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鲁堡口

更新时间:2022-05-12 07:19

破鲁堡口是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东黄土口长城南3.5公里,明时称破虏堡。破鲁堡是大同镇北部边塞,与灭鲁堡、威鲁堡、宁鲁堡、镇羌堡称为“外五堡”。

简介

破鲁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

周2里2分,高3丈5尺。东至镇河20里,北至助马20里,西至灭鲁20里,南至高山城35里。内驻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军660名,马骡217匹头。破鲁无边,火路墩5座。明朝正统年间,蒙古俺答部落时常南侵。到了嘉靖年间,大同地区的灾难更加深重。为了御敌,明王朝在大同北这一带100多里的长城防线上修筑了“边墙五堡”。由于“边墙五堡”设置得当,有效地保卫了大同城的安全。当时,曾在镇河堡的西北打过一次胜仗,并且修了一座城堡,取名“破虏”,是属“边墙五堡”西边的“杀胡九堡”之一。蒙汉议和互市之后,破虏堡改名破鲁堡。

大同地区现存城堡有:镇川、宏赐、镇羌、市场、得胜、拒墙,拒门、拒马、破鲁、高山、云冈、镇河、镇鲁等十三个。大部分为嘉靖年间所筑,万历增修,全部包砖。

历史记载

据《三云筹俎考》载,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万 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高三丈三尺”。破鲁堡城北墙、西墙今尚残存,南墙,东墙破坏极为严重。

长城走向

明朝长城除了有外长城、内长城外,还在不少地段筑有“二边”、“三边”以

至“四边”。是根据防御的需要而附加的设施。如《偏关县志》即有“二边”、“三边”、“四边”以至藩篱的记载。大同市境内长城也有两条,一条称“边墙”(即外长城之一部分),东起镇川公社元墩子东北一公里,向西蜿蜒至破鲁公社粟恒村西南一点五公里处,长六十七点五公里;一条称内“边墙”,东起宏赐堡,继续向西延伸到破鲁堡以西吴施窑,长约二十八公里。长城由阳高县镇边堡向西约八华里,进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长城在大同市内的基本走向为:由元墩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堡。然后分为两条,主体长城由宏赐堡向北转,经河东窑,跨饮马河,西转至镇羌堡,又由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由十三边长城转向南至砖楼沟继续向南,出大同市入左云县界。另外一条由宏赐堡向西行,经新荣、破鲁至吴施窑入左云界。

战役

八路军百团大战”中,1940年8月21日,贺师张旅一部与丰镇西南之

破鲁堡、坐堡窑之敌百余,激战于保安堡,毙敌二十余,敌溃退。后丰镇厂汉营等处敌三百余又来报复,与该部激战于厂汉营东北地带,敌大放毒气,安全退出战斗,计中毒二十余人,伤亡副连长以下十余人。

现状

主体长城以南,由宏赐堡向西经新荣、破鲁至吴施窑,向西入左云县境 的长城,遭受人为及自然破坏十分严重。由宏赐堡至开山峪村西一带的长城,因修大同至内蒙的铁路、公路,以及饮马河水冲刷,约有十四华里只残存几座孤立的夯土墩台。由开山峪至里教场沟村,长城稍有隆起的慢坡状。由里教场沟向西经外教场沟、下甘沟、光明、鲁家沟等村至安乐庄段的长城,虽断续时有圮残或毁掉的地方,但整体尚存高约四至五米。由安乐庄向西至六墩子村段,如不认真辨寻,已不可见。由六墩子向西南经八墩子村至东黄土口段,尚残存坍塌的城墙,墙高三米左右,由东黄土口长城向西偏南至吴施窑段,已基本上无迹可寻。

东黄土口长城南七里有破鲁堡,明时称破虏堡。此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万历元年砖包。堡城周二里,高三丈三尺。9破鲁堡城北墙、西墙今尚残存,南墙、东墙破坏极为严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