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14:51
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地处福州大梦山麓,西湖之畔。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创立的“福建省立科学馆”,1949年8月更名“福建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4月整合组建为“福建省博物馆”,2002年10月1日新馆落成并更为今名。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立福建省立科学馆。经当时教育厅厅长郑贞文的推荐,黄开绳于是年11月被委任科学馆馆长。馆内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部,还创立气象测候所,预报福州逐日气象。
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福建人民科学馆。
1953年4月,筹建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建立后,福建人民科学馆撤销,将其中的动物标本移交福建省博物馆。后期福建省博物馆又接收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收藏的革命和历史文物,逐步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1960年,迁今址。
1970年,改名毛泽东思想展览馆并迁出。
1971年,恢复为福建省博物馆。
1973年,迁回今址。
2000年3月在原馆址上重建。整体占地89亩,建筑面积35800平方米,总投资2.7亿元。
2002年,新馆落成,更名为福建博物院。
2021年6月,博物院下设部门文物考古研究所分立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2022年11月30日,福建博物院等6家单位发起成立“郑和文化场馆联盟”,将整合郑和相关资源,凝聚内部合力,为弘扬郑和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州西湖公园旁,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综合馆、自然馆、积翠园艺术馆、文物监测中心等建筑,以及古堞斜阳、金鳞小苑等景观组成。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富有福建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大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
主展馆建筑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采用惠安粉红麻石材,质地和建筑外形设计贴合完美,集展览、教育、科研功能于一体。
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15个展厅:一层6个展厅、二层6个展厅,三层1个展厅,自然馆2个展厅,其中既有基本陈列展厅又有临时展厅。此外还设有贵宾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智慧书院和影像厅。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展览位于主展馆地面2层,以时代发展为纵贯线,全面展示福建从远古自明清数十万年的历程。荟萃馆藏文物近500余件,绝大部分为重要考古发现与传世品珍品。展览通过考古发现揭示历史之谜,辅以史籍介绍、绘图、场景复原、表格等力求真实还原福建各阶段历史。分为《山海家园 闽之先民》《青铜辉映 礼乐初萌》《越魂不灭 王族世家》《衣冠南渡 闽中隆兴》《丝路云帆 海国雄风》《风云际会 东西交流》六大部分。
闽迹寻踪——福建考古成就展
展览位于主展馆地面2层,荟萃建国以来福建考古成就之精华,包括对古遗址、古窑址、古墓群、古沉船的考古发掘,基本廓清了福建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福建独特的历史风貌。
闽海蔚蓝
展览位于自然馆地面2层,对福建海域的地理及地质环境进行了详尽介绍,对包括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等各种生物也给予生物学上的科学定义与解释。其中穿插知识小场景、多媒体互动等以增强展示效果及趣味性。
综述
福建博物院建院以来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陈列展览,重大的原创展览有:《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中国白 向世界 ——德化白瓷精品展》《宋词里的福建》《声声慢 心弦动——福建古代音乐文物展》《喜迎党的二十大 峥嵘岁月——福建苏区文物展》《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寿山石回故乡》《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革命先驱遗书展》等。引进展览有:《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诺亚之子 大美初见-亚美尼亚19—20世纪文化瑰宝展》《大自然的馈赠——全球琥珀珍品展》等。交流展览有:《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源·缘——闽台艺术展》《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玲珑神致 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交相辉映 耀世千年——福建黑、白瓷器展》等。
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指导,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35家文博机构,展出295件(套)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紧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用典雅大气的艺术氛围烘托重点文物,展现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链接沿线人民福祉、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航线,也是各个文明间彼此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肩负着全球互联互通的使命。展览以“福”作为文化基因,彰显福建、福船、福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在立足福建、讲好福建故事的同时,从国家海洋文明的层面串联古今文化时空,带领观众感受海上丝绸之路在人文和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白 向世界 ——德化白瓷精品展
展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12家文博单位,展出德化白瓷精品130组。展览通过“中国白 既雅且美”和“向世界 天下宝之”两个部分,诠释了德化瓷器作为美好生活重要载体的作用。第一部分“中国白 既雅且美”,阐释了德化白瓷的发展史、艺术特色以及器物类型;第二部分“向世界 天下宝之”介绍了德化白瓷的外销历史,及其在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展览中,来自全国各大博物馆的何朝宗款造像文物集体亮相。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展览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导,由福建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和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联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12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展览汇聚了长江流域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107件(组)文物,其中包括55件(组)国家一级文物,展示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青铜文化遗存。展览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得到了央广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中国文物报、海峡都市报等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相关直播观看量约500万。展出期间累计观众人数246733人,累计收入1116.37万元,创福建展览观展人数历史新高。
“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为了展现茶在中国几千年的演变,阐述茶文化逐渐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各国人民生活的历史过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福建省文物局联合故宫博物院,于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福建博物院举办“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本展览分为“老茶溢香”“器茶共美”“茶化四海”“乾隆与茶”和“茶风新象”五单元,通过故宫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及福建博物院的190余件/组展品,综合性地展现了这摇曳在杯盏之间的文化与历史。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是福建博物院近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经过近三年打磨而举办的大型临展,是福建博物院创新策划展览的成果之一,开创了联展规模先河,为博物馆联展探索出新思路新模式,并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展览汇集福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江西、上海等45家专业博物馆的精品文物300余件(套),以时代为主线,分为四个大单元,全面展示包括航海技术、航线开辟、港口发展、海贸商品、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元素。截止2024年,已在国内12省的28座城市、国外22个国家的24座城市展出。本展受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展出获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通报表彰。
此外还有“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艺术设计大赛作品巡展”获得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8年5月开始在全国高校巡展;《源·缘——闽台艺术展》《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展出;《玲珑神致 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交相辉映 耀世千年——福建黑、白瓷器展》等赴各省展出;《福建工艺之美》在台中市展出;《相遇太平洋: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端》在美国夏威夷展出等。
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范围和领域,努力搭建更多具有民族地域、民风民俗特色的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交流多领域、全方位地开展,福建博物院举办了多项交流展览,主要有:《福建工艺之美》台中市特展;《国家宝藏》大型专题特展;《相遇太平洋: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端》美国夏威夷特展;《土楼风采》大型图片展;德化古今陶瓷艺术展等。《相遇太平洋: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端》特展展览在夏威夷引起轰动,当地主要报纸和电视台都进行了相关报道。夏威夷主要媒体的记者对开幕式进行了采访报道。夏威夷最大的报纸“火奴鲁鲁日报”用大篇幅头版对这一展览进行了报道。火奴鲁鲁市的主要电视台KHNL等也对展览进行了报道。北美地区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连续进行了报道。
福建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和各类标本2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4万件。
福建作为中国南方文物大省之一,有着丰富的馆藏文物、地下遗存、地面古建筑及沿海水下遗物。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是以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实验室为基础成立的,集中文物保护研究技术力量,具备承担国家文物保护科研项目的能力。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负责福建省馆藏文物、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沿海出水文物、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复工作,同时开展各类文物保护修复科研课题研究;进行各类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修复、复制、保护处理及展厅、库房等环境的监测;提供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咨询。
遗址里出土的大量烧石、烧土、烧骨、灰烬和被遗弃的各种食物残迹,其中动物遗骨包括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鸟类、龟鳖类、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中的多种螺、蚌类,对于了解当时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研究数万年以来龙岩地区生态环境及其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版有:《丝路帆远: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艺术设计作品集》《福建博物院馆藏书法名家作品选》《福建博物院馆藏国画名家作品选》《舌尖上的丝绸之路》《漳平奇和洞遗址》《哺乳动物》《磁灶窑址》《闽越国文化》《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东海平潭碗礁1号出水瓷器》《西沙水下考古》《交趾香盒》《德化窑》《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研究学》《艺术馆书画集》《漳州窑》《福建博物院文物珍品(简装)》《鸟仑尾与狗头山》《虎林山遗址》等学术专著。
《福建文博》创刊于1979年,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福建博物院与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类期刊,也是国家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 CN35-1005/K 。季刊。
主要栏目有:主编特约、研究与探索、考古与发现、文物宝藏、文化遗产、博物馆论坛等。
福建博物院内设办公室、传播交流部、学术编辑部、人事部、财务部、安全保卫部、智慧信息部、陈列展示部、典藏研究部、自然科学部、社会教育部、文化创意部、书画艺术部13个部门。
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
每周二至周五09:00-18:00(17:30 停止入场);
周末及法定节假日:09:00-20:00(19:30 停止入场);
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特殊开闭馆时间请关注官网通知。
总院站:
乘坐4,10,87,91,105,152,158,165,172,301,308,311,323,路至总院站下车,经总院对面隧道前方一条小路步行10分钟可到达。
山海观站:
乘坐4、10、23、87、91、105路至山海观站,沿路经省司法厅等可至。
西湖公园站:
乘坐1、54、65、70、74、88、100、109、111、200路至西湖站,步行穿过西湖公园可到达。
福建博物院站:
乘坐23、53、87、88、91、98、132、152、158、172、207、301、308、311、322路可直达福建博物院。(公交线路若有变动,以实际为准)
陈列类奖项
由福建博物院联合沿海七省45家博物馆、荟萃300多件文物精品创办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荣膺2013年度全国展览最高奖的十大陈列精品奖并获国务院总理基金支持;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荣膺2018年度全国展览最高奖的十大陈列精品奖;
《宋词里的福建》入选2024年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大型主题特展入选2023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文脉艺印——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特展》入选2021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革命先驱遗书展》入选2019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重点推介项目;
《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入选2014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
宣传类奖项
“五馆服务工程”即“网上、纸上、空中、地铁、空港”博物馆,2019年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项目;
社会教育类奖项
志愿者和志愿者团队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荣誉称号;
“文物在我身边——福建文博进校园进社区双百活动”入围(全国)最佳社区文化促进项目;
展会类奖项
2018年在“第八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获“特别组织奖”“最佳展示奖”“博物馆国际交流荣誉奖”三大奖项;
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在“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中获“最佳展览展示金奖”;
文创类奖项
2020年《宋建窑黑釉酱斑三折伞》在“千年风雅打开宋潮·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实物类优秀作品奖。
2019年《林则徐“宠辱皆忘”印文橡皮擦》获第六届福建文创奖文博创意产品类金奖;
2018年“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艺术设计作品巡展”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2018年在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获“博物馆优秀文创产品奖”;
2018年《“齐白石展”文创开发首饰系列》荣获第五届福建文创奖文博创意产品类金奖;
国际奖项
福建博物院积极参与国际博协各项活动。2016年10月,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博物馆代表,受邀参加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办的“一带一路——包容与可持续城市展览与对话”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主题为“丝路帆远行万里”的演讲。2016年,获国际博物馆协会基金会、最佳文化遗产组织“我们欧洲”组织颁发的“2016年度全球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杰出、最具创新力、最具启发意义项目”奖,并获邀永久加入“最佳文化遗产组织精英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