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2 16:26
在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北方,横亘着一座雄伟险峻的石山,山势开张,而又秀丽如画屏,故名石屏山。其主峰牦牛顶,海拔近三千米。巍峨独绝,磅礴摩天。山中冈峦重沓,岩壑纵横,削壁渊落,奇峰参差。更有原始林木,密布点缀,四时荣谢,而生意无穷。人在山中,移步换景,瞻顾俯仰,应接不闲。山前大通河水,滔滔奔远。自明清已降,永登有八景,此具二美,曰“石屏叠翠,浩亹雪浪”。
连城之北,石山峻峙,其势开张,而又秀丽如画屏。自其西其北,即是万顷林海,而东而南,多为秃岭童原。施一山而分两境,堂奥内藏,门户既彰,造化之妙固不可言,而人名之石屏,可谓尽相。
石屏山主峰,称牦牛顶,海拔近三千米。巍峨独绝,磅礴摩天,晓迎旭日,夜悬星汉。
山中冈峦重沓,岩壑纵横,削壁渊落,奇峰参差。更有原始林木,密布点缀,四时荣谢,而生意无穷。
三夏间,松柏挺拔,灌丛蓊郁,杂花应时,芳草如茵。满目蔷薇黄,丁香紫,山丹红,马莲蓝,香馥色艳,似绣如粉,妩媚青山。好鸟和鸣,虫蚁微行,其间灵物,相生何止百千。又有数眼山泉,涓涓律动,生气倍添。
人在山中,移步换景,瞻顾俯仰,应接不闲。其狭阔、喧幽、远近、夷险、藏露、集散之变幻,往往而是,足以窥而忘返。山前浩亹水,滔滔而南,览此表里,复又心慕高远。
名山大川,世间常有。石屏何逊,享誉一方。自明清以降,永登有八景,此具二美,曰“石屏叠翠,浩亹雪浪”。(杨善德撰文)
石屏山胜景天成,石尕石达寺尽占先机。于是,山成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寺建于石屏山东侧诸峰,乡人土语称石山之险峻者为石尕石达,并造此二字,故俗名之石尕石达寺。清乾隆十三年(1748),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所撰藏文史学名著《如意宝树史》(蒲文成译),即记之为“智贡寺,为后藏一修士所建”。同治四年(1865),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所撰藏文名著《安多政教史》(吴均译)称之为“大通直关寺”,且言及甚详。凡“智贡”、“直关”、及“扎衮”、“扎公”,皆藏文异译,汉语意为“石山寺”。后于光绪年间,塔尔寺第三世香萨班智达·罗桑丹贝旺秀次成彭措据旧志为撰藏文《石尕石达寺寺志》,专述寺史。今由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天堂寺多识仁波切译成汉文,可知石尕石达寺法缘殊胜。
据载,唐朝皇帝自天竺迎请五百罗汉至山西五台山说法,众罗汉途经连城,正值盛夏,见石屏山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便于山中持戒避暑。自此石屏山便以罗汉避暑圣地而远近闻名。盖此亦石尕石达寺之肇创。
元朝乃马真后五年(南宋淳佑六年,1246),西藏法王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及八思巴一行赴凉州会谈,经连城,见石屏山瑞气缭绕,诸佛显身,便于山中建寺,名为“乔嘎林”,汉语意为“殊胜妙乐洲”,而誉此山为“文殊菩萨圣地,第二五台”。《兰州市志·民族宗教志》记此,称“这可能就是藏传佛教传到兰州地区之始”。
明朝永乐年间,萨迦派大师曲吉尖参,格鲁派大师鲁本桑木丹先后临此山修行传教,鲁土司偕藏汉蒙各族信众虔诚供养,二师于石屏山中、南、西、北、东五峰,随山就势,而建弥勒、三宝、普贤、观音、文殊五座佛殿,并以诸佛宝舍利塑绘佛像。鲁本桑木丹大师迁萨迦法王所建乔嘎林至山前,经扩建,更名为“扎公日绰”(意为石山禅院)。大师七十寿辰,众佛弟子为四方百姓祈福,于禅院东北建成养心观音与送子观音二殿,并塑绘佛像。其后,鲁本大师二世丹增建措,三世丹增扎巴,主持本寺,兴建不废。至明末清初,石尕石达寺既具规模。其主体佛殿皆建于诸峰巅石台,分布良多奥妙,僧俗可经右旋山路朝拜,历时半日,转山一周,不行回头之路。依此朝拜路线之起止,各佛殿及其所在山峰,遂被俗称作一至八台。
清代,更有众多佛教大师光临石屏山石尕石达寺,一致赞叹预言,弘法修行,留下稀有圣迹。顺治九年(1652),五世DL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进京朝见,路经连城,由鲁土司迎请至本寺举行安神祝福,达赖说:“此山是胜乐金刚之圣地,乃文殊、观音、金刚手三佛加持之所,将来此山中石壁上会出现弥勒自显像。”且手植茶树于寺旁。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西贝桑布及夏尔格丹尖措大师先后来寺修行,并说:“此山为观音圣地。”且发现焕公修行洞。另有格鲁派大师嘉赛端耀曲尖措、扎公曲吉多吉、普公尼麻让夏尔、珠千朗格尔互、松巴洛浑圣公巴、珠旺丹玛等先后而至,传教布法。康熙六十年(1721)至乾隆十年(1745),六世DL喇嘛仓央嘉措化名阿旺曲扎尖措,流落往来于华锐至阿拉善间。雍正二年(1724),由连城鲁土司迎请至石屏山,每入冬,则于普贤殿旁扎帐静修,至明年(1725)四月。DL曾说:“将来时轮之法盛兴于香巴拉时,山后胜乐金刚洞中心将出现胜乐金刚与明妃自显像,众多有缘弟子云集此山,而胜乐之法盛兴于世。”又说:“弥勒殿山崖上将出现弥勒自显像。此山乃三本尊加持之地,我愿每年至此山静坐一次。此寺之贡布、曲加古尔公等护法像乃历代大德法师所精心加持,需虔诚供养。”六世DL于此尚有诸多传奇,见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额尔德尼诺门罕阿旺伦珠达吉所撰《仓央嘉措传》。东科尔多吉尖参大师亦曾至此修行,并举行安神祝福仪式。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大师曾于文殊殿旁扎帐修炼语狮文殊甚久,说:“此山之文殊与五台山之文殊灵验无异,南海观音与此山之养心观音凡有缘得见一眼者,无不获解脱。”并将胜乐金刚洞、焕公洞、弥勒崖等作出与诸先驱无异之评赞。扎公活佛丹增仁谦(应为石尕石达寺某世活佛)与闫家呼图克图阿旺丹增(红山报恩寺活佛)曾主持迎请大德活佛图多建措(六世达赖之转世灵童,非七世达赖)来寺,传授密显大法。另有佛教名师扎帝堪布、达隆重堪布、阿琼洛桑却珠尼麻、瓦咱珠千、赛尔多诺门罕、参卓仁波切等先后来寺朝拜修行。更有誉为宗喀巴再世之格鲁派大师赛尔康仁波切一度光临,修持弘法,撒花祝福,为石屏山石尕石达寺增光无量。
石尕石达寺佛殿塑像及珍贵法器文物甚多,据《安多政教史》载,明初所造佛像装有藏区、印度及汉地各圣地之种种佛物,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舍利等佛菩萨舍利及圣哲衣物。鲁本大师所建扎公日绰之大殿塑有宗喀巴大师(1357-1419)、贾曹杰(1364-1432)、克珠杰(1385-1438)三圣像,其内藏即装有印度班智达及成就者,噶当派阿底峡(982-1054)及仲敦巴(1005-1064)圣师徒,萨迦派初祖萨钦·贡嘎宁波(1092-1158),及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1216),四祖贡嘎坚赞(1180-1251),五祖八思巴(1235-1280),噶举派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及热穹哇(1038-1161),后藏七文殊等诸多圣哲之舍利佛宝。从中亦可见石尕石达寺之法脉源流。
千年古寺,兴废无常。一九五八年,石尕石达寺建筑全毁,石屏山植被遭劫,佛事殆废,损失难计。然人心不灭,七十年代末,适逢浴佛节会,善信云集,倡议筹建。一九八五年始,四方百姓虔诚布施,历届贤达用心组织,而能工巧匠尽力修造,至一九九一年,八台佛殿等原址落成,复其旧制。其片砖片瓦,一石一木,悉赖人力,艰辛以成,人民之心,匪夷所思。而寺之营建,至今不辍。山中林木亦得以护育,而欣欣向荣。一九九五年,辟为宗教活动场所,成立管委,古寺复兴,法流相续不绝。现有常驻喇嘛四人。(杨善德撰文)
今值炎夏,石屏山石尕石达寺清凉宜人。
自连城镇沿路向北六里许,可见山门。山门立于石屏山沟谷入大通河处,为四柱三间仿古式牌坊,斗拱飞檐,彩画精良。正楼下字牌,蓝底金字,上书“石尕石达寺胜地”。才入门,树木夹道,已远喧嚣。行峡谷间坡路,几经转折,约八百步,隐闻梵呗钟磬之声,而沟谷豁然开朗,愈进愈秀。
路遇金刚殿,殿三间二架,硬山式顶,内塑哼哈二金刚。殿左草地平坦开阔,其中有殿宇遗迹,当为萨班所建“乔嘎林”原址。其址背靠雄峰,面照秀岭,而二水环抱。
自殿右行二百步,二沟相汇,于此可驻足左望,山寺初显,只叹高不可攀。取道右沟,复行百步,见歇山顶大殿一宇,气势不俗。殿自二〇一〇年中秋始建;二〇一二年夏,特聘青海黄南画师彩绘,热贡画艺果然精良;二〇一二年八月,四川拉则寺江贡·桑吉华仁波切光临,后施资百万,为大殿迎请三世佛及宗喀巴大师鎏金像千尊,遂成千佛大殿。联曰:发心正道建金堂一宇庄严胜地,等具福缘瞻宝相千佛导引众生。大殿悬韩正卿书“大雄宝殿”蓝底金字匾。大殿院后期建设,蓝图既划,指日竣工。或言其地古称讲经院,乡人称园子。大殿奠基,掘出旧址,得无数零落构件,复埋殿下。可见此处早有殿宇,而古已湮没,时代不详。或为鲁本大师最初迁建之乔嘎林。大殿靠山,形如大鹏怒飞,人称祥瑞。至此,才在山脚,左有山寺在望,引人入胜。
过大殿院,循林荫道上行,五色风马经幡翻动林间。不百步,有龙王殿,双柱一间,塑石尕石达寺水府龙王。殿左,即有五世DL手植茶树两颗。古茶树已于一九五八年被伐,后萌蘖自石壁生出,枝繁叶茂,信众目为神树,系满哈达,今人刻石记其事。稍上,石峡如门。中有山泉一池,终年不竭。泉上石壁,旧刻龙治仙泉,今人以五台山有名清凉,特名之清凉泉。山寺饮水赖此,凡至者,无不掬而畅饮,或盥漱一番,顿觉沁润心脾。
过泉池,即始盘山之路。行丛林间,可遇一不老松,参天挺立,寿可千年。稍上,有天然石洞,洞口略饰檐柱,即成殿宇。内塑山神,戎装领虎,洞壁青石犬牙差互,自然成趣,此即石屏山山神洞。再上行,尽是之字形山路,片石满路,少有草木。
一刻钟,便至大经堂院。此即明初鲁本大师迁建乔嘎林之扎公日绰。禅院原大殿主佛塑宗喀巴大师及二弟子像,上层塑大畏怖金刚及文殊师利菩萨,右塑六臂观音威慑像,左塑阎罗法王像,诸佛像装有珍贵法宝。藏有金汁书写《大藏经》、《法华经》、《观音口授经》等经典。原大殿落成开光时,天生彩虹,花雨乱坠,传为佳话。今复建,庭院四合,名大经堂,现为石尕石达寺主佛殿。院门悬“钟灵毓秀”匾。正殿坐靠山崖,四柱三间,飞檐斗拱,二龙盘柱。内塑三世佛,匾曰“觉路宏开”。其南有殿,依山岩下施一层,成观河楼。经栈廊而出,满怀凉风习习,凭栏而望,大通河曲折山外,八宝川沃野物华。再看来时讲经院,已远落山下,而前方岭脉阴阳分明。右前方,石峰突兀,数松秀立,一巨石不知从何处飞来,险挂山崖,风动疑动,千钧一发,确为奇观,人称飞来石,或风动石。经堂院有僧房数间,亦是寺管会办公之所。
出院门向西,有白塔四座,其一为菩提塔,并排三座即是明代鲁本桑木旦大师,及其二世丹增建措,三世丹增扎巴(清初)之骨灰灵塔。原塔亦毁,此为一九八七年重建。
再攀行数十米,便至一台千手千眼观音殿。殿坐西向东,歇山式顶,檐柱成回廊,尽占尺寸石台,内塑千手千眼观音。顺绕回廊一周,三面悬崖。
过殿前山梁,崖壁孤松斜出,有石阶或凿或砌,盘折而上,望而生畏。须全神贯注,手脚并用,攀上险峰。再登陡立砖阶,而至二台释迦牟尼殿。即明初所建南峰三宝殿,原殿塑释迦牟尼及二罗汉弟子像,内藏迦叶佛及释迦牟尼舍利佛宝,壁画十八罗汉。今佛殿为攒尖式顶亭阁,坐北朝南,稳立云台,栏外削壁,侧目惊心。内塑释迦牟尼及舍利弗、目犍连二弟子像。
扶下砖阶,自松林间下行,时隐时现,无几便绕至山后。前方危崖百丈,上依碧空,彼即山寺最险奇峰,三台弥勒佛殿即在峰巅。此崖即是弥勒崖,五世DL、六世DL、及二世嘉木样大师等曾作预言,此崖石壁将现弥勒自显像。二台三台,南北相峙,其间本是天堑,巧在恰有东西向一道小山梁横贯谷涧,一桥正卧其上,即是神仙桥。桥为山寺唯一明清故迹。传说,大仙吕洞宾见老僧朝佛,跌入山涧,救之,悯其诚,解玉带变化为桥。桥由古砖砌成,形制朴素,而寓意良多。桥东头有嶙峋巨石,据传古时上刻一诗:“过了仙桥抬头看,三台更比二台险。崎岖石阶心胆颤,巴过三台活神仙。”现诗文被毁,刻有经咒等。过仙桥,回望二台,孤峰突起,松林掩映,仿佛海上蓬莱,堪称山寺最秀。稍转,迎面石壁可见莲花生大士石刻像一面。
前有一线尺许宽石径,转折山后,复循路而上,便至三台路口。踏天然石级奋力而攀,可至弥勒佛殿。即明初所建中峰弥勒殿,原塑弥勒佛像,内藏佛菩萨舍利子等珍贵佛宝。今佛殿为歇山式顶,坐北朝南,内塑弥勒佛像。清人有诗云:“峻阁峥嵘倚碧空,此身恍入白云中。三台上有神仙住,曲径暗香一路通。”自殿西稍下行,路左有巨石一从,确为极佳观景台,驻此环顾,别有奇景。再下行至路口,暂可谓巉岩历尽。迎面山梁有捷径可上六台,径实艰险,而一路多巨石,接连突兀,怪松生石罅,攀爬瞻顾,风光迥异。
右有平缓土路通向幽林,尽出便是四台普贤殿。即明初所建西峰普贤殿,塑有普贤菩萨主从三像。今佛殿为歇山式顶带抱厦,坐西北向东南,稳坐崖畔。内塑普贤菩萨像。凭栏东望,前历三台,连波竞势,褶皱纵横。殿外平台横亘谷中,其境山势环抱,林幽气涵。平台西延数十米而突然截断,下临百丈石峡,有山泉滴落,名千滴水。立崖头西南望,河外连山寂如卧佛;西北望,小峰左侧,有枯木似仙鹤曲项探头。其北沟谷名四台湾,中有十数参天古松,皆千百年。两棵为最,相对而生,人称姊妹松。传说,旧时遭伐,树伤流血,人言神奇。六世DL喇嘛曾于殿旁扎帐静修,讲经台遗迹尚存,台旁巨石留有达赖赤足印一双,千滴水即是其取水之处。
稍过殿,向西有尺寸暗道,寻此路翻山越岭北上,可至石屏山牦牛顶。近顶密林中,有天生石洞,即胜乐金刚洞。此处人迹罕至,恰是历代高僧静修之所。鲁本桑木旦大师,六世DL喇嘛先后于此洞闭关禅坐。洞口约一人高,进无两步,便呈陡坡,坡面光滑有水波纹,愈进愈小,才容一人爬行,约二十米而尽,黑暗无光,有平台可坐卧一人,尽处人迹明显。经用强光照射,可知为溶洞,原有水滴落,矿物沉淀而成坡面。其余三壁,石簇晶莹。洞中有古今刻画题记近百处,藏文居多,皆为经咒与人名。细察之有“道光廿年鲁宪,蔡囗囗,一游,王瑞题”字样。洞外上方数十米,石崖横列,背风向阳,亦是静修之所,有石台及木构件等遗迹。崖壁题写红黑色几处经咒,有一处白色矿物颜料书写之藏文,为“加瓦喇嘛”,正是DL喇嘛之别称。崖脚岩羊等聚众栖息,如同乐园。
再说过普贤殿右,入密林幽谷,即是上五台之路。山阴道上,不见酷日,并无岩途,只一心徐寻曲径,竞上峰巅。约一刻钟,已身在山寺最高峰,五台南海观音殿在焉。上五台岭,先有奇松,生石罅,虬枝盘旋,身形优美,人称迎客松。松前有佛殿,即明初所建北峰观音殿,内塑南海观世音主从五佛像,观音像栩栩如生,神态极似南海普陀山潮音洞观音。塑此像时,众人目睹有白鹦鹉自南方飞来,钻入佛身,人称观音显圣。今佛殿坐北朝南,为歇山式顶,左右置回廊,斗拱飞檐,匾曰“南海明珠”,内塑南海观世音菩萨,壁画四臂观音等。殿左方崖数重,殿右极顶难登,而自殿前俯瞰,中脉延伸南北,二沟环抱东西,山寺五台布局之奥秘可见一斑。远望石屏山外,宝川青青,山海茫茫。清人有诗云:“几回驻足且徘徊,附葛攀藤上五台。举目遥观天下小,人生到此是蓬莱。”殿左下,有燃灯亭,设架供灯。亭外为煨桑之所,各色祈福禄马撒满林间。
小憩五台,便需下行,虽山势渐缓,而坡路不易,勉强收步,惯性难抑。数百步而至五台左下方,即遇六台养心观音殿,内塑养心观音。自殿左松林间向东下行,至一小峰,其后山回环似拥抱状,小峰则如怀中婴儿,七台送子观音殿即在其上。内塑送子观音,怀抱婴孩,身旁有诸多孩儿小像,妇女求子者,背身许愿,以纸团投小像,中者则以头发系之,生育后,则抱子上山还愿。此殿香火旺盛。原六台七台二殿,始建于明初,鲁本桑木旦大师七十寿辰时,众弟子为四方百姓消灾祈福而建,并以众多珍宝法物配胶泥,塑造护佑天母主从五像,及救难养心观音,送子观音等像,壁画有大般若母,殊胜母,二十一尊救度母,及白伞盖佛母等。
自七台下至谷底,复上行至对面山峰,即有八台文殊菩萨殿,内塑文殊菩萨。原殿即建于明初之东峰文殊殿,塑文殊语狮佛主从五像,内藏众多佛舍利,壁画五台山全景。萨班誉石屏山石尕石达寺为“文殊菩萨圣地,第二五台”,二世嘉木样大师曾在此文殊殿旁扎帐修炼,曾说:“此山之文殊与五台山文殊灵验无异。”今文殊殿坐北朝南,歇山式顶带抱厦,后坐山岩,前临危崖,独踞一方。自八台向西望,视角转换,诸峰佛殿,别是一番景致。
下至八台山下,有一高大石洞,即清代五世班禅大师,夏尔格丹尖措大师,所发现之焕公洞。此洞亦被当做摸子洞,于洞中石缝间摸得核桃者生子,得大枣者生女,亦有摸得古今钱币者,皆感欢喜。
离洞而至八台沟,沟内林木茂盛,瞻前顾后,秀色迥异。不一刻钟,下行至来时泉池。饮水消渴,涤荡身心,游山一日,而终得圆满。
平时晨昏,入山寺散步健身者,取泉水品茗者,习惯不紊。假日,人车上下,或合家人嬉戏于草地,或聚同事休闲于沟谷,而情侣俪影常在幽林,然与二三子登临诸峰,其意最适。年年四月初八,是山寺浴佛节会,由来已久,既成一方风俗。期间,甘青邻县数万人民云集山中,虔诚朝拜者,踏青出游者,买卖饮食者,谈情说爱者,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佛号梵呗声,商贾吆喝声,民间曲调声,网络情歌声,杂响山谷,热闹非常,只一派悲欢尽显众生相。是日也,是佛诞节,贸易节,旅游节,文艺节,甚而情人节。堪称连城盛事,山乡一景,闻名遐迩,影响深远。(2013年5月)杨善德撰
兰州——海石湾——连城镇连城村(150公里)——向北3公里
兰州——永登县城——连城镇连城村——向北3公里
山寺是极佳的徒步登山攀岩目的地,四季皆宜
更多详情尽在百度贴吧:“连城鲁土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