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更新时间:2022-06-06 11:2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

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我们要认真研究和积极落实十六大的这一战略部署,以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

(4)“一国两制”方针。它是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香港、澳门回归与和平统一台湾的基本方针。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它是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民主形式在内的广泛的基层群众性的民主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都是我国的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它们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在内,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我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科学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凸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必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的概念。所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所形成的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在政治上的一种进步过程、进步状态和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这三者之间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发达的制度文明,是一种行为规范文明和程序化文明。

政治民主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使政治民主化,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政治公开化

政治公开化就是增强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参政

政治法治化

实现政治的法治化,就是要真正根据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构筑建立在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自由、进取精神和合理要求上的法律体系。不断强化政治主体的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政治科学化

没有政治的民主化,就不会有政治的科学化;没有政治的科学化,政治的民主化难以实现。必须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力求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政治清廉化。就是建立健全政治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通过阳光工程,对政治权力实行严密有效的监控和制约,遏制和消除一切政治权力异化和腐败现象,实现政治权力主体清正廉洁,从而巩固政治制度的阶级基础,使国家长治久安。

提出背景

十六大提出:建设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性认识的深化。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三个层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重要优势。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他曾经5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一次是在2001年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政治文明。第二次是“531”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三次是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时,又强调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第四次是2002年10月,江泽民访问美国发表重要演说时,也提到了中国的建设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第五次是十六大报告中所强调的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次可以说是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新的思路,也就是十六大以后,不能再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为这样就缺少了政治文明。可以讲“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或“三个文明”全面抓或“三个文明”一起抓。

主要特征

政治文明由于植根于不同的生产力条件、阶级关系和文化传统中,因而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政治文明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对依法治国进行引导和指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本质要求。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当家作主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质内涵。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党的领导只有纳入法治的轨道才能避免陷入“人治”的泥潭。法治可以确立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可以规制国家权力,可以使民主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更相适应。

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体要求: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走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之路,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具体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

民主制度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法制建设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执政

(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决策机制

(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行政体制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司法体制

(6)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人事制度

(7)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权力监督

(8)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社会稳定

(9)维护社会稳定。十六大报告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教训证明,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就会变成改向,社会主义民主就会变成资本主义民主。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民主建设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目前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民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民主的实现条件受到很多历史的、现实的条件限制。例如,生产力市场经济不发达、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影响、人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等等,都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就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的过程。对民主政治建设既不要盲目乐观、急于求成,又不能裹足不前、无所作为,必须采取坚决、积极而又审慎的方针,依据国情,脚踏实地,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能丢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搬用西方的所谓“民主”模式,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化是西方政治文化的价值目标,也是全球政治发展的趋势。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虽然意识形态和中国有所不同,但其政治发展已经历几百年的历史,在诸多方面都有中国可以借鉴之处。民主的共性并不为资本主义所独有,社会主义民主同样可以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经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提出过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要继承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形式的问题。邓小平也指出:“要继续坚持同友好的西方国家交往,继续坚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是,现代民主既无一种必然绝对的形式,也没有一种完美无缺的模式,任何政治模式只能提供一种借鉴,都不能照搬,因为有个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问题。中西方无论政治文化背景还是现实状况差异都很大。西方政治是其政治文化背景衍生的产物,并不是普遍的模式,更不像某些人宣扬的那样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体现民主之价值的最佳模式。我们应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置于一个全方位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崭新模式。

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作风,更是以法律为支撑、由一系列行为过程和规范程序所构成的制度体系,离开了制度,民主便无处生根。因此,中国必须建立民主、科学的立法制度,行之有效的国家行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制度,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公民权利保障制度,国家权力恰当配置的内部制约制度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在制度文明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文明。政治行为规范程度也是测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尺度,政治行为规范是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是社会政治生活秩序化的基本要求。社会要处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状态,就不能没有社会调整体系,就必须有一系列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是一种程序化文明。合理性的程序,又称正当程序,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公民权利平等的前提,是政治权力制衡的机制,是政治制度设计基石。政治活动一旦失去合理的程序,就很有可能破坏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序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形式要件。

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把握这一系统工程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殊作用及其相互配合,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将依法执政作为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举措,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发展。要从体制上保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将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与立法相结合;要改革与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保证党组织推荐的人选依法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要通过体制改革支持和保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又要进行制度创新,为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政治体制改革能否顺利地进行,其关键是要处理好三个重要问题之间的关系。一是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很好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二是如何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三是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的模式。

发展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一要切实体现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放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二要切实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障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三要切实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能真正有效地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政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影响或制约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整个文明的发展进程。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更高类型的政治文明,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和重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政治文明指导并协调“三个文明”的共同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是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建设。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开放13年的经验总结为十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强化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方针政策来实现。国家通过制定各项法律法令,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社会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政治文明这两个概念同时出现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文件中,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对政治文明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所具有的客观内在联系的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标志,而政治文明建设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保证。政治文明具有价值取向功能和组织调节功能,以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等手段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朝着符合本阶级价值取向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需要的、所支持的必定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可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使全体人民在经济上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法律、文化教育、道德生活等各方面实现平等,这样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搞政治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无法落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在20世纪后半期,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十六大提出了在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夙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环境的等等许多具体指标组成,在政治上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没有上述政治文明的实现,小康社会就只是一句空话。政治稳定和政治清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前提。只有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清明,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从而使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得以实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注:《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第33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社会的稳定作用一是靠法制来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通过借助于法律的力量,来打击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类违法行为,从而来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从而确保社会稳定,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在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中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它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要求和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邓小平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文明观,它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多。1844年11月,马克思在拟定的《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内容包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的公开、政党等等,明确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但由于马克思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写作《资本论》和指导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就没有时间去深入研究政治文明方面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在其理论体系中,他经常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政治上发展民主”、“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这种人民民主,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而且包括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等方面,这些都涉及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但他最终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文明”概念。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历史经验,吸纳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有关政治文明的科学因素,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民主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但民主不是政治文明的全部。政治文明不仅包括民主建设还包括法制建设,不仅包括制度建设还包括政治文化、法律文化建设,政治文明是一个范畴更大、范围更广的概念。因此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从文明的高度开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境界,开拓了政治建设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完善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20多年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历史性变革中,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和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条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综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总是扭结在一起,正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有机的社会,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文明的社会都是不可想象的。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现代化”指的是不发达社会变成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它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只有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政治文明建设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它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制保障,创造安定和谐的秩序。只有把三个文明建设搞好,才真正达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可以说,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和现实也反复警示,如果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精神文明建设可能会遇到来自政治领域的障碍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延缓现代化的步伐。

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为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因此首先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把握这三者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才能顺利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其次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环节。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已有了基本框架,如政党制度、人大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关键是要明确限定各政治机构的权力量和权力幅度,明晰其角色界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政治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每一个政治主体在实际政治过程中的每一个政治行为的程序和规范等。同时,将这些民主政治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法制化,以法律形式加以巩固。第三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政治要求,因为任何激进和跳跃式的发展将激化各类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只有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在有效的驾驭和控制之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获得成功。同时要将政治体制改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

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廉政建设进程。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民主政治、法制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启动,展现了反腐倡廉的新思路,即走民主、法制建设的路子。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形成一整套廉政建设的严格法律、制度,规范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使用,使其难以滥用权力;其次是要实行民主公开,加大执法力度,形成良好的清正廉洁的社会政治氛围。要加大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实行广泛的公开,使行政权力的运作处于众目睽睽之下,避免“暗箱操作”。再次是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形成廉洁奉公的经济文化思想道德条件。通过对公职人员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操守、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其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自觉地控制私欲的膨胀。在制度上要解决好进人、用人、选拔、管理与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工作进程中的考核,清除不合格的人员。同时发扬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有效地遏制权力腐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