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4 19:55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存在两个可能的机制。其一为血循环动力学学说,其二为肺血管通透性学说。
(一)血循环动力学学说:
血循环中突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后,出现体循环、肺循环血管收缩,血压异常升高;而体循环的强烈收缩,导致循环血容量增多,因此肺循环血流量突发异常增多;从而引发肺循环血液向低压处充盈,引起肺静水压的升高,从而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受损害,进而导致肺水肿。
(二)肺血管通透性学说:
临床上可观察到有些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血压正常;提示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可能非血压及血流量所致,而是中枢神经系统直接作用于肺部所致。一方面,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时,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可直接损伤肺部(肺毛细血管床富含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导致肺部通气及血液灌注的不匹配,导致氧合障碍。另一方面,脑组织受损引起的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继发激活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使得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也导致肺水肿。
NPE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其他肺部疾患相混淆;急性呼吸困难及进行性低氧血症是NPE最重要的临床表现。NPE早期可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等;NPE晚期可出现的典型表现有呼吸困难急促、心动过速、发绀、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肺部捻发音和湿啰音等,类似于ARDS,并且一般吸氧治疗无效。NPE的发生与呼吸频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作为颅脑损伤后NPE的重要预警指标。
NPE早期X线及CT表现不明显,可无异常或者仅有肺纹理增粗模糊等表现;典型X线及CT表现为双肺弥散型肺泡浸润,两肺可见散在片状阴影;晚期可表现为双肺呈斑片状或者云雾状阴影,以及典型的蝴蝶形阴影。NPE临床症状出现后可通过彩色超声与心源性肺水肿加以鉴别,也可通过彩色超声反应肺水情况。
一般认为,治疗的首要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治疗中枢神经系原发病,降低颅内压;其二为呼吸系统支持性治疗,包括治疗低氧血症等及循环系统液体控制。原发病的治疗在神经源性肺水肿治疗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及时治疗如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延髓病变等,缓解或降低高颅压及脑组织水肿,是治疗的基础。原发病的治疗及时与否,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