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语文学会

更新时间:2023-12-27 20:33

福建省语文学会,英文译名:Fujian Chinese Association,缩写:FCA,是福建省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社会组织,为福建省一级学会,接受主管单位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民政厅的指导和监督。该会成立于1981年1月,30多年来,为福建省中学语文教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组织简介

学会集中了孙绍振、赖瑞云、陈日亮、王立根等著名专家学者两千多人,并在福建九地市设有分会,开设大学学术专委会、中学学术专委会、小学学术专委会以及语文培训学术专委会,成立“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创办《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开通“海峡语文网”。

从2001年3月开始,福建省语文学会积极协助福建师大文学院,在对全国和我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后,历时四五年,编写出由教育部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初中实验教材》,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赞赏,在全国推广。

福建省语文学会的核心价值和特色是推动闽派语文的形成与发展,闽派语文宗旨是“求实、去蔽、创新、兼容 ”,学会举办的四次论坛是闽派语文形成的阶段性标志。此外闽派语文还积极推动闽台文化的交流,并面向全国,举办了多次大型活动,其影响波及国内各省。在福建省语文学会的大力推动下,闽派语文已经成为福建对外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全国的影响日益明显,多家权威报刊投票推选为最具有影响力的语文学术组织。

学会名单

新一届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会长、副会长等成员名单:

顾问:

南帆: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社科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

孙绍振:著名学者、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实验语文教材主编

陈日亮: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福州一中原副校长

何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海峡分院执行院长

会长:

赖瑞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副会长:

鲍道宏:福建省教育学院文科培训部主任

林富明:福建师大文学院语文教学与写作教研室主任

陈学斌:福州第十一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王金石:福州延安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俞发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曾晓东:漳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特级教师

刘 玉:宁德一中特级教师

赖东升:泉州一中校长

徐 聪:福州屏东中学校长、特级教师、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徐金华:连城一中校长、特级教师

黄小青:南平一中校长

陈宝铝:罗源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闻 盛:海峡西岸研究院院长

陈 榕:东方之讯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

秘书长:

陈学斌:福州第十一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石文美:龙岩一中高级教师

陈孔海:福建省语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袁 磊:福州四十中学校长

专职秘书:

陈 勇:福建省语文学会秘书处

许 建:福建省语文学会秘书处

常务理事:

应永恒:福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石修银:福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林 瑜:福建师大附中校长、特级教师

卓巧文:福建省普教室语文教研员

冯晓云:福建省普教室语文教研员

林 莘:福州教育学院四附小校长、特级教师

王兆芳:福州一中语文组组长

林维武: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语文组组长

林 强:福州十八中校长、特级教师

程 刚:福州教院附中校长

林 育:福州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倪时清:福清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陈碧云:长乐侨中校长

泉州:谢贵荣:泉州普教室教研员

方祖钦:泉州市快乐作文培训学校

龙岩:王钧涛 龙岩普教室中学教研室副主任

徐 飚:龙岩二中书记、龙岩市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莆田:黄永俊 莆田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莆田教育学会秘书长

宁德:金 钧 宁德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科

三明:蔡亦锋 三明教科所副所长

范纯正 永安一中原副校长、特级教师

南平:吕志勇 建阳一中校长

肖月蓉 南平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漳州:李都明 漳州普教室教研员

厦门:黄亮生 厦门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

杨书松 厦门六中特级教师、厦门市湖里区人大副主任

陈岩立: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

(常务理事含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学术专业委员会名单:

主任:陈日亮

成员:王立根 陈成龙 杨建成 林志强 蔡伟潭 范纯正

林科顺 章肖涛 郭海燕 陈忠华 朱之琳 卓德华 钱本殷

(以上名单根据情况作变动)

学会历史

福建省语文学会下设:大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研究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民间培训机构语文专业委员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社、海峡语文网、学术委员会、福州市中语会。

本会汇聚福建省各界语文精英,先后成功举办多起在省内外都颇具影响力的语文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

如2003年“国土资源杯”中学生作文大赛、福建省语文教师读书笔记征文活动

2004年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暨“闽派语文”论坛第一届年会

2005年福建省首届“金鹿杯”有奖征文活动、2005年海峡两岸首届中学生演讲比赛、2005年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

2006年“闽派语文”论坛第二届年会。

2007年“西岸课程杯”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比赛、2007年福州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07年全国语文教育艺术研讨。

2008年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学语文研讨会、2008年语文特级教师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研讨会。

2009年“全国中学语文教育文本解读大型研讨会以及“两岸四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语文教学”研讨会。成立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福建省语文学会首次在福建省社科联指导下,表彰福建省100名优秀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编辑出版“闽派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集”。为福建省语文教师、教研员提供了借鉴、学习福建省语文教学优秀经验的平台。

2010年10月,福建省语文学会代表团21人(福建省中学校长、一线老师、教研员)在王立根会长率领下,赴台湾交流,到台北市立南湖高中、台中明道中学、台中旭光高级中学等学校参观,并与台湾阅读文化基金会等民间组织进行交流。两岸同仁就中学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两天的交流研讨。11月21日至23日,在全国中语会的大力支持下,由福建省语文学会主办,沙县教育局承办的第四届“闽派语文论坛”专题研讨会暨“闽派语文试点县”授牌仪式在沙县隆重召开。在全省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开展“书香校园”大讲坛活动。

2011年“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于1月24日至28日在福州举办。大赛由闽台两地共19支队伍参赛。与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共同举办2011年福建省社科联分论坛活动。积极组织学会会员参加社科联分论坛活动。11月5日,举办首届“东方伟业杯”青少年书法大赛。此次书法大赛由福建省书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朱以撒教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蒋平畴、福州市书协主席陈章汉,福州市书协副主席郑述信、福州市书协副主席郑光中任评委。由各市区中学推荐选手,每所中学推荐五幅书法作品,选出决赛者100名现场书写,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55名。本次活动受到福建省教育厅的表扬。

2012年出版《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为海峡两岸中学师生提供教育信息、写作平台,赠送《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给台湾、香港教育局、中学。1月8日,由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社主办,泉州教育局承办的中学生作文大赛在泉州举行。有效地推动了泉州地区中学生的语文写作。2月27日,由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社、南平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南平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分会联合举办“2012年南平市《海峡青少年读写》作文竞赛”。以国学为主题,共有500多位学生参加比赛,组织专家评奖,评选出100多名获奖选手,并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刊登在《海峡青少年读写》,有效地推动了南平地区中学生的语文写作。6月7日上午,举办第三届福州高考作文同题大赛。由福州各中学通过写作比赛,选拨出近百名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作文同题大赛。王立根会长、语文特级教师组成专家评委会,评选出名次。选拨、培养福州地区中学的写作人才。6月10日上午,举办福州中考作文同题大赛,由福州延安中学、三牧中学、时代中学、屏东中学、华伦中学等十所中学选拨出初二学生,参加中考作文同题大赛。由王立根会长、福建省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组成专家评委会,评选出名次。选拨、培养写作人才。举办第三届福州中学文社中秋笔会。与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联合举办2012年福建省社科联分论坛会议。组织会员积极参加此次社科联分论坛活动。9月22日,参加福建省社科联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开幕式,向现场群众免费赠送《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组织专家在现场为群众解答教育问题,受到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领导的好评。

2013年举办第四届福州高考作文同题大赛,在6月7日,由福州八所一类校选拨出近百名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作文同题大赛。由王立根会长、福建省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组成专家评委会,评选出名次。选拨、培养写作人才。举办第四届福州中考作文同题大赛,6月10日,由福州时代中学、三牧中学、励志中学、华伦中学等十所中学选拨出初二学生,参加中考作文同题大赛。由王立根会长、福建省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组成专家评委会,评选出名次。选拨、培养写作人才。10月6日,举办第四届福州中学文社中秋笔会。福州一中三牧文社、福建师大附中麦园文社、福州二中《璞石》编辑部、福州四中惠泽文社、福州格致中学于山文社、福州八中清源文社、福州高级中学千墨文社在福州三中举办,展开“一句顶一万句”读书交流活动、对联创作活动、主题辩论活动、写作笔会。10月25日福建省中小学理事扩大会议。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副会长王金石、陈成龙、俞发亮,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钱本殷、副会长林莘,以及常务理事共四十多人参加。会议主题:打造富有福建特色的“闽派语文”,建构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筹备福建省语文学会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换届选举、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换届选举。

本会设立有中学语文教学专业研究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CN35(Q)第10号)。

历届会长

第一任会长:陈立夫(1981年到1998年)

第二任会长:陈日亮(1998年到2003年)

第三任会长:王立根 (2003年到2014年)

第四任会长:赖瑞云 (2014年10月起)

兴起形成

流派,指水的支流,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教学流派,是指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方面的派别。它产生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之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不同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各自的体系,发展为不同的教学流派。

教学流派的构成有许多要素。构成一种教育教学流派,一般具有下述特点:1.有独特的教育教学主张、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2.有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有产生的社会根源,发展,演变的过程。4.有它的实际成效和思想影响。教学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学派内的新陈代谢,对繁荣教育教学,加强科学研究,发展与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语文教学实践,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学流派是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必然的重要命题。当下,这一命题引起了更热切的关注和日益深刻的讨论。

中国的语文界,既有地域之分,也有门派之别。漫步心灵的优秀教师们,充满着教育的勇气和无限的创造力,有着更高的专业追求,也有着不断提高的研究、实验的能力与水平。他们渴望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而和合作伙伴一起,逐步形成不同的教学流派。

风格与流派是语文教学艺术的自我追求。民族化、本土化、科学化、个性化呼唤学派。创立语文学派就意味着把中学语文教育当作一门独立的科学。流派是人的集合,更是人的创造。

语文教学既是教学又是艺术,传统的教学实际上语文教师都没有从艺术上考虑语文教学,我们机械地进行语文教学,失去了我们对语文的享受,过早带来对语文的职业疲劳,严重影响我们语文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对每个老师切身发展的方向来说,强化风格流派的意识有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 闽派语文的兴起

2004年,王立根老师提出“闽派语文”;2006年,成尚荣老师提出“苏派语文”,程少堂老师酝酿“深派语文”;2007年,王尚文老师提出“浙派语文”;2009年,柯汉琳老师提出“粤派语文”;2010年,张伟忠老师提出”鲁派语文”。自然成形的还有“京派语文”“海派语文”……正在崛起的各地语文流派,寄托着各地语文老师的希翼与梦想,闪耀着他们的智慧与荣光。

查阅有关资料,可以看到,“闽派语文”的提出,在全国属于首创。难怪北大钱理群先生在《对话语文》中这样说:“据我所知,像你们这样鲜明地打出‘闽派’的旗号,这恐怕在全国是第一份儿。”

闽派语文的诞生自然有它的条件。首先,改革开放为福建诞生自己的教学流派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其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优良的传统让福建文化具有了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创新性以及独特的地缘与人缘优势,使闽派语文教学流派的诞生成为可能。再次,高素质的福建语文教师队伍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已经整合成有望出教学大师的队伍,而出大师是出教师流派的前提。

怎样才算是教学大师呢?在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具有全国性影响,为大家所尊崇的一流教师就算是大师了。大师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有科学而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是教育教学思想的三要素。教学大师在这方面有着科学而独特的见解。(2)有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修养。(3)是理论型的实干家或实干型的理论家。(4)有自己的实验基地或实验课题。在本学科领域有全国性影响,有一大批追随者。(5)有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品格。

福建师大文学院的孙绍振老师正是具备了如上的特点。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在北大中文系工作一年。1961年奉调至华侨大学中文系。“文革”期间下放。1973年起,在福建师大中文系工作至今。1990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在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讲学,1994年到1995年在香港等大学作研究。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阅读学会会长,福建师大文艺创作美学研究所所长,福建师大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第八、九届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曾获1989年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福建省“名师”,曾宪梓全国高等师范优秀教师二等奖。

孙老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智者,诗人,散文家,理论家,实干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写作学、美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幽默学、语文教育等,主要的研究成果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孙绍振如是说》《文学创作论》《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论变异》《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幽默五十法》《美女危险论———孙绍振幽默散文选》等。其中,《文学创作论》获福建省2010年优秀成果奖、台湾祁枫文学奖、全国写作学会一等奖,《美的结构》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改革开放之初,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引起轰动和争议,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近年来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诗歌史和当代文艺思潮史都给于肯定的历史评价。其手稿已经为现代文学馆收藏。孙绍振在学术上有独创的系统性,他把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引向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维错位”系统理论,在幽默学方面,提出了“幽默逻辑错位”的理论,在散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审美、审丑、审智”的散文的理论体系。孙老师的诸多理论自成一体,并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在别人无法深入下去的地方,他却常能峰回路转,出奇制胜。孙氏文论既能上升到形而上学层面,又能下降到具体分析方法层面,其错位范畴有可能成为重建汉语文论的一个根本范式。

孙老师是福建本土一个特别优秀的学者和作家,整整20年,把他个人的问题意识与他的个体在世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把他的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跟他的文本实践立体地纠结在了一起,并取得了既无愧于本土先贤也绝不逊色于当下一些西方权威的文化理论所达到的成就。

孙绍振老师是理论家、实践家、实干家。他上下结合——他在理论话语中遨游的时候,他的心从未离开过现实的土壤;虚实结合——他的内心有着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博大情怀,关心着与他的学术领域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将理论放在实践中去发挥效能;破立结合——质疑、炮轰、批判,树立、建构、完善;大中结合——身居高校,关注基础教育,投身语文课改,编教材,写教参,出教学辅导书,到中学开课做示范。

孙老师的文本细读论为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学创作论为语文教育中的写作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演讲与幽默论为语文教育中的听、说等口语交际提供了理论基础。2001年,孙绍振负责的课题获教育部立项,他主持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在山东、甘肃、山西、宁夏等多个省份使用,成为在全国影响较大,“海西”特色鲜明的闽派中学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与实践的批判与重建中,孙老师发挥了自己学养和思想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给语文课改贯注进了当代文化教育的气息,让闽派语文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潘新和老师在《走近孙绍振》里这样说:“他是这场语文革命的核心人物,他的深思熟虑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他的认识、研究方法是很独特的。他的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阅读教学将因之豁然开朗。在批判与建构、宏观与微观、人与文、道与术的并重中有所倾斜。他为语文教育注入了鲜活灵动的学术气息。”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刘锡庆老师在《高考高分作文创意构思组合比较·序》里这样写道:“福建有孙绍振这样的语文大师、写作名家——特别是在‘新课标’实施后,孙绍振对许多经典名著重新解读,真知灼见迭出,其才学胆识又跃向了一个新高度,成了语文改革的一面旗帜!”

杭州师范大学金新教授在2010年02月25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雨巷”中的闽派语文》中介绍说:“为走出孤寂中咀嚼教育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迷惘与朦胧’,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任孙绍振逆势‘炮轰高考’,在中语界产生影响;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日亮倾情‘一个人的语文’,倡导为语文打上生命的底色;福建中语会会长王立根注重‘闽派语文当前的任务’,大声疾呼:‘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要与应试教育做顽强的斗争。’”他提出:“福建语文界有这般执著的语文领军人物,是福建语文界的幸运。”

这里要特别提及王立根老师。他为闽派语文的崛起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首提“闽派语文”,亲自确立了“求实、创新、兼容”的宗旨(其后,孙绍振老师补了个“去蔽”),并撰文解读了“兼容”的内涵。他主持举办论坛,使其成为闽派语文形成的标志。“他善于发现、团结并发挥各种各样语文人才的长处,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把语文届同仁齐聚于‘闽派语文’麾下。”(刘锡庆老师语)他领导语文学会,使其成为推动闽派语文迅速崛起的主力军。他创办报刊,建立了闽派语文的阵地,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王立根老师,就没有闽派语文的今天。

综上所述,孙绍振教授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旗帜性的人物。而以孙绍振老师为领军人物的集群领导(包含陈日亮、王立根、赖瑞云、潘新和等)的出现,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召唤力和凝聚力,起着学术支撑、研究引领和组织指导的重要作用,带动了闽派语文的崛起。福建师大文学院长年累月的教育滋润,培养了领衔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线教师组成的语文梯队。这使福建产生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时代性并产生全国性影响的闽派语文教学流派成为可能并化为现实。

当然,闽派语文的产生自有其特殊的背景,它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历史的积淀:

闽派语文的兴起是福建省坚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人民素质,协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闽派语文的兴起是福建省优先发展教育,培养特色学科,推动教育创新,进一步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的体现。

福建省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构想与实践,为福建语文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

福建省建设文化强省,其中自然少不了闽派语文所起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西”风貌、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海西”文化的影响力。闽派语文正担当了如此大任。

闽派语文是海西经济区强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本土文化丰厚的积淀,带着历史年轮的厚重印迹,又闪烁着新时代的光芒,在全国语文界具有独特的优势、特色和创造。闽派语文是闽东文化、闽南文化、莆仙文化、闽北文化、客家文化的融合与提炼,是淳朴的山区文化和具有开拓性的海洋文化的联合,是富有生命意义的绿色文化和燃烧的红土文化的升华,是妈祖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闽侨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发展,是闽台文化的对接,是现代闽文化对传统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福建区域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在语文学派上的投射。

因此,闽派语文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传承的产物。福建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生态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历经数千年的洗礼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2000多年前又有发达的闽越文化。福建历史文化传承历程曲折,其构成成分极为复杂,它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汉文化的传入、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福建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兼容能力。福建涌现出的一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等,他们以过人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福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铸就了兼容并蓄的闽文化生态环境。现当代文史上荟萃的人才如冰心、林语堂、郑振铎、庐隐、许地山、林徽因、林默涵、杨骚、郭风、蔡其矫、何为、余光中等,进一步夯实了福建语文的根基。20世纪文革前福建连续3年勇夺全国高考红旗,体现了福建省基础教育的高质量,这就是闽籍老师继承了文化前辈的遗风,付出了辛勤努力的结果。如今,闽派语文首创者王立根老师正是接过了语文先贤的大旗,摇旗呐喊,让福建语文再度崛起。

当闽派语文真正融合了区域的宝贵元素,也就有了深厚的土壤、充足的养料和灿烂的阳光,它的特色必然会茁壮成长。闽派语文的重要特色就是海西特色,也就是强调“闽台特色”、“闽台渊源”,强调闽台文化倾向。因为闽台同根同源。

闽派语文的兴起,是福建文化教育繁荣特别是语文教育教学思想活跃的一个标志。这里有相对一致的教学理念,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教材,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特色的风格和教学方法,有出色的成果:有特色的学生,有特色的名师,有特色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一切,都在说明:闽派语文正在崛起!

二 闽派语文的形成

闽派语文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福建省语文学会。在以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为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赖瑞云,福州延安中学校长王金石、福州屏东中学校长朱之琳、南平一中副校长蔡伟潭、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室主任俞发亮、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曾晓东、宁德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组组长陈成龙等语文特级教师,和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永禄,福州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钱本殷,西岸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闻盛等为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福建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陈日亮,漳州教育学院教授王凤贵,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何强等为顾问组成的核心的领军团队领导下的福建省语文学会的大力推动下,加强和协调了福建语文同行之间的沟通、联系和团结,不断拓展视野,开辟新的天地,促成了闽派语文的形成,使福建语文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毗邻港澳。它历史悠久,春秋时称闽越地,秦时设闽中郡,唐中期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简称“闽”。南宋时设一府五州二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又称“八闽”。“闽派语文”2004年由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倡导,由于它整合和凸显了福建语文的整体形象,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响应,同道中人的积极推动,语文闽师的强烈认同。

福建省语文学会举办的四次论坛是闽派语文形成的阶段性标志。2004年12月,第一届闽派语文论坛在厦门市举办;2006年4月,第二届闽派语文论坛在建瓯县举办;2006年7月,第三届闽派语文论坛在福清市举办;2010年11月,第四届闽派语文论坛在沙县举办。四次论坛,福建语文同仁有序集聚,以文会友,以友辅文,共同把脉闽派语文教学的发展,代表了闽派语文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始阶段。其标志是在厦门市召开的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暨闽派语文论坛第一届年会。这是福建语文教育界开坛立派的盛会。在会上,高校精英学者与中学一线语文教师亲密合作、对话争鸣、优势互补,学术引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福建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在会上确立了闽派语文“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宗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闽派语文的十大观点:1.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2.要与应试教育做顽强的斗争,努力改变以作练习代替学语文的不良倾向;3.提倡返璞归真,坚持语文教学的特质;4.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5.阅读教学要坚持文本的认真解读;6.教师要掌握文本解读的艺术和技巧;7.重视朗诵和朗读,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8.在作文教学中强调贴近自我;9.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做一个能思会读善写精研之人;10.提倡创新精神。这次会议,树起了闽派语文的大旗。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其标志是在建瓯县举办的第二届闽派语文论坛和在福清市举办的第三届闽派语文论坛。

在第二届闽派语文论坛上,特级教师上教学观摩课,一线教师与专家共同研讨,多角度多层面探讨对话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和语文课改中面临的新问题,对闽派语文在海西文化中的位置达成了共识。孙绍振老师在报告中肯定了教育教学的多样性,认为“闽派语文”是海西经济区强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语文界具有独特的优势、特色和创造。在会上,他具体地阐释了“闽派语文”所倡导的“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精髓。而特级教师陈日亮对新课程实施阶段语文课如何改革、“闽派语文”应具有什么样的福建语文风格特色、新课程与语文高考走势有何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精彩的发言。

在第三届闽派语文论坛——福建省语文高考三年自主命题总结和反思研讨会上,来自全省一线的语文教师就语文高考命题现状的评价及问题研究、高考改革发展走向的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考试与教学改革关系研究、高考语文命题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语文学科诸能力测试研究、语文教学与改革课内外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积极深入的探讨与对话,这次论坛侧重对闽派语文高考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指挥棒的定位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这期间,福建省语文学会还举办了多次研讨会,建设名师工程。2004年12月,举办了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07年8月,学会与福建师大共同举办了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7年12月,与福建省特级教师学会、福州一中共同举办了“语文教育守正与创新,语文教师修身与育人”为主题的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08年,与福建省特级教师学会、宁德市教育局共同举办了“课堂教学创新、骨干教师发展”为主题的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这些系列会议对我省语文名师的思想进行系统研讨,从教师的典型个案总结语文教师修身育人和专业成长的规律,探究语文学科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的课题,有力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和闽派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了“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闽派语文教学体系,积极营造了语文学术研究的繁荣局面。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这以在沙县举办的第四届闽派语文论坛为标志。在这次论坛上,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王晨、胡明道、邹开煌、林富明等著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福建教育学院闽派特色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石文美老师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清晰的脉络对闽派语文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闽派语文已经初见轮廓。举办论坛的同时,福建省语文学会授予沙县为闽派语文教学试点县。这为闽派语文的进一步拓展建立了根据地。

闽派语文的形成是福建省语文学会全力推动、持续运作的结果。在这过程中,福建省语文学会除了举办论坛外,还做了如下大量的工作:

1.创刊办报

报刊是学会的喉舌,对外的窗口,宣传的阵地。福建省语文学会向来就重视交流、沟通,大力加强阵地建设。学会早期编印有《中学生语文报》,发行全省,影响巨大;而后,编印有《中学生语文》,作为学会会刊,刊载八闽语文资讯。2010年1月始,协办《开放潮·书香校园》,面向全国公开发行;2010年9月始,主办《海峡青少年读写》试刊。这些报刊应运而生,顺时而出,浸润着学会全体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在各地关爱闽派语文的读者的审视下萌芽,在全省语文同行的关注滋养下茁壮,它们弥补了教师和教材的不足,成为福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构成和有益补充,满足了八闽各地的不同需求。

2.编书集文

福建省语文学会编辑的《专家评析福建省语文高考》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福建省有史以来第一部探索高考命题的学术专著,它本着“积极探索、科学实践、理性思考”的精神,对福建三年语文自主命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阶段的高考命题提供了依据和借鉴。学会还将福建省一线语文教师、教研员的教学论文汇编成《福建省“第二届闽派语文论坛”论文选集》、《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论文汇编》,以推动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促进语文课改的深入发展,为语文教师提供展示能力、交流经验的平台,打通壁垒,共享成果。

3.组织竞赛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福建省语文学会连续成功举办了“国土杯”“金鹿杯”“东方伟业杯”全省中学生征文大赛,出版了学生优秀作文集《为了迷人的土地》《和谐之美》《关注》等。三次征文活动,全省有200多所中学参加,参加征文活动学生达数十万人。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训练了闽籍学生的语言、感觉和思维,促使他们用明亮的眼睛看身边的人和事,用纯净的心灵感受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百态,用美丽的语言表达他们质朴的爱。健康、有序、有效的作文竞赛,拓宽了人才成长的途径,起到了激发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促进素养形成,增进精神文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

4.书香校园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阅读是滋养心灵的途径。福建省语文学会携手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德育中心、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等单位,在全社会中提倡全民读书,尤其是倡导广大青少年读书,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活动。贴近教育,关注读书,牵手师生,扎根校园;传承文化,增强底蕴,提升素养,内涵发展。不断激发青少年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人营造了一个成长的灵动空间。

5.推优彰先

一是推荐任职。推荐学会的代表人物到全国学会去任职。2008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全国中语会第九届年会上,福建省语文学会王立根会长当选为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俞发亮、朱之琳当选为全国中语会理事,学会顾问陈日亮老师受聘为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会长陈成龙受聘为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

二是表彰先进。2006年开展第三届评选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的活动,评选奖项分别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学校领导、各级教研员),本奖项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最高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福州十八中林强等40人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泉州一中谢贵荣等40人荣获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9月召开的全国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学会表彰了福建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师”、“中学语文先进工作者”各100名。

6.培训教师

在闽派语文的大旗下,福建省语文学会还积极配合福建省普教室、福建师大文学院、福建教育学院做好福建省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各地中学语文教师学习新理念,研讨新课标,在语文责任和教学使命上提出新的要求,先后培养了数批省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先后前往全省各地,分别为参加全省新课标培训的几百名语文教师授课讲座,深受好评。

7.完善机构

2009年11月22日,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在福州成立。这一机构的设立,在闽派语文的阵地上又树起了一面旗帜,一面凝聚力量的旗帜;福建省所有钟情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志士仁人,将汇聚到这面旗号下面,成为一支驰骋于语文教坛的劲旅。同时,福建省语文学会在原有中语会的根蒂根基上成立小语会,打破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各自为政的堡垒,有利于贯通中小学语文的连接,使语文学科能够一以贯之,为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联合交流的平台,创造了一个共同成长的组织环境,让“闽派语文”进一步脱颖而出。

8.建设基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沙县语文教育传承了闽派语文的思想,更新语文教育理念,积极让语文教学“动”起来,通过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墨香校园、开展同课异构教研、重视课题研究等有效措施,初显了闽派语文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2010年,福建省语文学会经过研究和协商,选定沙县作为闽派语文试点县。这是闽派语文建设基地的第一次尝试。这项工作对沙县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化提高具有很大的意义,对闽派语文的发展也是一个创新,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9.研究课题

福建省语文学会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福建省语文教学及考试科学化专题研究活动。2010年11月成立了语文学会学术委员会,由陈成龙、石文美老师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紧锣密鼓地张罗新时期的课题研究工作。闽派语文的课题研究,是草根性的课题研究,因此敞开大门,欢迎各位老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教学实际,积极申报课题,开展研究。闽派语文将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推进课题建设,建立项目与人才对接机制,推动闽派语文不断创新,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项目工程,不断壮大和发展闽派语文。

10.促进交流

儒风一贯,闽台同根同源。闽派语文的特色之一就是闽台文化的交流。福建省语文学会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2005年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2007年举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同时开展了两岸学子采风游学活动、联欢晚会、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2007年开展了两岸母语教育恳谈会,积极促进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2010年组织闽派精英访台参观交流学习,商定2011年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事宜等。

11.辐射全国

福建省语文学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举办了多次大型活动,其影响波及国内各省。2003年12月,福建省语文学会与全国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在福州举办了全国语文教育艺术研讨活动;2005年8月,与全国中语会、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福建教育》杂志社在武夷山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活动,语文教育界代表人物、新生代领军人物和文学界有关人士,就当前语文教育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对话与交锋,深入探讨语文教育改革之路,共同推动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2008年4月,福建省语文学会在福州举办了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学语文研讨会,鼓励学生热爱经典,走进经典,感受经典魅力,从而在掀起了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潮;2009年9月,又在泉州举办了面向全国的全国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

闽派语文倡导正本清源,强调返璞归真,弘扬人文精神,注重文本解读,不断壮大福建语文教师队伍,提高福建语文教学效益和质量,加大闽台文化教育交流,增强八闽文化底蕴,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成为福建对外的文化名片之一,在全国的影响日益明显。这不能不归功于王立根会长领导下的福建省语文学会。

这是一个具有飞跃意义的重大建构。实际上,闽派语文的形成是个系统工程,已经成了“群、环、场”的关系:由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为主体在二十世纪80年代建立,吸纳部分语文教学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小学教师在新世纪逐渐形成的福建省语文学会为主导的群体——“群”,在新的时期连续性的运作中结成一个环环相扣环环互补的功能环——“环”,构成一个具有学会主体又有周边单位如学校、科研机构、媒体、社会等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的同构性的昂扬向上的闽派语文教育场——“场”。

当然,语文流派是语文改革的产物。各个时代都会在语文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各种语文流派,树起各式旗帜,彰显语文教育的时代意蕴和色彩。闽派语文是一个已迅速形成的语文流派,一个正在崛起的新语文流派,它是传统智慧和时代精神的迸发,是闽籍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生动表现,它有效地推动着闽派语文的新发展,不仅为福建的语文教学流派的形成及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为福建语文名师的崛起创造了机遇,成为福建语文课程改革深化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创造会继续构成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吴励生,叶勤.解构孙绍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2]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近名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施清杯.高考高分作文创意构思组合比较[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4]金新.“雨巷”中的闽派语文[N].中国经济时报,2010-02-25.

(本文发表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5期;作者单位:龙岩一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