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村农田

更新时间:2023-07-08 22:17

《禄村农田》是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费孝通。

图书简介

1938年秋,刚从英国学成归来的费孝通,来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他为了学以致用,从热爱祖国,寻求祖国发展道路的目的出发,在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他决定寻找一个云南当地的农村与他在沿海地区调查过的江村作比较。经同学王武科介绍,找到了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境内禄丰的“禄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工作从当年11月15日起至12月13日止。次年在教学期间,费孝通将调查材料整理成文,并于8月3日乘暑假之便,第二次到云南旅游名胜楚雄禄村进行调查,用两个多月时间考察了一年来禄村的变化。10月15日,费孝通返回云南大学,开始了《禄村农田》的写作。经过数易其稿,1940年,《禄村农田》一书得以面世。

基本信息

《禄村农田》作为《江村经济》的续篇,属于费孝通早期的力作,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名著。该书认为,在30年代末期,禄村是“差不多完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事业的内地农村结构,它的特色是众多人口挤在一狭小的地面上,用着简单的农业技术,靠土地的生产来维持很低的生计”。如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提高劳动力的价值,这是费孝通通过云南旅游名胜楚雄禄村调查提出的内地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初,费孝通认为必须依赖城市工业的兴起,但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费孝通逐步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农村应当发展自己的乡村工业”。为了寻找典型,探索农村发展的这条新路子,费孝通与张之毅一起,来到乡村工业较发达的“易村”(现属云南旅游名胜楚雄禄丰县川街乡李珍庄村)从事不同类型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张之毅写出了《易村手工业》一书。费孝通在该书序言中强调并阐明了必须发展乡村手工业的观点。这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把社会学引向了现实,又从现实中发展了社会学。从此,费孝通一直关注着禄村的发展,直到几十年以后,还深情地认为“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1990年5月26至30日,费孝通以80岁的高龄,从北京来到了阔别整整52年的禄村和易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期间,他对内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了分析比较,认为“无工不富”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他与村里干部群众座谈,共同探索发展路子,还向他们介绍外地的一些发展经验,循循善诱地打开他们的思路。当费孝通参观了王建国在村里开办的塑料厂,并得知厂主是当年房东的侄孙时,高兴极了。村干部向费孝通介绍了王建国组织建筑队、办冰棒厂、开旅社、办工厂,大胆实践,把工副业搞得红红火火的情况,费孝通不但进行了鼓励,还同他们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重访禄村、易村,费孝通的愿望是“希望我的第二故乡很快发展起来”。他为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州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又对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农村经济要发展,关键靠两条,一条是搞家庭副业,也就是庭院经济,形成专业,一村一业。但要与集体经济结合,增强集体实力,还要有基层服务体系,搞加工,形成商品,如杨梅。镇江搞草莓酱,草莓是农民的,集体一加工,就变成商品了。必须让集体与个人结合起来,全民与集体结合起来。另一条是搞大企业扩散。让农民进厂进不去,只有自己搞,然后向大企业借人才。只要基层干部都忙了,忙成企业家了,上下结合了,农村经济的局面就出来了。”

离开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前夕,费孝通欣然命题,写下了一首诗:“五尺道开南国通,滇彝文化胜楚雄。苍翠山林今犹昔,百花争艳遍地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