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4:16
崇善寺,位于太原市东南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寺内木匾记载: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月,启奏明太祖,批准建立新寺,历时8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名为崇善禅寺。
前崇善寺正殿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一场大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
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文庙占了大部分地方,而仅占原寺面积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为古白马寺、明崇善禅寺的当然代表了。
大悲殿是本寺主要建筑,也是太原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二三十年。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其上部为重檐歇山顶,下檐斗栱五铺作,上檐斗栱六铺作,具有一种庄严的美。殿内豁敞明亮,从内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取了宫廷中惯用的金碧彩绘,处处给人以富丽、典雅的感觉。大悲殿台基不高,但月台却很大,几乎占了整个大院的三分之二,这也许是整个大院并不因其建筑高大而显得拥塞的主要原因。为使平旷的月台变化有致,聪明的古代建筑师在月台两侧增添了两个小巧的六角亭子,左为鼓亭,右为钟亭,一律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极有风致,也是珍贵的明初建筑。大院东南拐角的大钟楼,高达20多米,楼上悬挂着一口正德元年(1506年)铸造的大铁钟,通高2米,外径1.8米,总重9999斤。大钟的音域宽广,轻击圆润深沉,幽雅悦耳,重击则其声宏亮,浑厚有力。
大悲殿殿内正面是一尊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匀称,金箔覆身,金光熠熠。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实际上左右只有20手臂,每个手中心各有一眼,40只手、40只眼分别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构成了千手千眼。按照佛经的解释,千手千眼是观音的“六种变相”之一,象征能洞察人间一切祸福。额头上的那只眼睛,象征她已修行到了“三摩”境界,所持的轮、螺、伞、幢、花、瓶、鱼、结等8种法器,象征着吉祥如意;手握的刀、枪、剑、戟,据说是用来降魔伏妖的;那头边两手上高托的日用,象征主宰宇宙的无量佛法;那胸前四手中高举的哈达,象征着她对祖师虔诚的敬仰……她大而不悍,身姿秀丽,具有温文的女性风度。飘动的衣带、流畅的线条,感情丰富的面庞,处处表现出一种端庄、持重的内涵美。这座佛像不仅是珍贵的宗教艺术品,而且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的两侧分别矗立着一尊与她等身的塑像,右为普贤菩萨立像,左为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立像。文殊像从正面看,只有三头六臂,但如果加上身后由一圈圈手臂组成的相轮上的手的话,那就不止是千只手臂了。走近观看可以发现塑像的每只手上还托着一个金钵,每个金钵中都端坐着一位释迦佛。据《大乘瑜伽经》的解释,这种形象是文殊菩萨的变相之一,具有如同观音菩萨一样特定的象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那每只手中的雕塑,虽多少带有装饰意义,仍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的金球球面,释迦的眉眼都清晰可辨。繁工不蔓,令人叹服。
文殊菩萨,从正面看只有三头六臂,是千手千钵释迦文殊菩萨像,再加上她身后一圈手臂,就不只是千手千钵像了。每个手心里托一个金钵,钵内坐着一个慈祥的佛像,据佛经《大乘瑜迦》的解释,这一形象是大圣曼珠室利菩萨(即文殊菩萨)的变相之一,和观音同样具有特定的象征性。更其精细的是每个手里的雕塑佛像,生动活泼,玲珑剔透,活灵活现,一丝不苟,其金箔球面光彩夺目,像个光亮的金壳不倒翁坐在手里。这是件既源于生活,又忠于佛教经典和艺术真实的结合体,别具一格,妙趣横生,标志着佛教的世俗化。
普贤菩萨右下方的韦驮立像,是一件形神兼具的木雕珍品。大小与真人相仿,铠甲齐整,体稍前倾,眉宇、眼神和嘴角之间,流露出一种坚毅、英武的气质,此塑像已完全摆脱了宗教塑像类型化束缚。此外还有一尊铜佛,一尊缅甸玉佛,十几尊高不盈尺的小铜佛,它们别具一格,各臻其妙,在大殿内的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一部清代和尚刺血手写的《华严经》,特别引人注目。
大殿的东南面高约20米的钟楼,为明正德年间所建,楼内悬挂着正德元年(1506)铸造的大铁钟,外径约有1.8米,高约2米,总重近万斤。大钟已悬挂400多年。在西南角上新建一鼓楼,与钟楼遥相呼应对称,为寺内又添一景点,更为寺内增光添彩。
寺内保存着我国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崇宁万寿藏》又称《鼓山大藏》,前后用了三十三年时间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余卷。现仅存十七卷零十八页。《碛砂藏》是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开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崇善寺风景图完工。历经百年刻成的《碛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现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卷。除此之外,这里还一直保存着元版藏经,即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间募资刻印的《普宁藏》,现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除上述版本外,这里还有以后从其他寺院或地方移来的藏经多种,如从太原中十万院移来的明版藏经《南藏》和从大同移来的《北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日本清置的影印藏文《大藏经》,又名《甘珠尔》等。此外还有另具特色的石刻《金刚经》拓本、金字《华严经》、《法华经》及刺血《华严经》等。正是这一些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藏经,使崇善寺在佛教寺院中占据着重要的席位。
两套壁画临摹本。在还没有照相和制版技术的古代,临摹复制是使历史上的名画流传后世的手段。今能够一睹大雄宝殿当年两掖长廊上的绘画风采,应感谢为留下如此珍贵摹本的先人。这两套绘画,一套是《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这两套摹本,虽经五百余年,但仍鲜艳如初,被人们称为“宝石画”。这些画不仅可使得到美的享崇善寺风景图受,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绘画史等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大殿两侧还排列保存着十几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它们本身也是文物,柜内收藏有很多宋、元、明以来的刊印和手抄写的《大藏经》,如宋代绍定四年(1231)刊印的碛砂藏,元代至元六年(1269)的普宁藏,明洪武五年至万历年间在南京刊印的南藏,永乐八年至正统五年在北京刊印的北藏,还有明正德七年真经楷书《华严经》,清代和尚刺血《华严经》一部,以及日本影印的一部藏文《大藏经》,民国影印的一部宋版经等。此外还有1400多字的泰山拓碑金刚经,笔力厚实遒劲,是难得之品。这些宋以后各代刊印、刻印、手抄、影印的各种佛教经典,不仅是国内罕见的佛教经典,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宗教、印刷技术、石刻文学的珍贵文物,所以一向为海内外高僧和学者们重视。殿内保存着几张大供桌,桌的正面雕有7条一米多长的木雕金龙,它们升降自如,游动嬉戏,盘绕飞腾,活灵活现,充分表现明代木雕艺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在香案西侧陈放着的那些鼓、钟、木鱼、铙、钹、磐等法器,其选材精良,制作精细,其声律、形、色,使音乐美好者入迷。
崇善寺每遇庆典,那浑厚悠扬的钟声,全城可闻。门前铁狮一对,明洪武时铸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为明代狮兽中的佳作。崇善寺面积虽然仅为原寺的四十分之一,但集中了这么多价值连城的文物和资料,以其所独具的典雅、和谐、充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登门造访。
自驾车:先上京石高速,经过石家庄、娘子关,上太旧高速到太原,全长504公里。
公交车:乘820路、815路、102路、805路、4路在桥头街下车,步行10分钟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