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9
斑衣蜡蝉(学名:Lycorma delicatula)是蜡蝉科、斑衣蜡蝉属昆虫。头部小,淡褐色,复眼黑色;触角生在复眼下方,红色,歪锥状;口器长过后足基部。前翅革质,长卵形,基半部淡褐色,上布黑斑,端半部黑色,脉纹白色,后翅膜质,扇形,基部鲜红色,端部黑色,在红色与黑色区域间,有白色横带,脉纹黑色。卵长圆形,褐色。若虫5龄,4龄若虫翅芽明显,足黑色,布有白色斑点。
体长14-22毫米,翅展40-52毫米。头部小,淡褐色,复眼黑色;触角生在复眼下方,红色,歪锥状;口器长过后足基部。前翅革质,长卵形,基半部淡褐色,上布黑斑10-20个,端半部黑色,脉纹白色,后翅膜质,扇形,基部鲜红色,有黑斑6-8个,端部黑色,在红色与黑色区域间,有白色横带,脉纹黑色。
长圆形,褐色,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高约1.5毫米,背面两侧有凹入线,中部成纵脊起;脊起的前半部有长卵形的孔盖,脊起前端为扁状突出;卵的前面平截或微凹,后面纯圆形,腹面平坦。
若虫5龄。1龄若虫初孵时白色,后转灰色,最后成黑色,体背有白色蜡粉组成的斑点,头顶有脊起3条,中间一条较浅,触角黑色,梗节具鼓状感觉器2个,足黑色,前足腿节端部有3个白点,中足、后足仅1个白点,胫节的背缘各有3个白点。2龄若虫体长7毫米,宽3.5毫米,触角梗节的鼓状感觉器为两层,共10个,体形似1龄若虫。3龄若虫体长10毫米,宽4.5毫米,体形似2龄若虫,白色斑点显著,头部长于2龄若虫,触角梗节有鼓状感觉器十余个。4龄若虫体长13毫米,宽6毫米,体背淡红色,头部、触角两侧及复眼基部黑色,触角梗节着生鼓状感觉器约60个,翅芽明显,足黑色,布有白色斑点。
刚孵化的若虫体色白而柔软,经过20-30分钟渐渐变为褐色并掺杂白色的斑点,体壁开始变硬伴随取食,老龄幼虫蜕皮时体色为淡红色之后变为褐色掺杂白色斑点,刚羽化的成虫翅膀很小,之后慢慢展开,翅色也是由淡变深,斑衣蜡蝉具有群集性,经常以十至数百头在树枝树杈上栖息,一般叶柄基部更多。当受到外物撞击或者惊扰,就会将身体侧移并立即跳跃,成虫具有善跳特点,一般跳跃能力为1米左右,最多跳跃2-3米,具有假死现象。口器为刺吸式,在取食期间刺入植物组织内很深,导致植物伤口流出液体使嫩梢萎缩。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山西、四川、江苏、浙江、河南、北京、河北、山东、广东、广西、云南、吉林、台湾、海南、辽宁、西藏、宁夏、安徽等省市;韩国、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
斑衣蜡蝉多于8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9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中下旬成虫大量死亡、停止交配。成虫多集中在07:00-09:00开始交配,交配时长1-3小时,交配后1-3天雌虫即可产卵,单粒产卵时长5分钟左右,单个卵块卵粒数18-60粒,产卵历期3-5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斑衣蜡蝉卵主要产在臭椿、杨树等寄主植物阳面的树干表面、分支、树皮缝隙等处,少数产于砖墙、水泥支柱等处。大多数卵块集中在林缘处。
斑衣蜡蝉危害寄主植物种类众多。绿化树种中,较喜寄主臭椿,也可危害杨树、刺槐、国槐、苦楝、榆树、枫树、合欢、黄杨、柳树和海棠等;经济林木中,对葡萄的危害较为严重。另外,对猕猴桃、苹果、桃、李、杏和龙眼等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斑衣蜡蝉危害期约0.5年,以若虫和成虫危害寄主植物;若虫善跳跃,喜群集于寄主植物嫩茎和叶背危害,林木嫩叶受害后常萎缩变形,严重的叶片破裂、树皮干裂甚至死亡。成虫飞行能力很弱,可飞行1-3米用于迁飞和躲避敌害;斑衣蜡蝉取食导致植物分泌物流出,同时会排泄蜜露从而诱发煤污病,还可加重毒病的传播。
结合修剪剪去产卵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此方法既经济又彻底;在越冬产卵之前,涂刷白剂;在夏季成虫盛期进行灯光诱杀;斑衣蜡蝉以臭椿为原寄主,在危害严重纯林区,应改种其它树种或营造混交林,保持林地卫生,以减轻其危害。加强庭院绿地的管理,勤除草、及时清除林内风倒木、枯立木,砍伐受害木(病株),减少虫害危害。冬季刮除树干上的卵块,并进行集中烧毁,在树干基部可以将虫卵用小锤直接捶打,树体上部可用高杆的刮树刀或者用刷子进行树体刷治,将虫卵清除。
选用20%磷胺乳油1000-2000倍液、50%久效磷水溶剂2000-3000倍、5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将树体全面喷洒农药防治。5月中下旬,在若虫孵化盛期,叶面喷施2.5%(质量分数)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50%马拉松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
斑衣蜡蝉其天敌是舞毒蛾、平腹小蜂和若虫的寄生蜂等,保护利用天敌对其卵、若虫进行灭杀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