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头树莺

更新时间:2023-07-13 15:18

鳞头树莺(学名:Urosphena squameiceps):体重5.5-8.6克,体长8-10厘米,小型鸟类。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棕褐色;头顶深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缀以暗褐色狭窄的鳞状斑纹;眉纹较明显,呈淡皮黄色;自鼻孔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呈黑褐色;飞羽黑褐色,外翈棕黄色,与背同色;颊和颈侧污白和暗褐相混杂;尾羽与背同色。下体污白,两胁和胸缀以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皮黄色。虹膜黑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肉色;脚淡粉红白色。

形态特征

鳞头树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额和头顶羽毛圆短,深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缀以暗褐色狭窄的鳞状斑纹;眉纹细长较明显,呈白色或淡皮黄色,从额基延眼上向后一直到颈侧;自鼻孔、眼先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呈黑褐色;飞羽黑褐色,外翈棕黄色,与背同色;颊和颈侧污白和暗褐相混杂;尾短,中央一对尾羽与背同呈棕褐色,外侧尾羽暗褐色,但羽缘仍为棕褐色,使尾外表仍保持同一色彩。两支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外缘棕褐色。颊和颈侧白色沾棕,耳羽棕褐色具纤细的黄褐色羽干纹。颏、喉和腹等下体污白色,胸缀皮黄色或棕色,两胁棕色或棕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皮黄色或黄褐色。

虹膜黑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肉色或黄褐色,脚粉红白色或黄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6-10克,♀8.5-11克;体长♂81-99毫米,♀87-102毫米;嘴峰♂9-12毫米,♀10-12毫米;翅♂46-54毫米,♀49-53毫米;尾♂25-38毫米,♀27-34毫米;跗蹠♂17-20毫米,♀18-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混交林及其林地带,尤以林中河谷溪流沿岸的僻静的密林深处较常见。偶尔出现于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在长白山主要见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混交林;在中国北京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的山谷混交林;在云南见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森林中。

越冬于中国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地,迁徙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南部、朝鲜北部、萨哈林岛南部、国后岛、日本北海道和九州等地。越冬于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

生活习性

常单个或成对地活动于林下灌丛、草丛、地面和倒木下,也见于在腐木堆、树根和堆集在地面的枯枝间活动,亦见于溪岸岩石间跳来跳去,但很少见其到高大的树冠层活动。繁殖期间几乎整天鸣唱不停,声音尖细清脆。觅食时,多出入于倒木、树枝、树根和溪岸岩石中,不停地进进出出、跳来跳去,行动极为轻快灵活。

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鳞翅目双翅目、蚂蚁、小蜂和叩头虫等。整个繁殖季节全以动物性食物为食。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俄罗斯联邦(东亚区)、泰国、越南。

游荡:尼泊尔、菲律宾。

中国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伊春、镜泊湖、松花江)、吉林(长白山、长春、四平、辽源、通化、浑江、吉林市、延边)、辽宁(本溪、抚顺、岫岩、凤城、丹东、大连、营口、辽阳、金山、鞍山、铁岭、锦州)、北京、云南(勐腊、新平、蒙自、绿春)(夏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营巢于山区森林的地面上,如原始混交林地面凹陷处,尤其喜欢在树根、倒木下地面凹陷处,以及倒木树洞中营巢。巢主要由苔藓,也掺杂有少量的树叶构成,内垫以细草根、兽毛。巢呈碗状。巢的外径12-14厘米×12-12厘米,内径6.0-7.5厘米×6.0-6.5厘米,高6.0厘米,深2.5-3.0厘米。

巢筑过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5-6枚卵,卵呈椭圆形。卵为灰色,缀以赤褐色斑纹。卵重1.78克;大小为16.9毫米×13.0毫米。雏鸟晚成性,刚孵化出的雏鸟体重仅1克,体长平均为26.5毫米,翅长5毫米,跗蹠6毫米,全身除额、头顶、枕、肩和背中线各有一撮黑色绒羽外,其他均裸露无羽。颜色为肉红色,嘴角淡黄色,卵齿明显。雌雄亲鸟轮流育雏。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540项)。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