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06
石硖龙眼(学名:Dimocarpus longan 'Shi Xia' )是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的栽培品种。树冠多圆球形,树干粗壮,树冠外枝梢稍下垂。小叶8-10片,以十片为多,呈阔卵形,浓绿色,叶片较厚,叶缘略有波浪状。花穗呈圆锥状,着花密,果穗结果下垂明显。果实圆球形或扁圆形。皮薄,黄褐色,有深黄褐色至淡黄褐色斑纹。种子小,红色至红褐色。
原种出自广东南海平洲,栽培历史久,1829年清代赵古农撰《龙眼谱》记述“粤之龙眼,当以十叶为第一,十叶之名,俗讹作石硖,石与十音类,硖与叶音似,其实此种则名十叶……”。
树冠多圆球形,树形高大,树姿开张,树干粗壮,树冠外枝梢稍下垂。小叶8-10片,以十片为多,呈阔卵形,浓绿色,叶片较厚,有光泽,叶缘略有波浪状。
花穗长大,呈圆锥状,着花密,果穗长大,结果下垂明显,果穗重1.5-2.5千克。果实圆球形或扁圆形,果实中等大小,大小均匀,果肩稍微突起,果实纵径2.3-2.5厘米,横径2-5厘米,果实中等大小,果重7.5-10.6克,最大14克。皮薄,黄褐色,有深黄褐色至淡黄褐色斑纹。果肉厚0.45-0.46厘米,浓乳白色至黄腊色,不透明,果肉表面不流汁。种子小,红色至红褐色,纵径1.3厘米,横径1.3厘米,种子重1.33-1.34克,种脐较大,外种皮有明显纵行纹沟。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广东产地以珠江三角洲各县为主,广州市郊、中山最多,粤中、粤东、粤西、惠阳、高要等地均有分布;为广东省主栽品种。广西主要分布于贵港市。对中国南部广大的红壤丘陵山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丘陵山地和旱坡地为主。
每年抽梢3次,春梢期12月下旬-2月中旬,夏梢期5-6月,秋梢期8月下旬-9月上旬;花期4月上旬-5月上旬。果实成熟期8月中下旬,中熟偏早种。
石硖龙眼主要生长于广东、广西等省区,这部分区域秋季雨水充足,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在传统石硖龙眼的种植方法中,采用培养一趟秋梢的方法,这种措施对冬梢的控制效果不足,最合理的梢期管理方法是水肥管理,培养两趟秋梢。在种植过程中,应在采果10天后施加一次追肥,首先在树冠外围距投影线20厘米左右的区域开辟一个环形浅沟,开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树根的损害,然后1平方米树冠投影施加熟鸡粪30%5千克腐或尿素150克,用少许土将肥料拌匀后放入浅沟中用土盖好。这一时间段一般雨水较多,所以土壤较为湿润。如果遇到干旱少雨的年份,则需要及时灌水来保持水量,促进树木对肥料的吸收,这样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一趟秋梢才能及时抽出,当第一趟秋梢转绿以后,再沿树冠外围投影线往里20厘米左右的区域挖一条浅沟,沟长80-100厘米、宽30厘米、深40厘米。每株树木保持两三条沟,以花生麸或鸡粪为肥料。同时,1平方米树冠投影施加氯化钾200克、有机肥750克、过磷酸钙150克,与少量土搅拌均匀后埋入沟中。在根系吸收良好的情况下,第2趟秋梢可在10月上旬抽出,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成熟,保证石硖树木健壮,很少抽生冬梢,成为理想的结果母枝。
石硖龙眼在种植过程中重点施加4种肥料:壮果肥、谢花肥、叶面肥及采前肥。谢花期肥料在树木谢花至结出幼果期间施加,以速效氮肥为主,在距树挂外围投影线5-8厘米的区域挖一条浅沟,1平方米树冠投影施加5千克0.3%花生麸水肥或200克尿素+50克氯化钾。壮果肥在果实生长期施加,主要是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以有机肥为主。采前肥在采果前10天左右施加,以复合肥为主。叶面肥主要是0.3%磷酸二氢钾溶液,一般与防病虫害药物共同使用。
冬季或干旱条件下石硖龙眼生长发育变缓,并且树体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这种情况下花芽分化效果不佳,甚至有可能造成石硖龙眼树木不能开花结果,所以要抑制石硖龙眼的冬梢萌发,保证正常开花结果。大量的实践观察发现,多效唑与乙烯利对石硖龙眼树木的冬梢萌发抑制效果良好。
多效唑与乙烯利是效果较好的生长调节剂,能提高植物器官成熟速度,促进石硖龙眼开花结果。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多效唑与乙烯利对石硖龙眼冬梢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杀死冬梢、加速秋梢成熟以及抑制冬梢萌发。同时,多效唑和乙烯利的用药成本较低、操作简单、配置方便,使用后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喷一次乙烯利,12月中下旬喷一次乙烯利与多效唑。其中第1次用药对冬梢的抑制效果在90%以上。如果两次喷施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则在来年1月上旬喷施一次多效唑。
石硖龙眼的叶片对乙烯利较为敏感,如果乙烯利的浓度较大,石硖龙眼的叶片会脱落,所以应严格控制乙烯利的浓度,既能最大化抑制冬梢萌发,又要避免叶片脱离。反复实践得出:每50千克水中加入31-37毫升乙烯利最佳;每50千克水中加入165-330克多效唑效果最佳。结合天气变化以及树木生长情况适当调整用药量,使乙烯利与多效唑发挥出最佳效果。
在花穗抽生期,高温高湿的条件会造成龙眼“冲梢”。常规的花前肥施用方法容易造成“冲梢”。试验发现,石硖龙眼抽生花穗以前,合理控制肥水能有效防止“冲梢”。在“蟹眼”(露红点)前20天,直到花穗主轴长度小于10厘米期间不施加任何肥料,加之合理控制土壤湿度,会大大降低“冲梢”的发生率。如果个别树上发生“冲梢”,则要在展叶前摘掉小叶,保留叶柄,直到花穗完整抽出。或用喷洒乙烯利水溶液的方法使小叶脱落,可解决个别树木“冲梢”的问题。
疏花穗时应按照去上留下、去外留内、去劣留优和去龙留虎的原则。即树冠顶部保持多疏少留,中下部分保持少疏多留;树冠外围的花穗尽量多疏,内部的花穗以多留为宜;一些强壮的树木或枝叶花穗抽出时间较早,相比于其他花穗,较早长出的花穗更长。对这部分花穗的疏除也叫“去龙头穗”。而细弱的树木或枝叶上长出花穗的时间较晚,所以花穗较为短壮,又叫虎头穗。去掉劣等花穗,保留长短、粗细程度相同的花穗,对于保持龙眼果实质量均匀和高产有积极作用。
摘心和齐穗有助于提高花芽质量。当石硖龙眼花穗的主轴长度在10厘米左右、长出四五条一级侧花穗时,进行主轴摘心。当一级侧花穗生长至约20厘米时,进行“齐穗”,首先将整个花穗合拢,然后用剪刀剪去约花穗顶端的1/4。
当果实生长成熟,且第一次生理落果完成后,执行疏果操作。疏果时应遵循几点原则,即弱冠多疏、旺树少疏、顶部多疏、中下部少疏、病树和弱树先疏以及先疏果穗后疏果粒等。主要根据母枝和基枝的情况决定每穗的留果量,大多数情况下,母枝的粗细在0.5-0.8厘米、有8-10片叶片时,留果量控制在45-60粒。
石硖龙眼挂果期病虫害种类较多,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率,主要有3种虫害和1种病害,即蝽象、卷叶蛾和小灰蝶、霜霉病。
从石硖龙眼树木谢花后,幼果在绿豆大小时,到果肉能包满果核为止,果实中间容易受到小灰蝶幼虫的蛀入,每个小灰蝶为害两三个石硖龙眼小果。高龄幼虫化蛹变成小灰蝶后,还会为害石硖龙眼大果。
蝽象的尿液会损害石硖龙眼的花穗、嫩梢和幼果,一旦发生蝽象虫害,树木上的花穗、幼果和嫩叶都会干枯脱落,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大面积落果,极大地降低了龙眼产量,影响经济效益。
卷叶蛾主要为害龙眼树木的嫩梢,卷叶蛾的幼虫啃食石硖龙眼幼果,会导致幼果脱落,影响石硖龙眼产量,降低石硖龙眼果实质量。卷叶蛾虫害主要发生于4月中下旬,果实长到花生粒大小后,卷叶蛾幼虫开始蛀入果实。
结合3种主要虫害的特点,把握石硖龙眼果实发育的关键期,及时喷洒对应的药物进行防治。小灰蝶的防治以灭百可或敌百虫、杀虫双药物为主,这些药物同时也具有杀治红蜘蛛和蝽象的作用。卷叶蛾的防治主要依靠敌百虫、杀虫双、速灭杀丁,这些药物同时具有治理残存蝽象的作用。
在石硖龙眼的花期、果实发育和运输期间容易发生霜霉病,霜霉病会导致龙眼树木落花落果,主要表现是果实蒂部出现褐色病斑,果肉有腐烂气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这种病害会迅速蔓延。霜霉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发病初期喷洒甲基托布津、双效零及瑞毒霉锰锌,防治效果较佳。
石硖龙眼分三个品系,即黄壳石硖、青壳石硖及宫粉壳石硖。
黄壳石硖。叶色浓绿,呈长椭圆形,小叶较厚,叶缘略呈波纹状,叶脉黄白色且特别明显,主脉凸。果穗长大,坐果较疏散。果壳深黄褐色,较厚。在石硖三个品系中以黄壳石硖的果最大,平均单果重8-11克。果肉厚,白蜡色,稍透明,肉质爽脆,果汁少,味清甜,香味浓,品质上乘。核小耐贮藏;焙干后果肉比率高,8月上旬成熟。
青壳石硖。小叶较黄,叶脉青绿色,花穗和果穗较短,坐果密集,结果率较高,丰产稳产,但果较小,平均单果重7-8克。果皮较薄,外皮呈青绿底色带黄褐斑,果肉厚,肉质稍软,果汁稍多,品质中上,果核小,乌褐色。果实于8月上、中旬成熟,比黄壳石硖稍迟。
宫粉壳石硖。叶片较大,叶背灰白色。果皮红褐而披有灰粉,壳厚而脆。果扁圆形,平均单果重8-9克,肉厚爽脆,甜香,果汁量中等,果实8月上、中1旬成熟。
肉质爽脆,汁少、味浓甜如蜜,剥壳后包果肉的纸不被沾湿、离核易。可食率65.1%-71.0%,可溶性固形物21%-22.2%、全糖量19.83%,蔗糖12.6%,还原糖7.23%,酸量0.082%,维生素C65.88-74.47毫克/100克果肉。该种为鲜食优良品种,也可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