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更新时间:2023-01-05 17:15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是2005年7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铭铭。

内容简介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主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还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了阐述。

第一章是对社会人类学和中国学关系的简要评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路径”,提出社会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之问关系存在即问题。

第二章总结吴文藻、费孝通等开创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理论,但是也试图把它们放在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问题中讨论,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将与中国人类学未来面向的讨论联系起来。

第三章是对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导师”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理论的评述,其焦点是中国宗族研究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分析的内在困境j听要解决的是社会人类学从“简单社会”转入“复杂的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方法论和理论独特性问题。

第四章评述的是施坚雅(G.WilliamSkinner)的中国乡民社会之经济人类学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仍然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独特性有关,但是,其切入点是“理性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模式的弱点。

第五章概括了社会人类学者对中国宗教和仪式的论述,并力图从这一概括中提出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历史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并主要涉及武雅士(ArthurWolf)、马丁(EmilyMartin[Ahern])、王斯福(StephanFeuchtwang)、桑格瑞(StevenSangren)、萧凤霞(HelenSiu)等人的理论。

第六章从近年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转变和“反思人类学”(reflexiveanthropology)的出现观察西方汉学人类学的危机,重申“汉学”与人类学关系的复杂性及其社会理论背景。

第七章是围绕“本土人类学”展开的,其前一部分是有关在西方出现的本土人类学潮流的概观,后一部分则是对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评论。通过国内外本土人类学的比较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我试图为中国学界未来的发展提出若干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最后,我把有关本人近年研究的介绍和一篇近作放在两个附录中,供了解本人近年力图实验的主要研究取向。

作者简介

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家。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 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

图书目录

引言

致谢

一社会人类学与汉学

社会人类学及其基本特点

汉学人类学:中国社会的人类学探讨

二从民族志方法到中国社区论

太平洋民族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

社区研究的新试验

社区中的历史与社会一文化力量

小地方中的大社会

三宗族、社会与国家

“宗族范式”的谱系

弗里德曼的悖论

“边陲地区”的社会

宗族:国家与社会

宗族与现代性

汉学人类学的概化困境

四市场与社会结构理论批判

核心地点的级序

宏观区域的结构功能与发展周期

国家行政网络与非正式权力对经济区系的依赖

对经济空间理论的挑战

经济人类学的启示

五象征与仪式的文化理解

民间宗教的界说问题

民间宗教与“大传统”的关系

民间宗教的社会与文化分析

民间宗教与区域历史中的社会

民间宗教与现代化理论

民间宗教的再体验

六“反思运动”及其理论挑战

汉学人类学的理论问题

后现代主义”其及影响

七社会人类学的本土化

西方人类学回归本土的试验

中国本土人类学的思考

“颠倒的东方论”的危险与中国人类学者的使命

八结语:汉学人类学的继承与反思

附录

(一)关于中国人类学及其发展的对话

(二)人类学的中国相关性——围绕《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的对谈

(三)寻找中国人类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索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