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8 08:43
《社会建设》是由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主管,中国人民大学、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刊号 CN 22-1410/C,国际刊号ISSN 2095-8641。
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
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
秉承“崇尚真理,探索人文,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信念,刊发高质量、前沿性的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等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相关的优秀研究成果,提供权威的上述各领域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青年学者施展才能、更好成长的学术舞台,促进上述领域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为推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历史诸领域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而努力。
教师、学者、社会工作者
理论研究、党政建设、社会观察、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建筑施工、青年论坛
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欢迎广大社会学和社会建设领域的研究者赐稿,来稿以8000-15000 字为宜,来稿要求观点明确、方法规范、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
具体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如下:
1. 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不宜使用缩略词;来稿须附上300-500 字的中文摘要、3-5 个关键词,并提供中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翻译。论文如需注明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请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请在文末附上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通讯地址和邮编)。
2. 文中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文中的外国人名、重要术语统一为中文,首次出现在括号内附外文原文。
3. 文中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图的标题在图之下,表的标题在表之上,注明图表资料来源。
4. 注释和参考文献规范。
5. 投稿约定
(1)原稿必须是在正式刊物上未发表的论文,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
(2)在三个月内未收到稿件录用通知,作者可另投其他期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3)文责自负,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技术性、文字性修改,征得作者同意后进行实质内容的修改。
一是发展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社会事业由于资金投入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是个体所不愿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务,因此主要由国家举办。
我国过去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欠账较多,社会事业总体功能效率低,供求结构不合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问题在不同地方都普遍存在。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是优化社会结构
建立同我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政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通过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我国正在凸显,这主要是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缺位、错位引起的。社会要和谐发展,需要政府职能 “归位”,而不能“缺位”“越位”和“错位”。
四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健康的社会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社会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基本民生就是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的主要民生领域。就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基本民生应当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与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重要领域。
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有保障的社会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中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冲突多发时期,各种可能引发社会安全问题和影响社会秩序的社会风险不断地累积起来。当前影响中国社会安全稳定的社会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刑事犯罪、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和各种深嵌在转型期社会结构之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粤发〔2011〕17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能,既涉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