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4-16 13:14
神代文字是指日本神话时代(神代,早于神武天皇即位的时代;推定在西元前660年之前)的文字,二次大战时曾被部分在野学者宣传为日本最早的文字,以此表明日本早于史前已拥有独立文化,其真实性一直成疑,学术界普遍视此近人虚构创作。至今则为古神道与古史古传之信奉者所信。
神代文字是指日本神话时代(神代,早于神武天皇即位的时代;推定在西元前660年之前)的文字,二次大战时曾被部分在野学者宣传为日本最早的文字,以此表明日本早于史前已拥有独立文化,其真实性一直成疑,学术界普遍视此近人虚构创作。至今则为古神道与古史古传之信奉者所信。
到明治时代,甚至被当古代文字这种意思,还说在遗迹也发现这样的文字,如筑紫文字、北海道异体文字。阿比留草文字。
镰仓时代中期神官卜部兼方(又名卜部怀贤)最早为《日本书纪》作注,在其著作《释日本纪》中最早提出日本存在神代文字。他认为,汉字是应神天皇时代传入的,假名是由神代文字演变而来的,理由是旧时龟卜上有刻辞,这种刻辞或许是神代所为。不少神道家支持这一看法。
昭和时代初期,一些人声称拥有该文字写成的文献。
二战时期,军国主义分子为了证明“神国”的伟大而竭力寻找文化依据,将神代文字说成与国体有关的文化象征,以拥有神代文字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证明。然而,神代文字之文献多半荒诞不经,这些崇尚神代文字之学者,多半被处以不敬罪之名。
现代,一般日本学者对神代文字均持否定意见。
日本国语学家筑岛裕教授的见解如下:
至奈良时代12各清音及其浊音均有甲、乙两类。当时,行和行中的的发音是不同的。若当时确实存在神代文字,理应有与上述记载相应的文字。五十音图约出现于平安时代初、中期,伊吕波歌创作于平安中期以后。从神代文字的字顺、字数(47个)与五十音图、伊吕波歌相同或类似这一点看,可推断其产生于平安中期以后。
从字形看,神代文字的字形多数是仿照朝鲜语的谚文,出现于15世纪。
神代文字仅见于江户时代的文献,而且只限于字母表,并未见到用此种文字书写的词语和文章。(实际上仍就有其文献存在,不过多半被认定为伪书。)
古代文献明确记载,在汉字传入日本前,日本无文字。如果已有文字,便不必引进汉字了。
关於神代文字:
以现在一般的论述而言,日文之汉字假名等文字系统,乃是由中文简化而成。所以说,古代的日本虽然有其语言,却无所谓的文字。至於中文的传入,则是在三世纪的应神天皇时,由百济所输入的中文典籍『论语』『千字文』开始的。在如此的前提之下,在『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书成书之前,被认为是没有书籍存在的。
然而,在江户时代後期,秉持复古主义的国学者们发现了为数颇多的超古代文书以及石碑。据称这些书籍的成书时间皆早於『记纪』二书,而且多半以特殊的文字符号所写成。
这些不同於假名的符号,被我们称之为「神代文字」而散见在一些神社典藏书籍以及碑文,宝镜之上。这些证据透漏著我们所不知道的日本古代文明,在当时也因此造成一股轰动。
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当权者的打压──这些文书可能记载著不利於当朝政权的历史。再来,一些学者们也对神代文字的真伪抱持著怀疑的态度。
这些质疑神代文字真伪的学者们,乃是秉持著桥本进吉氏所推广的「古代八母音说」而发论的。
「古代八母音说」是基於严密的统计『记纪』『万叶集』等奈良时代用於标记和歌时使用的假名系统「万叶假名」,发现标注特定文字所使用之汉字并不相同而生。
例如,这些文书在标注[月=つき]的[き]时,所使用的汉字一定是[奇]或是[纪]等字,绝对不与标注[君=きみ]的[き]时般使用[岐],[伎]等字,非但系统严谨,更是毫不相混。
在屡试不爽的对证下,桥本氏证明了奈良时代近江地方日语是为86音,8母音之系统,至於现今所行使之五母音的日文,则是成形於平安中期。这也就是所谓的「古代八母音说」。
质疑神代文字的最大证据便在於此。包括著名的「秀真文字」「出云石窟文字」,绝大多数的神代文字皆是五母音系统,甚至存在著现在的五十音表。两相对照之下,确实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矛盾。「神代文字不过是後世的伪书」一说,也成为学界大多数学者所支持的论调。
不过,纵然神代文字的支持者并不能证明其是汉字流通之前日本所使用的文字,神代文字的存在却是千真万确的。以秀真传,竹内文献为首的繁多古史古传,石碑,宝物上所刻画的痕迹并不容我等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