海域亦有石头鱼出产,又名“石崇”。
产于菲律宾、印度、日本和澳洲,我国内盛产于台湾、江南一带,据介绍,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海南也有。
石头鱼虽然丑陋,但却肉质鲜嫩,没有细刺,营养价值很高,有生津、润肺的药用功效,皮肤不好的人吃了,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最宜于清炖。清炖后的石头鱼,具有营养滋补、生津、润肺、强肾和养颜的药用功效。石头鱼的鱼膘晒干后,加工成鱼肚用来氽汤,入口爽滑为席上珍肴,可与上等的鱼翅、燕窝媲美。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说石头鱼能够治疗筋骨痛,有温中补虚的功效。
石头鱼脂肪肥厚但油而不腻,如果拔掉毒刺,刺皮上锅文火清蒸或熬汤。清炖,味道非常鲜美;但石头鱼的刺有毒,宰杀时要格外小心,先将石头鱼从水中捞起来,然后戴上厚手套,将毒刺剪掉剥皮后下锅,如果没拔刺,刺煮熟后也无毒。(石头鱼背鳍基部有毒腺,如果被石头鱼的刺刺伤,毒素会马上侵入人体,轻则造成肿痛。重则可能会造成痉挛和昏追。应及时就医。在宰杀时一定要注意。)
经典菜式:石头鱼豆腐汤、干烧石头鱼、粉蒸石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