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藏寺

更新时间:2024-08-15 22:58

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河北乡果什布沟西,是黄河上游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留存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历史沿革

明万历年间,藏族阿柔部落的卓哇索南在兴海草原修建“贤多寺”,即石藏寺前身,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亲自举行开光仪式。后以帐房寺院的形式,多次迁移。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世藏班智达丹巴嘉措学经获得格西学位后返回故乡,在青海省和硕特蒙古前首旗河南亲王旺丹多尔吉帕兰木支持下,与其弟子噶科尔四世桑增嘉措于今果什布沟西台地奠基建寺,并将“贤多寺”改名为“石藏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石藏寺成为扎什伦布寺的属寺。同年,四大经院、千佛殿、僧舍院落等主要建筑基本落成。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进京途经青海,在拜谒班禅的法会上,六世班禅赞誉丹巴嘉措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同时接受石藏寺为扎什伦布寺子寺,六世班禅还应邀作了石藏寺的名誉寺主。从此,石藏寺僧数增至千人以上,建筑规模不断扩充,次第建成大小经堂、护法殿及其他佛殿。

1990年1月25日,青海省同德县石藏寺特大火灾,损失323万余元。

2012年,石藏寺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为“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是黄河上游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石藏寺依山而建,整体顺应山势坐北偏西。该寺建筑面积共约44亩,共有建筑2668间,具有汉式建筑、藏式建筑及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特点。石藏寺背山面水,寺院总体布局依托自然地理条件作基本的空间骨架,建筑群错落有致,平缓统一的附属建筑群烘托出大经堂佛殿的高大宏伟。该寺主要以参尼扎仓(大经堂)为中心,东西两侧建有曼巴扎仓(医明院)、居巴扎仓(密宗院)、丁科扎仓(时轮院)及大伙房,南北两侧建有文殊殿、释迦佛殿,最北侧有千佛殿和藏阿柔活佛囊谦、堪布院等。

主要建筑

大经堂建筑群(显宗经院)

大经堂建筑群坐北朝南,由院门、围廊、庭院和主体建筑大经堂组成,大经堂为三层汉藏结合式建筑。经堂后部的佛殿为典型的汉式建筑歇山顶样式。围墙上部用青石块包砌土墙。下部为石头砌墙基,墙面白灰泼浆,墙上开藏式梯形窗、女儿墙为藏式边玛墙;院门和庭院两侧的围廊均采用藏传佛教传统布局方法。

时轮学院及千佛殿

时轮学院及千佛殿建筑与大经堂建筑基本雷同。

文物遗存

石藏寺珍藏有六世班禅亲手所印佛经、四世班禅法衣等文物。此外,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上万部,并供奉僧舍利一百余粒。寺内佛造像琳琅满目,壁画彩绘丰富。

历史文化

文化现状

石藏寺现仍设参尼、居巴、丁科、曼巴四个扎仓,均采用西藏色拉寺吉宗教程,其学习程序是先学文化,次学“小五明”,再学“大五明”,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进行单项攻读,以便考取学位。

文物价值

石藏寺历史悠久,佛殿经堂等建筑本身具有较高的古建文化价值,寺内文物、佛造像、壁画彩绘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石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石藏寺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河北乡果什布沟西。

交通信息

自驾: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石藏寺,路程约82.6千米,用时约2小时6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