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4:44
由于社区规划是以社区为单位的规划,是对社区的整体部署与设计,这就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一般特征。
规划结构的整体性
社区规划并非社区某一方面的发展部署和安排,而是对社区全方位建设作出的结构上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战略部署,是一个完整的社区发展计划体系。它区别于社区单项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计划的地方还在于,社区规划并非社区各主要部分发展规划或社区建设各项计划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自身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整体规划结构。社区规划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是社区规划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社区作为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的一种反映。
规划地域的特殊性
如果说社区建设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色彩的话,那么,这个特征反映在社区规划的过程之中,就使得社区规划具有了明显的地域的特殊性。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和资源条件,不同社区的社区规划当然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定位,确立各自不同的重点内容,选择各自不同的落实方案。例如:一个城市社区规划与一个农村社区规划显然有所不同,一个北方农村社区规划与一个南方农村社区规划也会存在某种差异。
规划方案的预设性
社区规划是对社区未来发展的一种设想、设计和设定,社区规划方案具有预设性特征。社区规划方案的预设性告诉我们:第一,社区规划是在对社区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而预设的一种发展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以规划的落实为保障;第二,社区规划的成果分为社区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成效两种,不能以规划方案本身代替规划实施成效;第三,社区规划必须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要预见到可能影响社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规划体系的开放性
规划体系的开放性是指社区规划的体系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这是因为:第一,社区规划所涉及的各项社区要素均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在快速社会转型时期更是如此;第二,社区规划需要吸收各种外部资源和外部力量,才能是规划更加科学、合理、适用。正因如此,在社区规划中,一方面要注意对多种社区发展影响因素的考虑;另一方面应充分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全面提升社区规划的品位。
规划过程的动态性
规划过程的动态性特征是指社区规划“与时俱进”的特征。当代社区发展一日千里,任何社区规划想一次完成而“一劳永逸”并不现实。只有掐住社会发展的脉搏,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社区规划,才是社区规划的正确做法。为此,在社区规划中,不仅要编制整体性规划,而且要编制阶段性规划,阶段性规划得到落实后,还要编制下一阶段的社区规划。同时,对于某一阶段的社区规划,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区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修编。
当前社区规划的内容还有待研究。这里只讲述各个专家对社区内容的理解。
徐震“三体”
徐震在《社区发展》一书中,对社区规划内容概括为“三体”。硬体:社区内有形物的建设,如社区的地理环境、天然资源、道路交通、贸易市场、集会场所、学校、医院、教堂、绿地及其他公共设施与建筑等情况。软体:无形的资源,如社区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理想信念、合作精神、群体认同、宗教信仰及其他所有的社区规范与控制力量。韧体:是内在的关系,包括社区内私立机构、各行各业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组织、社区内各层级民众的团体组织等。
唐忠新“四个方面”
唐忠新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一书中认为社区规划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社区现状分析;二是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三是社区建设各主要部分的规划;四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条件与支持保障系统。
顾建键“三部分”
顾建键认为社区规划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规划、环境规划和资源规划三个部分。
一些学者“三层面”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社区规划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城市层面的社区规划;其二,微观地域层面的社区规划;其三,物质层面的社区规划。
其他学者“六方面”
也有学者认为,社区规划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制定本社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第二,制定文教卫生等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改革措施,以及新增组织与群体的政策规定;第三,根据社区人口增减、流动变化趋势,以及人口变化所引起的对社区各种设施的需求,确定本社区的规模、性质和居民点的布局,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文物、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第四,对社区内各种经济实体、居民点、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绿化点进行合理布局,对各种能源、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地理分布及社区交通线路、运输工具进行合理规划;第五,设计与社区发展总目标一致的社会舆论导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新观念、新道德,拟定社区规划中各项指标完成所需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第六,协调好社区内各单位、组织、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本社区与其他社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
实践证明,社区规划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推进社区综合协调发展,形成社区良性运行机制2.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条件,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3.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求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指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发展作为社区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社区是这个大系统的微缩形态。
3.协调性原则
社区的协调性原则是指社区规划要重视各种关系的有效处理和各种矛盾的有效化解。
4.先进性原则
社区规划必须具备先进性,否则就失去规划的价值。
5.发展性原则
当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社区规划所规范的各项社区要素均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6.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就是社区规划能够付诸实施,从而有效实现规划目标的特性。
7.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也就是公众参与原则。
开展社区规划需要采用各种具体的方法。其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社会调查统计法
社会调查统计法是编制社区规划的全过程中都要采用的一种方法。
定性定量分析法
定性定量分析法是在制定社区规划中常用的方法。
社会心态分析法
社会心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特征。社会心态分析法在制定社区规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发展比较法
社区发展比较法对于社区的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社会指标体系法
社会指标是调查统计、比较定位中需要采用的一种工具。社会指标体系法包括设计社会指标并形成指标体系,分析指标数据,作出解释和结论。
社区发展模型法
社区发展模型法就是建立起综合反映社区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对社区未来发展可能的趋势进行的数学模型,进而服务于社区规划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对于社区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相对社会学晚了几十年。我国城市中的住区自1950~1970年代,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形式。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社区带有明显的单位属性,处于“亚社区”状态⑨,其社区功能是所属单位高度行政化功能的延伸,社区成员间的耦合表现在单位内部、同事之间,而非表现在社区中。因此,社区规划在计划体制下,国家和政府的调控占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与民间力量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社区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和相应的体制支撑,城市规划中的住区规划也是囿于高度行政化的理念,这是城市规划专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时期城市规划中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社区规划。
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单位制度依然起着稳定社会的作用,人们对政府和单位的依赖有着很大的惯性,但市场的力量已随着改革的深入而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等。对社区的发展而言,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市场力量成为政府力量之外的新生力量介入社区,居民对居住地的选择不再拘泥于单位福利分房的有限范围对社区的服务及中介机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选择性。但直至1990年代中后期,这种变革还不具有较普遍的社会意义。因为在这段时期,住区的建设或更新完善是建立在开发主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社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