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2 06:29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建立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胡锦涛强调,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什么水平、什么层次的社会保障,才能使其“安全网”和“稳定器”的功能真正得到发挥。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一切问题的解决,社会保障制度能否真正长期有效发挥“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主要依赖于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问题是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确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助于社会保障基本目标的实现,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与否,将决定着这一制度的成败,这是一个关系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公民福利的切实问题。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所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为其公民所提供的保障的程度和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资金的供求关系,并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
穆怀中教授认为社会保障水平,是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程度而言的,因此它属于一个相对性范畴。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的关键要素,它是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指标。在相同条件下,社会保障水平越高,人民生活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
穆怀中教授将社会保障水平分为社会保障总支出水平、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刘钧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把社会保障水平具体化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保障缴费水平;二是社会保障给付水平;三是社会保障各项目的给付水平。无论是社会保障缴费水平、社会保障给付水平,还是社会保障各项目的给付水平,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保障给予公民提供保障的能力。
社会保障缴费水平是指企业、职工所承担社会保险缴费的能力;社会保障给付水平是指国家给予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待遇的总体水平,通常用社会保障支付的资金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社会保障各项目的给付水平是指每一社会保障项目平均给付每一被保障人口资金的多少,即社会保障平均给付水平或以每一社会保障项目支付的资金占GDP的比重来衡量。
就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而言,大体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在最微观层次上,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这可以用收益给付与社会工资水平之比来测量。从政府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在最宏观的层面上,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它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由于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这一指标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总体状况,同时在做国际或地区比较是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学术界广泛运用这一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区的变量,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在这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家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还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指标来完整描述的,不应把社会保障水平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保障水平主指标。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社会保障水平也不例外,社会保障水平也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范畴。社会保障水平的质是指它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既要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又要激励公民的劳动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从质的属性上分析,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相对性。它是一种宏观性、整体性指标,实质是反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保障具有的份额和现实的保障水平。同时,社会保障水平又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程度而言的。从量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具体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费用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体现事物质与量对立统一的是“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社会保障水平的“度”是指保持社会保障水平质的量的限度与幅度,也即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在多大限度内即既能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又能激励公民积极劳动,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对公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社会保障水平。
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具体测定标准是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要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从质与量统一上看,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社会保障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超越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社会保障水平,即便很高,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致力于研究和提倡的应该是适度社会保障水平。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社会保障水平之所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因主要在于,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职能的实现与否,关键要看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实现其功能目标,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适度性则主要包含两种情况过低和超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等于保障功能的实现,这一制度提供的保障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超度的社会保障水平都无法保障其功能的实现,相反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标准,就是有利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的发挥。既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既有利于社会公平,又有利于提高效率,保持社会经济活力既能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又能激励公民的劳动积极性既能提高公民素质,又能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一是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一国或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其规模必然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经济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素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而社会保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是政治、社会结构。政治因素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会产生影响。西方国家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使得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攀升的“登台阶”效应。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障也产生影响,例如,我国的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造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
三是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社会保障水平越低。社会保障水平与一国的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的来临,社会保障水平将不可避免地抬升。
四是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受到本国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它的经济最大可能地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人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因而,美国至今没有建立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包罗万象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在表面上是与它强大的经济不相符的。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间、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预期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建立“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