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六年

更新时间:2024-06-15 12:41

磻溪六年,道教术语,宗教典故。指道教大师王重阳死后,丘长春等四徒守陵三年之后,丘长春便到磻溪传道六年的苦难经历。也就是从1174年至1180年,丘长春“乞食于磻溪。胁不沾席,一蓑一笠,日乞一食,寒暑不变,人呼为‘蓑衣先生,如是六年”。六年所受之苦,世间难寻。道教后学难以仿效。是意在弘扬丘祖为修道表现出的那种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

典故简介

磻溪六年,丘长春以苦磨性,一心修真,刻苦读书。丘长春所看之书,除儒、释、道三教经典外,还涉猎秦文汉赋、唐诗宋词等历代文学名著,对《周易》也深究妙悟,“百尺孤松影下,独弄周天卦。”丘长春博览群书,学识丰富,既是诗人也是书法家,《磻溪集》中有题纸扇诗多首,说明求字的人很多。

“磻溪”相关

读音

pan xi

解释

溪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出处

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

主人公简介

丘长春真人,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公元 1148 年戊辰 ( 金皇统八年、南宋绍兴十八年 )正月十九日诞生于山东省登州栖霞县滨都乡。与人言谈“非长生久视之说不道,非骖鸾跨凤之语不咏。”金大定七年丁亥丘长春弃俗入道,居昆嵛山。拜师王重阳,成其高足,即“全真七子”之一。王重阳祖师,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尊称“全真教主”。1112 年壬辰(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诞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逢乱世,怀才不遇,看破世事,辞官归家。1159年己卯,挖活死人墓,三年修炼大法。1167年东出潼关,到山东传教布道。1168年春,丘王重阳住烟霞洞,秋冬居文登。

1169年十月,王重阳携四子,游河南开封邸。1170年正月,王召马、潭、刘、丘-曰:丹阳已得道,吾无虑矣。1174年八月,在陕西户县秦渡镇的真武庙中,马、谭、刘、丘,商讨修道。1174年至1180年,丘长春“乞食于磻溪。胁不沾席,一蓑一笠,日乞一食,寒暑不变,人呼为‘蓑衣先生'。如是六年”。六年所受之苦,世间难寻。道教后学难以仿效。是意在弘扬丘祖为修道表现出的那种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

全真道《功课经·七真浩》曰:磻溪六年,龙门七载,道功备而名闻时主,丹符锡而掌握神仙。”依此可知“磻溪六年”对丘长春来说是何其重要!丘长春隐居磻溪,晚年,对这段隐修生涯感叹不已。赋诗道 :“东海西秦数十年,精思道德究重玄。日中一食那求饱,夜半三更强不眠。”。 丘长春入磻溪,是“烟火俱无,箪瓢不置,日用何曾积。”“逐时村巷求觅”“选甚冷热残余,填肠塞肚,不假珍羞力。” ( 文中所引,除注明出处者外,皆引自丘长春《磻溪集》,下同。 )

“须凭一志,撞开千古心月。”磻溪地处秦川西部,此地民风淳朴,他崇高的人品,坚守苦节,感动乡民,“逐疃巡村过处,儿童尽呼饭相留”。“君子谋道不谋食”-非“壮贯皮囊”,真正目的是为修道,是为了超生灭。凿长春洞,赋诗: 《磻溪凿长春洞》,记述在磻溪修炼的洞穴:

峨峨峻岭接云衢,古柏参天一万株。

瑞草不容凡客见, 灵禽唯只道人呼。

凿开洞府群仙降, 炼就丹砂百怪诛。

福地名山何处有, 长春即是小蓬壶。

长春子磻溪集

《长春子磻溪集》,元邱处机撰。六卷。简称《磻溪集》。作者道号长春子,居磻溪学道,故以此名书。书前有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胡光谦序,大定二十七年(1187)毛麾序,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移剌霖序,泰和八年(1208)陈大任序。考邱处机於大定十四年(1174)入磻溪穴居六年,则此书成於大定时期。卷一为七言律诗。卷二为七言绝句。卷三有《青天歌》、《吟》六首、《颂》三首、《步虚词》二首、《世宗挽词》一首、《古调》十五首、五言短句三首、五言长篇五首。卷四为五言律诗。卷五为词。卷六亦录词数十首。除少数为传道之作外,多为题咏、抒怀、应酬一类。为研究邱处机生平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

参考资料

1.任 继 愈 主 编

第 1 1 6 页 , 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1 9 9 8 年 版 ;

2.卿 希 泰 主 编 《 中 国 道 教 》 第 二 卷 第 2 1 5 ─ 2 1 6 页 , 上 海 知 识 出 版 社 1 9 9 4 年 版 ;

3.胡 孚 琛 主 编 《 中 华 道 教 大 辞 典 》 第 3 8 7 页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1 9 9 5 年 版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