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局

更新时间:2023-11-24 00:53

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造船厂,简称闽局、闽厂)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在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在晚清的举办时间只有41年,若加上民国以后延续维系在大陆举办的时间,前后共计83年。福建船政开办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重大成就,成为近代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和基地,引起国人和世人的瞩目。船政培养出来的我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在抗敌御海、保卫海疆的战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船政引进西方管理制度并产生积极影响,这是福建船政在制度文化层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它创造了新型的近代企业管理体制。其间所造船舰,所产枪炮、飞机、鱼雷等作战武器,都曾称卓于一时。

成立背景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矛盾丛生,危机四伏。幅员广袤、资源丰富的古老中国成为列强觊觎、侵夺的主要目标。列强们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迫使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向西方学习开始形成思潮。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认为“器不良”“技不熟”是重要原因,“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以师夷长技以制敌”就是他提出的著名观点。魏源把林则徐这一思想做进一步阐述和发挥,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该书开宗明义:“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和一大批著书立说、大造舆论的知识分子。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趋于平息,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告结束。洋务派利用国内外环境暂时和平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培养新型人才,建设新式海军、陆军,开始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福建船政是洋务运动的非常之举,是三千年大变革的历史产物。虽有挫折,虽被尘封,但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清廷《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在折中他首先提出了“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的观点,认为“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要“尽洋技之奇,尽驾驶之法”,在军事上有效地抵御外侮,在经济上“分洋商之利”,决心实践“师夷制夷”,创办船政。六月初三日(7月14日),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清廷形成上谕,作了批复。九月初六日(10月14日),因新疆西捻军和回民起事,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接到谕旨后,一面令德克碑(Paul Alexandre Neveueu d'Aiguebelle,1831—1875年)到沪约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1835—1886年)及参与商订合同的福建补用道胡光墉等同来定约,一面亲自物色大臣人选。这时候,沈葆桢正好在籍守制,在福州为母丧丁忧。沈葆桢的为人为政皆有很好的口碑。左宗棠也了解到沈葆桢“在官在籍,久负清望”,和英桂徐宗幹等商量,该二人也认为沈葆桢是好人选,因此便把目标锁定在他的身上,亲自三次造庐商请。虽然沈葆桢都婉言谢绝,左宗棠还是坚挺沈葆桢主持船政。九月廿三日(10月31日)左宗棠上奏《派重臣总理船政折》,清廷随即下谕旨,授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

发展历程

晚清时期

沈葆桢上任后,一方面让日意格、德克碑回国购买设备,并聘请洋师、洋匠。当时法国造船工业发达,长于制造,所以引进法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英国长于航海,所以聘请英人教授驾驶,各取英法两国之长;另一方面在马尾中岐征购土地,建设工厂、船坞、学堂、宿舍等。左宗棠原订合同设工厂5所、学堂1所,用地200余亩。沈葆桢主政后,工厂增至13所,学堂增至6所,用地扩大到600亩。

船政筹建工程于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66年12月23日)破土动工,进展颇快,到十三年终于建成了一所以造船为中心的大型机器工厂,规模宏大,机器设备也很齐全。船政生产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轮船的动力推进系统,技术定位为螺旋桨艉部推动,又称暗轮,性能优于之前金陵(南京)、上海所试造的两艘明轮,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轮船制造在这里起步。船政所造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排水量达1370吨,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艘千吨级轮船。

光绪元年(1875年)由船政学堂毕业生自行设计并开工建造一艘250吨级炮舰“艺新”号,一年后制造成功,标志着船政进入自主造船的新阶段。19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已盛行制造铁胁船。光绪元年船政开始实施铁胁船的建造,促成船政从木壳船向铁木合构船过渡的产品升级换代。八年底,船政造出排水量达2200吨、马力2400、时速15海里的铁胁快舰“开济”号,代表了船政铁胁船制造的技术水平。钢质舰的制造工艺代表着当时世界上造船技术的新水平。船政不甘落后,于十五年建造了第一艘钢质军舰,排水量2100吨,取名“平远”号,编入北洋海军舰队服役。“平远”号的建造,代表了晚清时期我国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

船政开创之初,就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办起了船政学堂。起初,称为求是堂艺局。同治五年十一月,船政工程动工兴建,同时招生105名。次年一月正式开学。校址暂设在福州城内定光寺(又称白塔寺)、仙塔街和城外亚伯尔顺洋房。同年五月,求是堂艺局迁至马尾新校舍,分前后两学堂。十二月设立绘事院(又称绘图学堂)。七年一月创办管轮学堂(后并入后学堂)和艺圃(又称艺徒学堂,后分为艺徒学堂和匠首学堂)。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增设电报学堂。至此,船政共有八所学堂,即前学堂(制造学堂)、后学堂(驾驶学堂)、练船学堂、管轮学堂、绘画学堂(即绘事院)、艺徒学堂、匠首学堂、电报学堂。这些学堂因都是船政衙门所办,所以习惯上统称为船政学堂。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船政办学体制发生了变化。1913年10月,船政前、后学堂划归中央海军部管理,前学堂更名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更名为福州海军学校。艺圃改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仍属福州船政局建制。绘事院改为福州船政局图算所(1916年因经费支绌而停办),仍属福州船政局建制。1917年12月,经国务会议批准福州船政局设立福州海军飞潜学校,设飞机制造、潜艇制造、轮机制造三个专业,随后又开办航空班,培养海军飞行员。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培养飞机、潜艇制造技术人员和飞行员、潜艇驾驶人才的高等学校。1924年1月,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福州海军制造学校两校合并。1926年又与福州海军学校合并。1930年1月20日,海军部公布《海军学校规则》,校名定为“海军学校”。1937年9月,因日军轰炸,海军学校迁往鼓山涌泉寺上课。1938年6月,又迁往湖南湘潭。10月海军学校自湘潭移迁贵州桐梓(史称桐梓海校)。1945年5月19日上午,日军撤离马尾前,埋炸药炸毁海军学校、勤工学校等单位。1946年1月,海军学校自贵州桐梓迁往重庆山洞海军总部旧址待命。12月海军学校奉令与在上海刚创办不久的中央海军军官学校合并,迁往青岛。1949年南迁厦门,后迁台湾左营。现在左营的“海军军官学校”,校史仍以马尾海校为宗。

历任负责人

社会纪念

福建船政建筑包括一号船坞、钟楼、轮机厂、绘事院、官厅池,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古老建筑,诞生首台国产船用蒸汽机:走进船政文化城船厂车间片区,一栋欧式两层红砖建筑映入眼帘,这是现存的船政工业遗址中最古老的建筑。楼下是船政制造蒸汽机的车间,时称轮机厂(轮机车间)。楼上是绘制图纸的场所,时称绘事院。

船政史上3座钟楼,带来现代时间概念:轮机厂北侧有一座白色的钟楼,这是船政历史上的第三座钟楼,至今仍保存完好。钟楼1926年动工建设,次年完工。由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设计,继任造船所所长马德骥组织施工。当时造船所用钟声调动工人上下班。

福州中国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福建船政建筑历经岁月洗礼,近年来,马尾区坚持“修旧如旧,变‘锈’为‘秀’”原则,进行修缮和保护,留住历史的模样。同时,大手笔建设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不仅将船政作为工业遗产留存,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遗产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