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6 20:24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虽然我们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问题越聚越多,社会矛盾出现越来越尖锐化的趋势。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审时度势地提出社会转型,应是题中之义的事。那么,到底什么叫“转型”,有着13亿人口的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体怎么实现转型。
社会转型的内涵是什么?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现在往往把转型当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工作、民生改善等。事实上概念是不一样的,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一般的民生工程是一个战术问题。从社会学的研究上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我们这个社会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其中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平稳地实现转型,从这个轨道转到那个轨道,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全新的变化。近100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有三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社会转型要考虑三大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即政治组织、政治人物的核心作用。尽管这是一个英国的社会学家提出的,但也可以成为转型中的中国的一种参考。
社会转型的方向中国这么大一个社会体转到什么方向去?这是一个首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就是为社会转型明确了方向。但“以人为本”绝不仅是搞一些民生工程、民生福利。我认为,“以人为本”从现代意义上来讲,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人权为本,在解决温饱以后,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来的和谐社会理论,我们要把“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作为进入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手段。十七大报告里面对如何扩大民主都有深刻的表述,而现在有些人往往把民主就认为是选举,就认为是三权分立,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式的民主,是要在中国构建一个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市场经济关注的是高效,而民主往往是低效的,民主会牺牲速度,民主会降低效率,但是民主会达成共识,民主会减少失误。“全民共识”这四个字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要花相当大的努力。30年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达成了一个全民共识——“发展是硬道理”,举国上下,人心高度凝聚。那么,我们进入到又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我们的“全民共识”是什么?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创造财富,万不能用发展经济的思路来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正义,而不是财富与效益。
社会转型的切入点社会转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从中国社会来说的话,社会团结、全民共识是我们的切入点。社会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推进社会团结应该切入到三点上:第一点社会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一方面是占相当比例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能力消费;一方面要刺激内需,一方面又没钱来消费。改革社会分配制度已经迫在眉睫。从当前来看,增强社会团结的第一要务是要改革社会分配制度。第二,要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一个社会就像一条大的航船,在转弯过程当中,维护这条船的定力,就是政府公信、社会诚信。社会诚信是社会赖以存在的生命。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唯一路径就是依法治国。人人都有对法的敬畏之心,诚信才能可行。第三,要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益,公民是社会的主体。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往往体现在公民权益的维护上。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之一,就是公民权益行动保障计划,这是非常好的举措。
推进社会转型中的几个问题温家宝总理曾说,一个舰队的速度取决于最后一条船。社会转型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一个局部地区不可能率先实现,只有率先迈步。在社会转型中,要重视文化的影响力。中国这一百年来三大转型都靠文化支撑:辛亥革命之所以推翻了封建王朝实现社会转型,是三民主义的支持;1949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改变了一个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支持。1978年的改革开放也是有先进文化在支撑,那就是邓小平理论。文化是我们社会转型当中的凝聚力、创新力。我们的社会将进入一个“公”字形社会,就是以公平、公正、公开来构建我们的公民社会,来构建社会公德,来构建政府的公信。经济学也好、社会学也好,世界上现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所设计的架构,针对的都是几千万人口,最多是针对两三亿人口,为13亿人口定做的社会体制、经济体制还未出现,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这就需要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去思考和探索。浙江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前面,在社会转型方面也要积极地跨出我们的步子!
1.第一次转型
(1)主要内容:第一次转型开始于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第二次转型
(1)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我国同时完成了从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3.第三次转型
(1)主要内容: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投资推动型增长转向创新推动和消费投资协调型增长,从外向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环保的科学发展和包增长,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