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

更新时间:2023-12-03 23:12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石刻的经书。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此后历代都有石经,如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等。今可考见其文字者,以熹平石经为最早。

分类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七种:

1.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

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又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十二经

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6. 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刻《易》,《书》,《诗》,《左传》等于临安,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

7.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刻佛经约始于北魏之末,盛于北齐,北周,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所刻石经最多为《道德经》。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块碑,200911字。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熹平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各家异同于后,这对于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石碑后毁,宋代后有残石出土,现存8000余字。

正始石经

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石碑后毁,现存残石共2576字。

唐开成石经

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因历年既久,剥蚀已多,偶有拓本,亦不便流傅。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佰忍堂根据石刻本,依原拓字体影摹刻版,残缺处按阮元覆刻宋椠十行本经文双钩补足,包括《周易》九卷,《尚书》十三卷,《毛诗》二十卷,《周礼》十二卷,《仪礼》十七卷,《礼记》二十卷,《春秋左传》三十卷,《公羊传》十一卷,《谷梁传》十二卷,《孝经》一卷,《论语》十卷,《尔雅》三卷,《五经文字喜》一卷,《九经字样》一卷,同时附刻清康熙间贾三复补刻于石壁之末的《孟子》七卷及严可均所著《唐石经校文》十卷,共成书线装七十四册,取名《景刊唐开成石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