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龛

更新时间:2023-08-30 21:00

《石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唐乾元二年(759年)由秦州往同谷所作的纪行诗。此诗主要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所见人民服徭役的痛苦,故对石龛本身,不作任何描写。

作品原文

石龛⑴

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

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⑵。

天寒昏无日⑶,山远道路迷。

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⑷。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⑸。

“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⑹。”

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⑺。”

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⑻!

作品注释

⑴石龛(kān),犹石室。沈佺期诗:“危峰石作龛。”

⑵这四句写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狨,音戎,猿类,尾作金色,俗谓之金线狨。

⑶昏无日,昏暗没有日色。这句是上四句的说明。

⑷这是记载此地气候的殊异的。因为按一般情况,十月没有虹。

⑸上云梯,攀登高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⑹这两句也是伐竹者的答辞。“苦云”二字,倒安在下,便不直突。五岁,自天宝十四载(755年)至乾元二年(759年)。梁齐,指河南山东地区,当时唐政府对安史作战多在这一带。

⑺直簳(gǎn)尽,可以作箭干的竹子都砍完了。句意是说手中空无所携。因采不到箭,交不了差,所以悲歌。

⑻渔阳骑,是指安禄山史思明,安禄山所部皆渔阳突骑。飒飒,本风声,这里形容军声。惊蒸黎,使老百姓不得安生。杜甫就采箭一事而追究其起因。按钱起有《夕发箭场岩下作》及《奉使采箭簳竹谷中晨兴赴岭》二诗,知当时采箭设有专使。钱虽躬预其事,但诗中对此种苦况,反无所反映。

点评鉴赏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杨慎曰:起得奇壮突兀,末段深为时虑。赵彦材曰:此诗起句,连用四“我”字,乃公之新格。吴山民曰:首四句绝古。“天寒”二句,穷旅语。“驱车”二句,纪时变。“伐竹”句以下,插入所见,以寄慨世人之感,全与本题各别,而章法自整。陆时雍:此诗气局最宽,语致最简。

杜臆》:

起来数语,全是写其道途危苦颠沛之怀,非赋石龛也。

杜诗详注》:

(张)綖注:上叹行路之艰,是伤己。下叹征求之苦,是悯人。

义门读书记》:

起四语,四面皆石,画出“龛”字。天寒日淡,远道绝壑,怪石四合,皆如奇鬼猛兽,森然搏人:非公不能刻酷伐检,写此难状之景。

唐诗别裁》:

起势突兀,若移在中间,只铺排常语。句法本魏武《北上行》。

《杜诗话》:

《石龛诗》:“熊罴咆我东,虎豹吁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叠用四“我”字,本《诗》“有酒醑我”四句句法;叠用东、西、前、后,本《楚辞》“将升兮高山,上有兮猿猴,将入兮深谷,下有兮虺蛇,左见兮鸣鹃,右睹兮呼鸮”叠用上下左右也。

读杜心解》:

后(八句)又因龛边所值之人事,触手生出文情。

网师园唐诗笺》:

“熊罴”四句,即入中幅铺排语。赞头写出,顿见突兀,可惜位置法。

杜诗镜铨》:

蒋云:万惨毕集,抵一篇《招魂》读。添出怕人(“仲冬”句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