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砭峪

更新时间:2023-04-08 13:11

石砭峪,在今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境内,古时以谷口有巨石如鳖得名石鳖谷,又叫石壁谷、石鳖峪,后谐音今名。

历史沿革

宋元明时期

据《长安县地名志》载,石砭峪在宋元明时期属咸宁县。

清为咸宁县石鳖谷社,乾隆48年(1783年)属宁陕厅(县)所辖。

民国

宁陕县高丰乡。

建国后

1950年11月8日,将宁陕县高丰乡7个半峪子划归长安县,设为长安县王曲区石砭峪乡;

1956年2月,属长安县子午区辖;

1958年属王曲公社石砭峪管区;

1962年5月,长安县增设石砭峪公社;

1966年9月,石砭峪公社改称红峪公社;

1971年9月,恢复原公社名;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

1984年5月为王曲区辖乡,乡政府驻关帝庙村;

2002年9月长安区撤县设区,为区辖乡,同年并入五台乡;

2010年,长安区撤销五台乡,设立五台街道

行政区划

唐代及以前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村有罗汉坪(含大板岔)、龙窝(属老龙桥)、熊沟、了峪沟、了峪口、青沟、大瓢沟(含天池、沙岭子、沙岭子沟、头道沟、二道沟)。

《咸宁县志》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咸宁县石鳖峪有青沟、熊沟、了沟、观音沟、大瓢沟、沙岭、梅场砭、北池岭、小瓢沟、北极井、铁炉沟、仙女岔12 峪。

现为长安区五台街道下辖地区,有关庙、大瓢、四岔、青岔、小马杓、老龙桥、罗汉坪7个村。

关庙村

关庙村又称关帝庙村,地处石砭峪内,原属石砭峪乡管辖,后石砭峪乡撤销,今归五台街道管辖,曾为石砭峪乡政府驻地。

原由青沟、熊沟、了峪口、离娘寺、鲁家滩、南韭子沟(南九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组成。现在剩余有青沟、熊沟、了峪口、离娘寺等4个自然村。

关庙村有5个村民小组,熊沟为1、2组,了峪口为3组,青沟为4组,离娘寺为5组,共有86户,376人。130多户,900多口人。

据《咸宁县志》载,有一座铁索桥,名二道桥,在石砭峪乡抢水崖,长12米,宽2米。后毁。

因村中有关帝庙一座,得名关帝庙村。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载“石鳖峪内老龙桥北有关帝庙村”。村中有关帝庙一座,坐东向西,三间大殿,两旁有廊坊,正殿做刘关张三尊塑像,廊坊塑其他塑像,因地处石砭峪水库腹地,今已被库区淹没。

据《长安县地名志》载,石砭峪在宋元明时期属咸宁县,清属咸宁县石鳖谷社辖,乾隆48年(1783年)属宁陕厅(县)所辖。1950年11月8日,陕西省将宁陕县高丰乡7个半峪子划归长安县,设为长安县王曲区石砭峪乡;1955年,按照人口自然居住状况将关庙村分为9个生产互助组,熊沟为1、2组,了峪口为3组,关帝庙(包括南韭子沟、倒沟峪)为4组,青沟为5、6组,沙坪地为7组,鲁家滩为8组,离娘寺为9组;1956年2月,属长安县子午区辖;1958年属王曲公社石砭峪管区;1962年5月,长安县增设石砭峪公社,关庙村改名关帝庙大队,组改为队;1966年9月,石砭峪公社改称红峪公社,关庙村改名红峪大队;1971年9月,恢复原公社名,1972年恢复关帝庙大队名称,1972年修建石砭峪水库时鲁家滩、南韭子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被整体征用搬迁至山外。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后重新称关帝庙村;是年5月,为王曲区辖乡,乡政府驻关帝庙村。

灵源寺,原名灵感寺,位于关庙村五组。据传该寺建于隋唐,李世民之母在此故世。李世民将其母葬在寺外,从此灵源寺改为离娘寺。李世民离去经过的沟叫离娘沟。从离娘沟翻梁可到达天子峪的至相寺。灵源寺内原有直径1米多的大铁钟一口,石碑3通,丈余石瓮,大殿3间,草棚6间。后寺庙改为灵源寺教学点,所有文物不知所踪。清代,紫谷法师曾居于石砭峪灵源寺。

大瓢村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关庙村东南,在石砭峪水库以上约五里路处,与南五台,翠花山相望。由大瓢沟、沙岭子、天池、沙岭子沟、头道沟、二道沟几个自然村组成,5个村民小组,120余人。

据《咸宁县志》载,村中原有铁索桥一座,名大瓢沟口桥,建在大瓢沟口,长18米,宽2米,后毁。1957年重建。

因其状口小内大,形似葫芦。又因乡民分葫芦为瓢,状似葫芦瓢,故得名大瓢沟,村以沟得名大瓢村。

据《长安县地名志》载,石砭峪在宋元明时期属咸宁县,清属咸宁县辖,清《咸宁县志》载,“石鳖峪在城南五十里,统一十二峪”。乾隆48年(1783年)属宁陕厅(县)所辖。1950年11月8日,陕西省将宁陕县高丰乡7个半峪子划归长安县,设为长安县王曲区石砭峪乡。

1947年2月,中共长柞工委曾在石砭峪大瓢沟会议后撤回陕甘宁边区。

四岔村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关庙村南。4个村名小组,390余人。

据记载,村中原有铁索桥1座,名四岔口桥,在石砭峪乡四岔口北,长18米,宽2米。

四岔村原名四岔口村,由小瓢沟、谢家岭、南四岔、北四岔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名由此得来,现简称为四岔村。

青岔村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四岔村以南,由青岔、后沟两个自然村组成。有3个村民小组,100余人。包茂高速公路和西康铁路环绕经过。

昔日被称为“小香港”,当年国家在这里建设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铁路工人和他们的家属来到这里,这里一度人来人往非常繁华,曾经出现过“青岔大酒店”、“铁路旅馆”、“美容美发工作室”等代表着繁华的活动设施,如今早已经关门歇业,但是他们的遗迹依然矗立在公路一侧,仍然向世人炫耀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村中原建有青岔中学,后在2002年6.9洪灾时冲毁,后重建。现因为学生日益减少已经停办,改为中铁五局的办公区域。学校旁边建有青岔卫生院,因为就诊人员不多,无法维持,现已经关门。

公路旁有大量的楼房,曾为铁路职工及其家属的住宅。工程结束后,人员相继撤离,仅剩这些楼房。后因人为破坏,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无法居住。

6.9特大洪灾

2002年8日,青岔村遭到百年不遇的洪魔袭击,一夜大雨,石砭峪河青岔段河水暴涨,水位急剧增高。至9日,在山洪冲击之下,塌方处处可见,驻扎在青岔河两岸修建西康公路秦岭终南山隧道的中铁一局5处、中铁五局近200间房屋以及青岔村小学全部房舍被洪水卷走,近10人失踪。早晨6时,大水越涨越猛,高秀荣家新盖的楼房转眼就不见了,杨平良家的5间房被大水冲走……这场洪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

小马杓村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青岔村西南的小马杓沟内。有2个村民小组。

该村位于小马杓沟内,故名小马杓村。

老龙桥村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青岔村南。由老龙桥、老龙沟、龙窝、燕儿岔几个自然村组成。有5个村民小组。

《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清初,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注有老龙桥。村落居于老龙沟口,得名老龙桥村。

《咸宁县志》载,老龙口桥在石砭峪乡老龙口村,长18米,宽2米。后毁,1957年重建。

罗汉坪村

《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位于石砭峪河上游,距关帝庙10公里,罗汉坪村委会所在地。由罗汉坪、大板岔、冉家坪等几个自然村组成。3个村民小组,人口100余人。

罗汉坪村因寺得名。《长安志》卷十一云“石鳖谷,在县西南五十里。”又曰:“罗汉寺,在县南六十里终南山石鳖谷,有罗汉石洞三。该村位于寺旁平地上,故名罗汉坪。查古罗汉石洞现尚存,罗汉已不存在。”

《咸宁县志》记载,罗汉坪、大板岔、仙人岔这些地名唐以前就存在了,说明历史悠久。

名称来源

历史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康姓三兄弟,根据大小分别叫康大、康二、康三,他们热爱着这块美丽的土地,有一年。河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石鳖,兴风作浪,危害当地百姓,三兄弟就发誓要铲除它,保一方平安。首先由康三前往,结果没有能压住石鳖,康二前来帮忙,也未能制服石鳖,最后康大出马,方压住了石鳖,但三人都无法放手,为了让石鳖永世不能动弹,三兄弟也就变成了石头,永世镇压着它。 为纪念康姓三兄弟,本地地名由潏峪改成了石鳖峪,但这个名字不大好听,最后决定取“鳖”的近音字“砭”命名,因此这里就叫做了石砭峪。

名胜景点

石砭峪水库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境内,所在河流为石砭峪河,控制流域面积130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1立方米/秒,设计洪水流量420立方米/秒,总库容0.2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9.7万亩,装机容量0.3万KW。主坝坝型为沥青混凝土斜墙堆石坝,最大坝高82.5m,坝顶长度285m,坝基岩石为片麻花岗岩,坝体工程量208万立方米。主要泄洪方式为隧洞,大坝特点是定向爆破筑坝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秦岭东段,陕西省长安、柞水、宁陕三县交界处,1980 年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总面积16520公顷,是西安市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中国唯一以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羚牛、红腹角雉、血雉、金丝猴、狗熊、朱鹮、黑鹳、豹、林麝,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金猫、青羊、大鲵等。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保护区内罕见的高山草甸,参天古木。

天池寺

秦楚古道路旁的一座古寺院,此处峰云际会,松柏环绕,台地开阔,风水涵养。上天池寺所在地上天池,因在沟道东侧,又叫东天池。相对的阳坡院子上有下天池,又叫西天池。化外仙境,天籁香音,峰峦叠嶂,风云击荡,自古以来就是修行的圣地。这里山地开阔,芦苇波荡,旷野无人,鸟雀安详,空山寂静,日月净朗,心灵释放,自在徜徉,世外仙境,人间天堂!

石砭峪的天池寺芦苇荡是为止发现的秦岭北麓地区面积最大的,也是最为漂亮的天然芦苇荡,方圆有几十亩,上下三大片,是秦岭秋季最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为秦楚古道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

芦苇学名叫芒草,酷似芦苇胜似芦苇,一人多高,满山遍野成片,美丽异常。

灵源寺

原名灵感寺,位于关庙村五组。据传该寺建于隋唐,李世民之母在此故世。李世民将其母葬在寺外,从此灵源寺改为离娘寺。李世民离去经过的沟叫离娘沟。从离娘沟翻梁可到达天子峪的至相寺。灵源寺内原有直径1米多的大铁钟一口,石碑3通,丈余石瓮,大殿3间,草棚6间。后寺庙改为灵源寺教学点,所有文物不知所踪。清代,紫谷法师曾居于石砭峪灵源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