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9 23:56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19世纪70年代初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
老式石库门住宅,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宽约4米,深约6米,为会客、宴请之处。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
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
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一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颇受当时卜居租界的华人士绅、富商的欢迎。
20世纪10年代后
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
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用。
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用材,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
与老式石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库门常用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
早期的石库门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而新式石库门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有些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总之,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
20世纪30年代中
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但谁都没想到,石库门如今却是咸鱼翻身,出尽了风头。
把石库门“整旧如旧”的新天地已成为上海最时尚的渊薮,可那里的石库门是五脏六腑早给掏空了,只剩下了一个虚假的外壳,供人们去凭吊、缅怀。
石库门景区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
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汉语中把围束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袖箍”(即袖标)。
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以后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
石库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持着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
石库门 石库门景区建筑的门楣部分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装饰最为丰富。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
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石库门建筑由其“门”而得名。石库门也逐步成了上海传统弄堂住宅的代名词和一种标志。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
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
漫步在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
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砖木结构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
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
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住宅最典型的特征
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
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
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新式里弄住宅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租界内,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
新式里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陕南村(原皇家花园,陕西南路151号),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抗日战争前该处全是外国人居住,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大楼公寓式民居则体现了近代建筑艺术的高雅华丽,能反映上海城市风貌和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大楼公寓集中在当时的商业交通繁华路段,解放前多为中外高级职员居住。
欣赏这样的建筑,犹如欣赏一件件艺术珍品。如淮海中路雁荡路上的永业大楼,采用四方攒顶和转角处的圆形屋顶,形成了大楼独特的屋面轮廓线。如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东美特公寓),有特色的仿生建筑——武康路密丹公寓等等。这些大楼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会显得矮小苍老,但它们所独有的沧桑感和贵族气却是高楼新贵们无法比拟的。
在上海的徐汇、卢湾、静安等区,有一些幽静的马路,两旁都为庭院深深的花园洋房。花园洋房兴起于三四十年代,主要满足官僚、外商、买办、实业家、艺术家等的居住需求。
花园洋房是有着宽阔的草坪、绿树环绕的浪漫迷人的宅邸,许多以大理石雕像或喷泉为花园的中心,一些高级的洋房还建有网球场、游泳池,以显示宅邸的豪华。淮海路、新华路沿线路段花园洋房较多。
这些住宅有法国式、西班牙式、挪威式、英国乡村别墅式等,舒适别致,色彩柔和,可谓千姿百态、高雅气派。虽然岁月流逝,但那无法掩饰的豪华、那若有所失的神秘,却令人感慨万分。
解放以后,政府新建了“一千零二户”和“二万户”住宅,1951年建造了上海乃至全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但这些“火柴盒”式的“工房”构造简单,内部拥挤,只能解决市民居住的燃眉之急。
市区的老房子也因人口稠密成为“新七十二家房客”。
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上海民居已淡化地域概念,一个个环境优美、风格别致的居住小区雨后春笋般出现,世纪之交的上海民居更追求舒适性、美观化、绿化率,它为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增添了现代艺术魅力。成为文化旅游的新视野。
“我到很多城市见一些地方领导时,他们经常把‘旧城改造’这四个字挂在嘴边,而我一听这四个字,就非常揪心。什么是旧城改造,其实就是把老的街道、老的城区全部推倒重来。这种做法往往不知不觉中在损毁传统的文明。”以石库门为原型的中共一大会址,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石库门·重生·2010——世界文化遗产拯救之路论坛”上,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素有“城市遗产卫士”之称的阮仪三教授在发言时提出,很多领导时常挂在嘴边的“旧城改造”这一说法并不可取。
阮仪三说,在固有的“旧城改造”思维引导下,我们许多地方在城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全局上“消灭”老建筑,至于保护,只是部分性的、极少数的。反观欧洲一些著名城市,它们在开发城市功能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保留老建筑,如何让旧的城区经过升级后发挥新的功能定位。阮仪三介绍,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看到许多欧洲名城,在保留大批老建筑的同时,保留了城市的文化和人脉;而我国一些城市经过所谓的“旧城改造”后,表面上看高楼林立,内里却丢掉了传统文化,割裂了人们的城市记忆。
阮仪三表示,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一种居住房屋,也是旧上海最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住房,上海还留有数十万幢石库门房子。这些石库门房子衍生了上海的文化,留存了上海的记忆。
我们在保护石库门时,不能再提“旧城改造”了。
“一说到上海的石库门,很多外地人就去看新天地,想看上海的历史风情。
有人说保护得很好,但它把老房子全部拆光了重做,是历史的上海吗?上海的里弄改造是好事,但我反对拆光了重建,反对旧城改造。
保护是让它延年益寿,不是让它返老还童。”阮仪三说,“我不希望我们看到的都是新天地,新天地可以有,但是你得先有原汁原味的东西,然后才有新天地。”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
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作为时代建筑的典范,相对于外滩而言,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群更多地体现了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还能看到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这是文化混血的产物和结晶,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
石库门建筑是具有海派特色的近代优秀建筑群体。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按照西方连排居住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带有浓厚的中西合璧的色彩,具有混血儿特征。
东西方两种完全不相干的风格在上海却得到了融合。这是上海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即融合中西的传统。这与上海开埠以后的自我认同有关系。
景区文化
石库门文化对近现代上海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的影响。
石库门孕育了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石库门文化,具体是:
(1)政治:上海的石库门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诸多重要政治机构的所在地。例如麦加里中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所、鲁迅等人创办的“中国济难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2)经济:上海的“里弄工厂”是上海工业与文化的一大特色,更是现代多家大型企业的雏形。解放后的上钢八厂便是如此。各种烟纸店的经营也是大商家的雏形。
(3)文学:上海的石库门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亭子间文学”。诸多文化界人士以石库门为栖身之所,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例如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即后来的《国歌》),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文集》也是作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亭子间内。
(4)艺术:石库门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如《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许多电影、音乐作品,都能看到石库门生活的影子。石库门建筑的装饰艺术仍广为流传。
(5)生活方式:石库门这一多样性、复杂性的住宅,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生活风情,奠定了近代上海特有的节令文化、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成为区别其他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如童谣、婚丧活动、社交等等。
原先容纳上海六成人口的里弄住宅只剩下1900多处,5万栋石库门居住建筑单元,其中又有一半以上被纳入旧改范围……过去两天,上海市政协“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课题组专赴虹口、闸北区等区调研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幢幢凝结无数老上海记忆的石库门建筑正在被推倒、拆除。在考察了瑞康里、永安里、丰乐里和吴昌硕故居后,委员和专家急切发出“抢救石库门”“让石库门活着留下来”的呼吁。
据悉,“上海石库门申遗可行性研究”课题调研被列入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重点工作,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冯小敏表示,申遗课题研究力争在年底形成高质量的提案。
同时,上海石库门申报世遗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
具有鲜明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保护现状如何?本周四、周五,市政协“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课题组专赴虹口、闸北区两区调研,十多位政协委员、石库门研究专家先后来到了位于虹口港的瑞康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永安里、丰乐里,以及位于闸北山西北路的吴昌硕故居。
申遗课题研究力争在2015年底形成高质量的报告。
委员走访虹口闸北石库门
走进嘉兴路瑞康里,一排排的石库门房子和虹口港临水相依,别有风情。有位老伯告诉记者,瑞康里当年因为住的都是日本高级职员,屋顶上插上了日本国旗,所以1938年的虹口轰炸,附近的几个里弄都被炸了,唯独瑞康里片瓦无损。张雪敏指着虹口港告诉记者,瑞康里是虹口少有的保留得非常完整的街坊式片区,也是一个临水而建的石库门。它与周围老工厂、码头紧密结合,沿河的商业市井文化特色鲜明。
再看多伦路附近的永安里和丰乐里,则是近代上海文化名人的集聚地之一,它展现了不同年代石库门早中晚期的里弄建筑风格,新式里弄、广式里弄和花园里弄多元并存,并与四川北路商业街达成融合。
进入与天潼路相交的山西北路457弄12号,是海派艺术创始人吴昌硕的故居,也曾见证海上文化的盛景之地。
这是一幢石库门三间两厢的二层楼房。这条弄堂呈十字形,联排式,门框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两扇乌漆门上装有铜环,门顶上雕有花饰。主楼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厢房。
申遗需经历数十年时间
提到石库门,上海人最熟悉不过,弄堂狭小而充满浓浓的人情。巅峰时期,申城曾有石库门里弄9000处,占市区住宅总面积6成以上;但分布在黄浦、静安、虹口、长宁、闸北等区的大量石库门民居建筑,约有70%以上已在旧城改造中拆除。根据最新的统计,上海现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风貌街坊只有260个,石库门里弄1900余处,居住建筑单元50000幢,其中60%为旧城改造范围内的旧式里弄。
“石库门现在已经消失很多了,再不重视就没了。我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呼吁。”市政协文史委专职副主任王建华疾呼。
可喜的是,石库门启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由此推动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据悉,中国列入申报世遗预备清单的项目已有42个,但每年只能申报一项。上海的石库门申请世遗工作刚刚启动,因此未来将经历长达数十年的进程。
虽然申遗之路困难重重,但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雪敏认为,作为上海的建筑,石库门的申遗将独具优势。他说,石库门建筑是江南民居在开埠之后受西式建筑影响的产物。
“72家房客”致破坏严重
座谈中,委员和专家不约而同发出了“抢救石库门”的呼声,其原因是“72家房客”的居住让百年石库门长期遭受严重破坏。
据悉,由于一幢楼居住了少则五六户,多则七八户人家,多家人合用一个马桶间、共用一个厨房导致居住环境拥挤不堪。“这里敲墙搭个阁楼,那里打洞装个空调,或者把外墙挖个窗户,把自来水管道接上来,甚至在木地板楼层中安装浴缸淋浴房……”张雪敏称,这样的做法非常普遍,把老房子改得伤痕累累。即使政府每年修缮,但效果不佳。
修缮经费少需多方参与
虹口区是上海石库门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尽管瑞康里、丰乐里等仍旧保持着旧式里弄的外观,但由于缺乏维护修缮的资金、居民动迁成本又日益升高,保护好这些建筑实体变得越来越难。
“虹口区旧改的压力很大,每年区里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缮,也对一些石库门进行了卫生设施和厨房的改造,但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比如高密度的人口居住等。”虹口区副区长李国华表示,根据现实情况,在上海,被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可以有专项的修缮基金,但通常都是针对有特色的个体建筑而言,石库门则享受不到类似待遇。
而说到高额的动迁成本,记者从区里听到了这样一组数字:溧阳路上的48栋石库门小洋房涉及三个街坊,其预算征收成本高达100亿元;郭沫若故居的测算数据,高达9000多万元。即使是普通的石库门房子,如14平方米和11平方米的两间房,据说就得分给住户四套动迁房外加80万现金。
如此高昂的资金耗费,不仅政府有心无力,社会资本也“退避三舍”。
上海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安石透露,根据他调研的情况得知,由于每个区的财政实力不同,对石库门的保护投入有很大差距。他认为区里的投入对于石库门保护依旧杯水车薪,还需发动民间力量共同参与。
最佳旅游时间
3月-5月和9月-11月最佳。此时温度适宜,适宜出行。
交通信息
1、公交线路:隧道8线,全程约5.4公里。(1)从火车站步行约710米,到达中山南二路大木桥路(南洋中学)站;(2)乘坐隧道8线,经过6站,到达太仓路重庆南路站3、步行约290米,到达石库门。
2、地铁:乘9号线在打浦桥站或嘉善路站下车。
3、公交:乘41、96、301、955等到瑞金医院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