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5 13:05
黟县碧山村是众多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之一,这里“山高田广,阡陌如绣,白墙黑瓦,鳞次栉比”,共有面积58.5平方公里。村内有宋代私家园林“培筠园”,明代私塾“耕读园”,清代古塔“云门塔”,现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和祠堂百余座。在历史上,它曾经有过显赫的位置——据《新安志》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设州治于此。
据介绍,“丰年祭”本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一种祭祀仪式,除了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外,祭礼后还会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他们借用“丰年祭”古老仪式名称,是期望恢复和重建这种由来已久的乡村公共生活,并赋予它新内涵。
2011年8月26日~28日,为期三日,由知名策展人左靖和欧宁等共同创意、发起的首届“碧山丰年祭”在黄山黟县碧山村举行。村民身着原始风味的“稻草装”表演祭祀舞蹈,集中展示黟县34项民间手工艺,邀请全国著名诗人在祠堂为当地孩子讲解诗歌和文学……
“出地方”祈保平安稻草和玉米堆成的草垛前,近十名汉子赤裸上身,头戴稻草编织的帽子,身穿稻草编织的草裙,脸上画着红绿两色的油彩,手执刀戟、表情肃穆,随着音乐节奏一边舞动,一边发出庄严的呼喊声……26日上午11时左右,黟县碧山村祠堂里,正上演着“丰年祭”仪式“出地方”。许久没有看到这种纯正的祭祀舞蹈,围观的村民不时发出阵阵喝彩。
“出地方”是黟县一种特有的扬善惩恶、祈保平安的古老民间信仰活动。“出地方”的 “地方”指的是“无常”,在民间传说中是人世间正义的使者,为百姓所仰视膜拜,村民通过这种舞蹈来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 “我们把‘出地方’这一黟县特有的民间信仰活动作为丰年祭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正是为了接续当地的祭祀传统,期望恢复和重建这种由来已久的乡村公共生活,并赋予它新的内涵。”策划人左靖告诉记者。
著名诗人祠堂授课本次丰年祭活动中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是“黟县百工” ――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展示当地34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如养蚕、榨油、黟县小调、做火桶、打斗笠等。在开幕当天举行的“诗歌课”上,著名诗评家徐敬亚、诗人梁小斌、陈东东、肖开愚和冰释之等人亲赴碧山祠堂给学生们上课,交流各自在文学和诗歌上的理念。27日,一场主题为“乡村中国”的专家研讨会在秀里影视村召开,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多位学者就乡村建设、区域文化和历史保护等话题各抒己见。
“丰年祭”本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以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动员各地的艺术家们来碧山,对这一地区渊源流长的历史遗迹、乡土建筑、聚落文化、民间戏曲和手工艺进行普查和采访,并在此基础上邀请当地人合作进行激活和再生。
“碧山丰年祭”将作为一年一度的嘉年盛会永久落户黟县碧山村。随着进入“地方社会”的时间和深度的延长和加大,在今后每年的盛会中,将进一步融入当地生活和参与当地建设,将“丰年祭”办成与乡土生活紧密相关的真正属于当地乡民的嘉年盛会。
此次活动的发起人欧宁和左靖,在2007年第一次造访徽州农村时,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文化和历史遗存吸引,他们计划在碧山村创建的碧山共同体,希望能推动、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本次的“碧山丰年祭”活动是“碧山共同体”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前期的阶段性成果“碧山计划”已于6月5日至19日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实施。“碧山计划”的核心是系统介绍“碧山共同体”:如何建立自己的“乌托邦”概念,为观众提供一种新型的乡村建设思路。本次“碧山丰年祭”活动主要包括丰年祭仪式、主体展览、徽州历史文化展览、手工艺市集、调研项目展示、早期农村电影放映、当代农村纪录片放映、学术研讨会、文学活动、新民谣音乐会、徽州戏曲汇演的等十个部分。此次被邀请的参与者涵盖很多行业,有著名音乐人朱哲琴、著名诗人梁小斌、纪录片导演吴文光、来自伦敦的汉学家nickyharman、台湾资深农村运动工作者钟永丰、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秘书长邱如华、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农村问题研究者吕新雨等知名人士。左靖表示“这是一个系列活动,会一直延续下去”,徽州有很多古村落,但是很多被当作旅游景点进行商业开发,碧山还看不到商业气息。他们一直试图用另一种方式致力于乡村建设,动员各地的艺术家们前来碧山,一方面展开共同生活的实验,尝试互助和自治的社会实践,同时也着力于对这一地区渊源流长的历史遗迹、乡土建筑、聚落文化、民间戏曲和手工艺进行普查和采访,在此基础上邀请当地人一起合作,进行激活和再生的设计,除了传承传统,更希望把工作成果转化为当地的生产力,为农村带来新的复兴机会,这项工作已有一些初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