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头村

更新时间:2024-08-18 15:45

碧头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碧头社区。位于松岗街道西部,距街道办事处5.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沙浦围村、朗下村、江边村和东莞市长安镇锦厦、霄边村。该村位于丘岗地带,村旁有许屋山,海拔35米。洋涌河流经该村西面、北面。清朝初期,碧头村由余屋、林屋、许屋、鲁屋等组成,因诸村靠近洋涌河,建有码头,是当时东莞、宝安两地最大的货物交易场,又名碧头墟,统称碧头。后受战乱等影响,余屋、许屋、林屋、鲁屋等家族相继衰落,分散他处。清末至民国初年,蔡氏买入余屋大围,由现公明街道迁人,形成以蔡、许、余三大姓氏组成的村落,仍称碧头村。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沙岗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59年,属松岗公社江围大队;1978年12月,属江边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松岗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松岗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松岗区江围乡;1986年10月,属松岗镇碧头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2004年,属松岗街道碧头社区。

经济

传说碧头许屋村村民从唐朝开始打鱼养蚝,明清时期养蚝规模至盛,南到香港屯门、深圳湾、前海、后海一带,西至今珠海、澳门一带,北至虎门一带都是许屋村养蚝范围。当时沙井蚝民都是帮助许屋村养蚝的。清末,许屋村遭受海盗侵扰,蚝田流转到沙井蚝民手里,变成了沙井蚝

传统经济为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香蕉为主,兼养蚝。改革开放后,村集体兴建厂房、招商引资,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651人,其中男性352人,女性299人;80岁以上31人,最年长者94岁(女)。非户籍外来人口约2.48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45人、澳门同胞1人。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主要有蔡、许、余、林、文、郭、钟、陈等姓。第一大姓为蔡姓,元明时期从广州迁移至东莞;清末从东莞迁移至宝安公明;清末至民国初年从公明迁至碧头村。第二大姓为许姓。第三大姓为余姓。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许多房屋墙壁使用蚝壳建造。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旧村改造,这些蚝壳墙的房屋相继被拆除。余屋村内一座用砖石修筑围墙的围屋在1958年被拆除。许屋村许氏宗祠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浣浦楼、众圣宫、志达公家熟保存较好。

浣浦楼是一座碉楼,位于余屋村,始建于民国初年,三层,高约9米,坐东南朝西北,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24平方米,砖木石结构,三楼正面墨书楷体“浣浦楼”。内部为木阁楼结构,有木梯连通,每层四壁开有方窗,供采光、睛望、射击。楼顶正北、正南转角处各有一半圆形掩体,俗称“燕子窝”,其下端中央有一瞪望兼射击孔。该楼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众圣宫,清代建筑,门额书“众圣宫”。坐东南朝西北,单开间两进布局,由前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52平方米,砖木石结构。

志达公家熟,始建于清代,有门额,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位于碧头社区碧头北路7号。现存建筑为清代,坐南向北。三开间两进布局,面阔10.4米,进深17.5米,建筑面积182平方米。为砖木石结构,花岗岩墙裙。大门红砂岩匾额阳刻楷书“志达公家塾”,前后堂均有木构梁架。硬山,前堂为博古脊,后堂为船形脊,两面坡,辘筒灰瓦顶。前堂山墙博风处有彩色灰塑。

地方习俗

春节期间,村民燃放鞭炮,上香祭拜,以示赶走厄运,迎来财神爷,图个“五福临门”的好兆头。元宵节按习俗和族规,为两三岁的男童进行“点灯”仪式,确认为本族人,称为“人族”。每逢清明节、重阳节到祖先墓地祭祖。

每年端午节期间,该村组织村民参加松岗街道的赛龙舟活动,为村里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

本地美食

春节和端午节期间,有油角、腊鸭、濑粉、粽子等特色传统节庆食品。

公共设施

京港澳高速G4线、宝安大道、松福大道、碧头路经过该村。1960年通电话,1964年通电,1993年通自来水,1998年通互联网,2010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里有碧头文武学校,共有9个年级,43个教学班,2015年在校学生2136人,教职工89人。有碧头幼儿园,在园幼儿416人,教职工48人。村内有碧头足球场、碧头三工业区文化广场、碧泰园、碧头公园、老人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另有碧头图书馆,藏书约5000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