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9 16:09
在客家上杭县庐丰横岗村的肖屋祠堂门前,立着一根石桅杆,其顶部为一瓜状石雕,当地人称为“官领子”。在桅杆三分之二处,有一四方石栌斗,因杆部为上细下粗的圆柱体,所以石斗穿杆而不下,底部桅基是四方形,正面刻有“XXXX进士肖钦立”,“X”是看不清的字,左右两旁被四方形的石柱夹住,远眺桅杆犹如一官人头戴花领,身着官带,有些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味道。在这里原有四根,另三根的石桅杆被毁,据当地老人说石桅杆已近二百年历史。
石桅杆(也称石楣杆、石旗杆或石桅樯),是用花岗岩石条凿成方形、圆状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分若干层竖起,像一支笔故称为“石笔”,又貌似船上的桅樯,故名为“石桅杆”。 旗杆有石制和木制两种,一般高5至6米。木旗杆比石旗杆要长一些,它镶嵌在两块石柱中间。在封建社会,客家地区有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视为全村、本宗族人的荣耀。中了科举的人可在庙前或屋前或陵墓前竖一对旗杆,在石旗杆上雕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迹,并雕有龙凤呈祥或狮虎相争等吉祥的装饰物。因等级不同,秀才底座为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宫以上为八角形状。木旗杆则把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官阶、学位等雕刻在底座的两块石柱上。有些地方把石桅杆称为“石笔”。在封建社会文人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步人官场,把笔作为科举应试的象征,文人又以笔为晋升的阶梯,笔是客家人崇文尚学的象征,因而被受到尊崇。
客家人竖旗杆目的都是为了光宗耀祖,激励子孙后代成才立业,流芳干古。所以这旗杆是旧时功名的象征,它告知后人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个地方以前曾有人中过科举或当过官,后人为他们歌功颂德而树碑立传,用它来激励后人发扬光大。虽然时过境迁,已看不到昔日的景象了,但好些老祖屋的门前还能看到它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