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1-12 19:58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前身为福州大学轻工业系,创建于1978年,1998年创立为侨兴轻工学院,2004年随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整合成立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9月,学院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84人,其中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级以上人才20余人次,其中,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省级ABC人才21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卢嘉锡优秀导师1人,旗山学者5人。高级职称教师54人,占比为64.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2人,占比为97.6%;具有海外经历教师42人,占比为50%。拥有1个福建省食品与海洋生物资源基础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此外,学院还聘请4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我院兼职(客座)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明东、杨黄浩

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杨黄浩、汪少芸

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汪少芸、黄明东、倪莉

福建省A类高层次人才:汪少芸

福建省B类高层次人才 :郭绍彬、茅宇虹

福建省C类高层次人才:张岑、罗芳、张晨、杨建民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卢钟磊、翁祖铨、杨宇丰、韩霄、张岑、徐芃、吴再生、廖赛虎、卢春华

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罗扬铭、贺诗欣、赵伟、吴德成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林娟、倪莉、刘树滔、孟春、林向阳、汪少芸、陈剑锋

福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叶秀云

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创新):高瑜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9月,学院拥有1个福建省“双一流”重点学科:食品与生物工程;3个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拥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与医药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技术与工程、食品工程。

办学定位

基本定位

学院的目标定位: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省内一流,部分学科方向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又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学院的类型定位:在教学方面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四分之一强)为主,在科研方面以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主,努力把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办成教学研究型的学院。

学院的学科定位:以教学研究型学科作为近期总体发展定位。本院将以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自己的学科定位,在学科建设上,二个省级重点学科争取尽快达到省内一流水平,部分学科方向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又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学院的服务面向定位:把学生作为办学的最终服务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人才的培养,是本学院办学工作的主旋律。面向福建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是本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办学特色

--构建多元学习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1、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体验国际化教学

长期以来,该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英国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爱丁堡大学、阿尔斯特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互访关系,不仅派出多位教师到这几所学校进修深造,而且还邀请这些学校的专家到该院进行交流指导,并为研究生、本科生讲课,使该院学生有机会在自己的课堂真正体验国际化教学,大大开拓了视野,为培养国际型人才打下很好的基础。

2、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为鼓励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该院积极组织学生申报SRTP项目,近三年已有95个项目得到立项资助,参加学生数超过300人,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还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和研究,使学生提前进入预就业阶段。

在平时,为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该院还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邀请国家级评酒师为学生进行酒的品评的培训,请食品安全专家进行食品安全内审员培训等。2006年以该院为依托成立福州大学食品俱乐部,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和创新竞赛活动,吸引了院内外的许多同学参加。

3、组织各种创新竞赛,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人才培养

自1978年建系以来,该院已培养食品、生化、包装和轻机等专业本专科毕业生3000余人,同时还培养出研究生100余人,他们在本省以及华东部份省市的食品、生化、包装和轻机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17人,大学本科生616人。另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生还有8人。

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高度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建设,该院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分别是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二是建设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参考教育部本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学院实情,各专业已建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

三是课程基本建设日趋完善。将各专业的所有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纳入规范管理范围。各门课程都有配套的教学大纲、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多数课程都有多媒体课件。学院制定有严格的命题、阅卷、试卷分析等制度。课程考试改革步子大,效果良好。

四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学院按照学校的标准对精品课程教学质量定期检查和评估,使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院共建核心课程3门。

五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自2004年以来,学院教学教改研究课题立项 20 项,其中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立项精品课程4门、省级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立项 3项,承担校级教改立项7项,校级首批双语教学立项5项。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6 篇。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3项省级网络课程通过鉴定。生物化学网络课程获得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三等奖、蛋白质网络课程(双语)和食品化学模拟实验室双语平台分别获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

该院课程设置体现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特征,有利于多种模式培养人才。各专业课程设置是按学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专业要求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或课群组的,每个专业均已整合完成相应的大类学科平台课程。学院各类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要求。

该院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环节的比重,在原有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工程专业基础、专业和综合实验、食品工程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及食品专业综合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致力于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交互式、双语式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成效显著。

购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考试平台,题库量大,较好地实现了教考分离。

学院制定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承担双语教学课程,按照《福州大学关于双语教学的管理规定》要求,引进了国外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教材。近年来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出国深造,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为从事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师资储备。该院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共27门,已开设及立项的双语课程5门,双语课程比例为13.5%,教学质量较高、效果较好。

学院注重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取得了对教学管理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了保证各教学环节及其内容与程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院制定了《生工学院关于加强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导师制度实施条例》、《关于教材建设的几点意见》、《生工学院实验室规则》、《生工院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生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生工学院本科生课堂教学管理实施办法(修订)》、《生工学院本科生实习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每周一次教务例会制度,按期召开教学、学籍管理、实验室管理等的研讨会和工作会。每学年召开一次基础课教师座谈会,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在体制、制度及文件管理方面基本形成较为明确和健全的院、系(室)两级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文件专人负责、定点存放、及时整理、不断更新、进出有序、保存完整、执行严格。及时更新率达100%。各种教务档案包括教研室教务档案完整有序、记录及时、查阅方便、保管妥善。院、系(室)基本上都能按规定存放比较完整的各种文件和教学信息。

学院形成了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近三年来,该院制定和修订了《教学检查和报告制度》,规范了教学检查、记录报表,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成立了院督导组,组织了学生信息员,加大了教学检查力度,对教学差错、违纪、事故和问题及时通报,对学生作弊、违纪、替考、缺考都能严格按学籍管理及时处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管理更加规范、严格,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正常、有序地运行。由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组、教研室(系)主任、教研室(系)秘书、教学干事、学校督导组、院领导听课与巡视等组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信息采集、加工、反馈系统,加之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协助,保证了教学信息传递的通畅和完整有效。

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科技项目300余项,以及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和企业技术转让项目70余项,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3项,科研总经费13000余万元。由我院牵头“生物医药新兴学科暨福州大学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列入福州大学新兴学科培育建设项目。出版专著9部,发表科技论文830多篇,其中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1篇,被SCI、EI和ISTP收录700多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0多项。依托学院建设的农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

合作交流

学院深入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学术交流频繁,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相关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广泛邀请国内外资深学者来院讲学或担任客座教授;多次承办国际和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学院教师经常到国外进修、学习、考察和讲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签订了海外学习交换项目,该项目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本科生交换项目”。

学院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