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灵崇拜

更新时间:2022-10-29 22:37

祖灵崇拜,包括有后代奉祀和无后代奉祀两类。依所谓轮回报应之说,有后代奉祀的祖先是得善报,死后成为善鬼,没有人奉祀的是恶报,其中有厉鬼即恶鬼,也还有冤鬼等鬼类,因没人奉祀,统称孤鬼。

事件背景

世俗说“人死后成鬼”,但世人对自己的祖先或亲人死后不称鬼而称灵,称祖先为祖灵,抱着十分崇敬的感情“慎终追远”。其后代子孙人越多、越富、越贵,人们就觉得越风光,是祖灵的庇佑福荫,颂其“祖德流芳”、“光前裕后”,竭力为祖先建祠堂公厅、立神脾,生辰死忌,祭拜不遗余力,旧文献有许多记载。旧府志说:“营官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祀食,重祀田。”清嘉庆《澄海县志》说:“望族喜营屋宇,雕粱画栋……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1936年中山大学曾组织师生到澄海县著名侨乡樟林作社会调查,其中有对祠堂的调查。该乡有陈、林、郑、黄、蓝五主姓,15254人,祠堂34间(不包括四点金一类公厅),平均478人共有一间祠堂。该县斗门村则平均185人有一间。(参见陈礼颂《1949年前潮州宗族社区的研究》)农村如是,旧城也类似。 近20年,城乡经济复苏之后,一些地方纷纷修复或再建祖祠,就是祖灵崇拜观念的延续。

历史资料

丧葬祭祀是祖灵崇拜经常性的重要内容。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民间丧葬,附身附椁之具皆知慎重。有吊唁者必盛筵款饮,谓之食炊饭。送葬辄至数百人,澄海尤甚。葬所鼓乐优觞,通宵聚乐,谓之闹夜。达旦复设酒肴,丧家力不给,则亲朋代设。凡遇父母丧,无不罄囊鬻产,仿效成风。惟田野之民,犹从简陋。有一日殓者,亦有三日始殓者,有七日成服者,亦有十四日成服者,各邑微有不同,无不用僧尼鼓乐,彻户声喧。且多惑于堪舆,择地寻龙,有停棺数十年未就窆者。……葬后十年或十余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瘗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若夫假窨占山、冒坟盗葬,每至涉讼。”清代乾隆朝的这些丧葬礼仪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也没有多大变化。上引《樟林社会概况调查》中“丧礼”的具体记述证实这一点。该记述说“樟林的丧事习俗,非常繁琐。”“居民十分迷信风水,多注重丧礼,虽贫穷人家,亦罄囊鬻产,以厚葬礼。……有惑于风水之说,探地寻龙,停棺十年,还没有下窆的事情。在樟林的官路一带,就有很多停柩的房屋。政府下令禁止停柩,屋里的棺材,才统统迁出。“凹年代在汕头出版的《读书科乡土教村》所记述的潮汕丧礼,也大体同于清代的记述。并说”潮人往往以事业的成败,归诸祖先墓地的凶吉,故对于坟墓的修筑与建立家庙祠堂,诚为莫大的礼节。“

基于这一观念,其祠祭、墓祭和操办丧葬事必然奢靡而繁琐。时至今日,由于经济条件比过去好,某些复旧比较严重的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潮汕有句俗语:“多过死人事”,就是这一风俗的反映。

潮人祭祖,有祠祭墓祭,有集体的族祭,有单家独户的家祭。族祭是祭远祖,一年春秋二祭,一般是一次祠祭,一次墓祭(即扫墓)。在祠堂举行族祭,时间多在春分或冬至;墓祭多在清明,也有依祖先生辰忌日祭的。族祭多请潮州戏班或木偶戏或锣鼓班助祭。潮剧之所以兴盛,与潮人的迷信神明与祖灵有密切关系,至今尚不能说“不”。

风俗

除春秋二祭,“时年八节”拜神同时拜祖,拜祖同时祀神,互不相忘。除定时日的祭拜祖灵之外,还有有重要事情发生的临时谒祖。如:子孙有人中了高官,衣锦还乡;有人在外发财,满载而归;与邻乡械斗,要动员武力;同室操戈,要向神宗申诉;子孙不肖,要执行宗法;……或荣或辱、或喜或悲,都可以在宗祠隆重其事地谒祖,感谢祖宗的福荫,祈求祖灵的庇佑,凝聚宗族的力量,显示宗法的威严。此时的祠堂,就是宗族的凌烟阁、宴会厅、法庭、议事室、司令部和惩教场。在祖宗崇拜中,此时祠堂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当然,祠堂还有其他功能,如作为书斋学校有教育功能,作为闲间乐馆有娱乐功能,作为会客厅有交际功能,等等。

除各宗支集体性的祠祭和墓祭规模较大之外,家祭一般规模不大,由于子孙不多,有私祠私厅者,也多不举行大祭,而是逢生辰忌日和年节祭拜,称为设供。家祭时,男女子孙媳妇,都一起来拜,相比于族祭只限男土,有一点“在祖宗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在宗法社会,男女有别,尊卑长幼有序,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平等,这只是在特殊场合下的某种宽容;即使跪拜形式,也还是男在前女在后,长在前幼在后,尊在前卑在后。

上述是对有后祖宗的崇拜。

对无后的先人包括那些不可能有后的早逝者,人们出自对他们的怜悯和对鬼魂的恐惧以及防止作祟的心理,历来有收尸义葬、收骷髅筑义冢和施殓的习俗。历来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善举,做这种事就是行善积德。在旧社会,潮汕普遍有善社组织,恢复或重新组建。旅居外地的潮人包括海外潮籍华侨华裔,在人数较多地方,大都有同乡会、宗亲会一类组织,同时也有善社。上述收尸、筑义冢、施孤,大都由这些团体负责。在潮汕本土,即使没有善堂组织,人们一见死尸,不管是在陆上水上,也会自觉收埋。在扫墓时,发现有裸露的无主骷髅,也会覆土修整。另外规划一处场地,将散失的骷髅排列分葬,或集中一起,筑成大墓,树立一块刊有“历代古人之墓”的石碑,这就是义冢。无疑,这是人类的进步。

施孤,也体现人类的一种怜悯爱心,但有很深厚的迷信色彩,这是因为源于中国佛道两家的宗教传说。道教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地官判别人间、鬼域善恶的日子,其俗要在这一天举行仪式为人间囚徒和阴间孤魂饿鬼解脱罪恶。佛教原以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投胎日,称寄生节,要在这一天举行仪式报母恩,故也称报恩节。后又因为佛经故事有佛门弟子目连救母也在这一日(目连的母亲犯罪,死后坠人饿鬼群中。目连是个孝子,求佛指示在这一日置瓜果于盆中祭之,并念盂兰盆经而得解脱),而演为施孤普度习俗,即所谓盂兰盆会或盂兰胜会。佛道两家都在这一天祭起法器为阴阳世界做功德法会。七月十五日成为佛道两家共同的节日,都是普度施孤。潮仙民间将佛道两家的传说扭在一起,举行施孤普度盛会,请和尚主持仪式可以请道士也可以。潮汕的施孤普度,不限定在这一天,自七月一日的所谓地狱开门到月底的地狱关门止,任何一天都可施孤。一般由善杜主办,仪式也隆重。祭品除三牲、果晶、酒饭、纸钱、纸扎衣物外,还有善信捐赠的衣柜、家用器具、猪、羊,甚至有犁耙水车、耕牛等农作物具。在法会将结束时,在孤棚上散发给贫没有善堂组织。

在孤棚上散发给贫穷者争抢,也有编号发给牌子,对号领取的。这就是所谓“抢孤”。个别地方,还有买贫穷女子,用牌子编号,散发给孤男抢牌,对号领妻的。穷汉抢祭品,相互践踏,已够残酷,买穷女作施品,实是作恶。这也可见当日主其事者所谓“怜生恤死”的认识水平。

依上所述,潮人的祖宗崇拜,既有追念“祖功宗德”的纪念意义和“怜生恤死”的同情心,但也包含着浓重的迷信成分和维护宗法伦理的制度的封建意识。有些地方有复旧之风,负面效应显而易见。有些地方政府明令禁止,有些地方予以引导。揭阳市等地的部分江姓居民,他们的先祖是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部分谢姓居民,他们的先祖是南宋爱国诗人谢翱;两姓乡亲,联络海内外亲人和学者,在当地文化团体的指导下,分别举行纪念大会,作学术报告,或为诗为文,出版纪念专刊。南澳岛结合修复南宋护幼帝殉国名相陆秀夫衣冠冢,陆氏裔孙参与纪念活动;潮安县凤凰镇文姓居民,依族谱记载是文天祥的后裔,他们联络本村旅越南和散居广东东莞等地裔孙,举行纪念会,同时派代表参加在文天祥家乡所举行的纪念活动。……将旧式祭祖仪式转化为有新内容的纪念仪式,这些都有弘扬正气和增长历史文化知识的功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