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2 12:23
石彦伟,1985年生于哈尔滨,现居北京、长春。历任《民族文学》杂志编辑,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干部,现为高校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从事创意写作、影视编导、多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与研究。
2004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兼修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双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担任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红枫文学社社长,第六届长春亚洲冬季运动会学生记者、“杰出志愿者”。东师经典歌曲《远方有你》词作者。
2012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电影专业(电影电视剧创作方向)。2014年获艺术硕士(MFA)学位。
2013年,结业于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少数民族影视编剧研修班。
2016年,结业于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
2017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文艺评论家、文学史家王彬彬教授。
2008年7月至2021年3月,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编辑。
2009至2010年借调中宣部文艺局。2013年借调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从事文学组织工作。兼任中国作协团总支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团委副书记,参加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报组骨干成员。
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联欢晚会,中国作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中国作协2010年、2011年、2012年迎春联谊会,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蒙古族“朵日纳文学奖”、哈萨克族“阿克塞文学奖”、土家族优秀作品奖颁奖会等多种文学活动策划、主持人。
2021年,辞去事业单位公职,创办北京宗融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开始文学创作,初作发表于《回族文学》,有散文、小说等百余篇发表于《光明日报》《青年文学》《民族文学》《散文》《散文百家》《长城》《西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红豆》等报刊,多次被《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语文报》《品读》《今日中国》《文学译丛》转载,被翻译成阿拉伯、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文字,入选《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2011年散文精选集》《2018年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等选本。
出版散文集《面朝活水》《雕花的门》《泰斯比哈》。
长篇小说《谁的月亮爬上来》入选中国作协2013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先后获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奖、“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2008年开始文艺评论写作,涉及文学、戏剧与影视、有声语言、少数民族文化等领域,散见《文艺报》《中国民族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穆斯林》《青年文学》《回族文学》《朔方》《青海湖》《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山东文学》《芒种》《当代电视》等报刊。获2015《民族文学》年度评论奖、2018《广西文学》年度优秀评论奖。
文学评论专著《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文艺报》专栏推介;丛书发布会由中国作协创联部在广州举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孟繁华教授在序言中评价:石彦伟对当下回族文学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使他敢于、也有能力写出“大文章”。他的“年度评述”是一种类型,他写出了多篇像《回族文学的“抗战动作”》这样的文章,不仅需要文学史知识,同时更要具备从学术意义上讨论这一现象的能力。这是一篇重新“发现边缘”的文章,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的。他在“时间与空间”不同的维度上努力驰骋,看到了回族文学在不同历史和地域中的绚丽绽放。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设古代卷、近现代卷、当代卷、民间文学卷,由杨继国担任总主编,当代卷(上下册)由哈若蕙、郎伟、石彦伟担任分卷主编。该书系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重点精品工程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民委第三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
2010年起,开展中华多民族作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民间人物口述历史采录。
2017年1月,创办宗融艺文馆(筹),自费收藏保护中华多民族人文社科书刊、手稿等档案资料。
2021年,主持的口述历史项目《向死而生:河南抗洪救灾民间英雄口述历史》获评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
2022年,参与主持的《白敬宇眼药口述史》入选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项目展。主持的《美美与共:中国多民族作家口述历史》、担任项目顾问的《郭隆真记忆》入选第八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项目展。
担任《民族文学》杂志编辑13年间,为多民族著名作家胡可、马瑞麟、木斧、李佩伦、白崇人、马瑞芳、麦买提明·吾守尔、叶梅素素、范小青、周晓枫、石舒清、娜夜、万玛才旦等担任责任编辑,较早推介了阿慧、阿舍、敏洮舟、阿微木依萝、绿窗、白羽、丁颜、连亭等中青年作家。编发李进祥《亚尔玛尼》、阿拉提·阿斯木《他人的篝火》、严英秀《归去来》等长篇小说。所编作品多次获三毛散文奖,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四川省、贵州省、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奖,滇西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等奖项。
担任宁夏人民出版社《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第一副主编(共40部作品),入选第二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担任《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回族卷》《201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民族文学精品选(2011—2017)》等书编委,以及多种书刊特约编辑、策划、顾问。
2006年至2014年,担任一些网站论坛文学、青年栏目版主。2010年创办并主编端庄网。2013年创办并主编《端庄文艺》公众号,倡导“端庄举意,清洁表达”理念。2018年创办并主编《宗融艺文馆》公众号,编发中华多民族创意写作、读书批评、人物纪实、民族史志等人文艺术作品,倡导“表述自我,关怀他者,守护文脉,启发新知”,“让不同的文明彼此相爱”。
《西海固三部曲》
2007年,带领团队在宁夏西吉拍摄回族题材短片《西海固三部曲》(《清水里的刀子》《旱年》《沙枣》),系回族微电影创始人。其中,编剧、导演的《沙枣》获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农村题材影展最佳影片奖、最佳摄影奖,入围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编剧的《清水里的刀子》(短片版)获第三届“科讯杯”全国高校DV暨高清作品大赛一等奖、最佳摄影奖,入围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第六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展。编剧的《旱年》入围第二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同期监制的纪录片《满寺村的邦克》入围第六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竞赛单元。
《嚼子》
2008年,作为毕业联合创作组长,带领团队30余人在吉林抚松拍摄100分钟电影《嚼子》(导演王学博),系小说原著作者,担任编剧、第一副导演、剪辑,获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农村题材影展最佳导演奖。
《一夜梨花》
2014年,带领团队在河北泊头拍摄微电影《一夜梨花》,担任编剧、导演。该片在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成都等27个城市巡展,走进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黑龙江大学、沈阳大学、济南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映后交流。
《清水里的刀子》
2016年,担任策划的电影《清水里的刀子》,荣获第2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第16届马拉喀什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最受注目导演奖”、第8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评委会特别奖”等多种奖项。作为主创代表,与导演王学博同赴伊朗领奖交流,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南京路演等放映现场接受访谈。
2018年,担任文学策划的短片《玩手机的女人》入选First青年电影展“大于等于青年导演公益短片计划”,2019年获中国广告影片金狮奖“最佳公益广告片奖”“最佳新锐导演奖”。
2021年,担任电影《青春之骏》顾问。
2011年,担任北京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口述》撰稿,代表作品有:《风雨玫瑰陈歌辛》《小二黑结婚的那些事》《战歌长城——我的父亲刘雪庵》等。
2016至2017年,担任中国伊协、北京伊蕾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15集纪录片《回望运河》导演、撰稿,在北京、香港、广州、深圳、郑州、成都、重庆、银川、兰州、长春、哈尔滨等地巡展。
2020年至2021年,担任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纪录片《定州眼药白敬宇》编导、撰稿,获评2022年河北省网络视听优秀作品。
2022年,担任《民族文学》创刊40周年纪录片《共同的家园》编导、撰稿。
2023年,担任《中国作家》第二届“阳瀚笙剧本奖”颁奖典礼宣传片编导、撰稿。
结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进修班、中国歌剧舞剧院全国朗诵考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普通话一级甲等。大学时期,担任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长春国际农博会解说员,长春市大学生运动会、“东师之声”广播站播音员。主持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吉林省大学生校园原创艺术大赛、东北师范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演出等数十次活动。在第六届长春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文体演出中担任画外音朗诵,在央视及海外媒体直播。2008年举办“石彦伟王洋毕业朗诵会”。
创作、朗诵的《枸杞花开》《不朽的军魂》《祖国的声音》等作品在夏青杯、齐越节、殷之光杯等朗诵赛事获奖,参加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巡演,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场所演出,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重庆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播出。
2010年,在首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颁奖晚会上,作为表演嘉宾朗诵《北方的河》,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2012年,在第十四届齐越节总决赛暨颁奖晚会上,作为表演嘉宾朗诵《木兰辞》。
创作并指导的《走向天边的霞光》《萧萧落红》《位高不改公仆心》《生死相依》《对镜》等多部作品登上齐越节舞台,其中《不朽的军魂》(樊煜、杨洁朗诵)获第十四届齐越节二等奖。此外,也参与了《钢铁》《父母之河》《国殇》《荷花淀》等获奖作品的指导。
出版专著《播音主持进行时》。东北师范大学夏青语言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担任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课文朗诵大赛总决赛,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朗诵比赛评委。
石彦伟的《在灵魂的长途共勉而行——敏洮舟散文编辑手记》细致而不轻浮,娓娓而谈,夹述夹议,文体灵动。这种摆脱了学院派呆板格式的清流,及其真切直面的现场感,为批评注入了一种活力,值得褒扬提倡。 (《广西文学》2018年度优秀评论奖授奖词)
回族文学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可以大说特说的,不仅他们中间有最为优秀的作家如霍达、张承志,更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石舒清、从容、马泰泉、沙叶新、陈村等,他们在汉语语境中一样玉树临风。尤其令我欣喜的是,一批年轻作家已然成为气候,像李进祥、马金莲、石彦伟等青年作家为回族作家阵营又添新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赵晏彪评)
石彦伟的《奶白的羊汤》以朴实的笔触展开叙述,以滋味醇厚的羊汤为线索回顾了祖母、母亲两代人对于“清洁的精神”的执守,美味之中蕴藉深情,羹汤之间传递信仰。朴实无华的文字摒弃技巧的炫丽,回归到本真的简单与纯粹。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评)
回族作家石彦伟,其散文以细腻、感人的笔力见长,比如获得冰心散文奖的作品《奶白的羊汤》,以奶白的羊汤切入生活,追忆母亲走过的一段生命历程,以小见大,意蕴丰盈。 (《民族文学》副主编、编审杨玉梅评)
作为年轻作者,石彦伟在写作中表现出对生活的沉潜和细致体察,使他的文章有一种生活自流淌的感觉,值得称赞。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评)
与前辈学人的忘年交往、对历史英烈的温情寻踪,以及更多关于平凡人的在场书写,这些无不充盈着文学的体温,感人至深!对已逝者的历史余温的打捞、对健在者生命细节的记录,这样的系列写作无疑具备了修辞立其诚的品质。他通过自己口述史式的记述,让我们得以进入历史与生活的现场,完成了一次参与式观察。 (文学博士、副教授李晓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