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7:18
社会称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是指获得赞赏和接受的需要,并且相信采取文化上可接受和赞许的行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社会称许性是指在自我评价时评价者通常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做出评价反应的一种偏向或心向,从而使自己或别人看起来更适合社会需要,它主要表现为“装好”的现象。在心理测量中,社会称许现象大量存在,是影响调查与测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为免受责罚与批评或者为了维护自尊、或给人留下好的印象,通常否认自己拥有的不被赞许的态度或行为,而肯定自己拥有的正向特质,尽量使自己符合社会需要而做出的虚假反应。相关的研究表明社会称许性既具有特质性又具有情境性。
近年来,心理测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才选拔中,心理测量的种类有很多,但在心理测量中,自评问卷是使用最广泛的方式之一,由被试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进行自我判断,由于研究者不能获取客观信息,不能对被试回答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而被试知道自己的回答会和社会常模做比较,为了不使自己和社会常模分离,被试往往倾向于低估自己的不被社会接受的消极行为,而高估自己的社会认可的积极行为。因此,被试在回答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称许性的影响。
Paulhus(1984)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社会称许性的两个维度分别概括为自我欺骗、印象管理.
自我欺骗是指个体认为正确的任何正面的偏差反应;是一种个体对自我信念的自我保护,而非有意识地掩饰。Barrick 和Mount (1996)指出对自我欺骗的测量反映出个体在自我表现过程中的一种正向偏差、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在此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控制观念、在记忆判断方面过分自信,声称对事实上不存在的产品更为熟知。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而在测验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掩饰,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他人的欺骗性反应。
众多研究均表明社会称许对研究结果或人才测评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社会称许性会污染实验处理,使研究结果失真,会导致招聘人员无法获得应聘者的真实情况,给研究工作和实践应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中必须对其加以控制。关于社会期许对招聘判断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较高的社会期许分数会通过两种方式影响应聘者:第一,应聘者会被看作是不够坦率和真诚的人,因为他们为了得到一个有利的结果,做出了不够诚实的回答。第二,较高的社会期许分数影响对人格测量结果本身的解释。社会称许性对人格测量的影响的研究中表明社会期许虽然没有破坏人格因素结构,但它却往不同动机组的人格测量中加入了不相等的系统误差,并且严重影响了被试在人格量表上的得分。有些研究者认为测量中的社会称许性受测量的匿名性程度的影响,被试在接受通过电脑进行的测量时比现实的纸笔测量中的说谎情况更少,但关于线下的纸笔测验和电脑上的问卷调查中的社会称许性的比较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社会称许性在线下的纸质问卷和线上的网络问卷调查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社会称许性偏差效应,实质表现为自我与社会价值规范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理想自我与社会价值规范是一致的,当个体面对的问题是自我的阴暗面时,或者他认为自己真正的行为和心理与社会价值规范不符时,则会用理想自我顶替现实自我做出回答,从而发生不真实的反应。有人认为,社会称许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是一种印象管理和获得社会支持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被试做出不真实的回答,之所以会产生社会期许可能和测量题目有关,题目是一些关于不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或态度。人们之所以会做出不真实的回答是为了避免羞愧、尴尬的负面情绪,害怕在社交互动中丢脸,研究者认为社会期许是一种印象管理机制,被试为了争取社会支持,会最大程度的做出积极反应,最小程度的做出消极反应。自我欺骗假设受访者要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我价值,减少社会常模、自我感知和自我要求之间不一致导致的认知失调。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被试为了最大化的获得积极的社会赞许,避免他人对自己的消极看法,他们会选取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来回答有关问题进行印象管理,并假设了社会期许的三个必要前提:(1)获得社会支持的强烈渴求;(2)感知到缺乏隐私的负性制裁;(3)被试对其他被试可能做出的选择的猜测。主观期望效能理论认为被试参与涉及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时,如果被试参与了一些敏感性行为,他们会考虑是否如实回答或者不回答敏感性问,第一个因素是感知到回答问题的风险,第二个要素是感知到回答问题的得失,继而做出是否如实回答涉及敏感性话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