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

更新时间:2023-11-10 12:27

社会文化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 Vygotsky)提出来的,它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简介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学习者通过把语言运用到行为实践中,获得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消除了语言使用和学习的界限。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由文化产品、活动和概念充当中介的、并受中介调节的过程(语言是首要的调节手段)。在该理论框架内,人类被理解为利用原有的文化工具创作新的文化工具,并由这些文化工具来调节他们的生理和行为活动。语言的使用、组织和构筑是中介的首要手段。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内的互动而得到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促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二语习得的社会环境

理论背景

从字面上看,社会文化理论与社会和文化有关,但它既不是关于社会的研究也不是对文化的研究,它属于心理语言学研究范畴。社会文化理论被称作文化心理学,是关于人类思维高级功能发展的研究,也是维果茨基和他的同事们多年研究的成果,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被称作社会文化理论。前苏联心里语言学家维果茨基指出,这一理论的本质是把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研究融入对人类思维发展的理解过程中的研究。社会文化理论主要是用来了解人类思维与文化、历史和教育背景之间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思维包括社会实践、个人意识和物质文化,三者之间彼此包含,相互依存和协调。在维果茨基提出这一观点后,该理论得到其同事、学生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的广泛支持,并推动该研究向纵深发展。

核心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搭手架(Scaffolding)、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一)中介。在社会文化理论中,中介是一个核心概念,这一概念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具体的物质世界(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低级心理机能),一个是抽象符号的世界(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高级心理机能)。在具体的物质世界中,我们把双手和头脑作为中介转换的工具,进行人类活动;在抽象的符号世界中,我们把语言作为中介转换的心理工具,进行心理活动和心理控制。也就是语言符号对社会文化交流互动起着媒介作用,同时也影响人类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具有自发性,使人们做出规划并进行理性的思考。调节是中介的主要形式,人们通过调节我们的物质世界、社会以及心理来推动人类的各种活动。在调节阶段,儿童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进行语言调节活动,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物体调节指儿童受到其周围环境影响的调节;他人调节是指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的调节;自我调节是指儿童处理问题时,依靠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调节。在外语和二语的学习中,他人调节是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协作学习,自我调节是指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语言学习。

(三)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和搭手架是有关学习的两个重要概念。维果茨基指出,孩子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就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者在与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前者是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的,后者是由成人指导和同伴间的合作所决定的。最近发展区预示着孩子将来独立做事、执行某些智力功能的能力。从前者向后者转化的过程被维果斯基称为文化发展的一般定律,即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每一项都出现两次,或出现于两个层面。首先是出现于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层面,其次是出现于在个体内的心理层面。从社会层面向心理层面转移的标志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出现。这种从依靠他人帮助下完成的具体动作到不依靠外力、独立用智力完成的行动的过程叫内化。

(四)搭手架。与最近发展区有着密切关系的是搭手架,即成人或指导者帮助儿童或新手解决问题来完成任务的行为,即儿童与新手还不能独立运用某知识实现目的,但可以通过谈话或借助搭手架的帮助实现其目的。伍德提出了6种搭建类型,即吸引学习者兴趣、简化任务难度、保持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强调任务的重要特征、减少儿童的压力和沮丧感、演示完成任务的方案。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体现了支架作用下最近发展区的提升,学习好、能力高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稍差些的学生间可以搭建支架,通过分享信息、提供帮助,能力强的一方可以为另一方提供学习上的提示和指导,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看到自身实际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间的差距,进而激发自身潜能。

(五)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后经其学生里昂塔夫发展成为独立的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活动可以作为观察和研究意识的框架,认为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但只有在行为层次上才能观察到。活动不单指“做事”,还指在生理需求作用下有目的地做事。人类行为包括三个层次:行为层次(activity)是受生理和社会需求驱动的;行动层次(action)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实施层次(operation)是对当前社会物质条件做出自动或熟悉的行为反应。与这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是动机(motive)、目标(goal)和条件(conditions),行为是和活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相联系的,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行动服从于有意识的目标,实施就是完成目标的具体行为。总之,目标决定了方向,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行为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的。

应用

近20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形成两大敌对阵营,即认知学派和社会文化理论学派。前者被认为是学术理论的主流学派,因为认知学派发展较早,理论体系较为完备。后者作为一个新的流派,发展较快,在语言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方面对认知学派产生冲击。尽管认知学派在二语习得的很多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在思维塑造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