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庄战役

更新时间:2024-04-09 18:17

碾庄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发生在华东地区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是淮海战役的组成部分。1948年11月22日晚,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全部被歼,邱清泉和李弥的十几万东援大军也被华野的阻击部队堵在大许家以西。黄百韬军团被歼灭。为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两万七千三百多人的代价。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尚未结束,粟裕便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他的战役计划分为两步:先夺取淮安、淮阴,而后进占海州、连云港。第二天,中央军委就批准了他的建议,但提出修正意见,要求“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这就是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

根据中央军委的意见,华东野战军于10月5日至24日在山东曲阜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研究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案。11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总前敌委员会,以邓小平为书记。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11月6日至22日是第一阶段。碾庄战役即为第一阶段中的重要战役。这时,黄百韬兵团正位于东接连云港、西近徐州的陇海线上。这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11月6日,战斗打响。黄兵团企图夺路西逃。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万人突然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向徐州靠拢的黄兵团的退路。各路增援的敌军都收到坚决阻击。黄兵团只得折回碾庄,被压缩在纵横不到10公里的包围圈内。黄兵团依仗着地形优势和完善的工事,打得非常狡黠和顽固。

根据战场的形势发展,华野前委于14日晚上在碾庄南面的土山镇召开会议,决定建立攻击集团,由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山东兵团副司令王建安统一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针对黄百韬兵团中各军强弱不一的特点,决定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在外围村落大都被华野攻占后,粟裕决定于19日晚以8纵从东南、9纵从南、6纵从西、4纵从北同时向黄百韬兵团部所在的碾庄发起总攻(6纵由于临时安排南下支援中野作战,退出战斗,总攻实际是由4、8、9纵实施的)。当时碾庄圩内有第7兵团部直属部队、警卫营、工兵营、25军和64军各1个团,总兵力近万人。

20时,总攻开始,华野集中所有重炮实施火力准备,随后各纵队发起攻击。经过4小时激战,9纵突击部队于20日凌晨终于突破第二道围墙,率先冲入碾庄圩里。位于碾庄东南方向的8纵也于拂晓时分相继涉水突破两道水壕,进入村内。黄百韬率残部撤到碾庄东面的大院上(第64军军部所在地),继续组织抵抗。清晨5时30分,华野攻占碾庄圩。

22日,黄百韬撤至碾庄东北面的吴庄。16时,华野攻击集团发起总攻,黄百韬率部拼死顽抗。到黄昏时分,他见大势已去,就让64军军长刘镇湘指挥残部向西北突围。但部队刚一冲出村子就遭阻击,很快被全歼,刘镇湘被俘。黄百韬带少数人从尤家湖向西南突围,于途中负伤,绝望中自杀毙命,尸体由25军副军长杨廷宴和一名华野官兵掩埋,杨随后逃离战场。至晚,战斗全面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