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3-22 16:10
福缘寺原址在扬州南门外通扬桥东南侧古运河边,与文峰寺相隔数百米。
前身为明代“福国院”,住持明道法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僧。天启七年(1627年)至广陵迁福国院时,“仅数椽,湫溢,不堪风雨”。寺院简陋可想而知。此后“施者川趋云委,四方至止”。随之,福国院也声名鹊起,名重一方,“增崇乎像设,楼阁殿堂,巍峨璀璨”,初名福缘庵。
清顺治年间赐名福国寺。清顺治年间赐名福国寺,两淮盐运御史杨文愿为寺建燃灯佛阁。
雍正元年(1723),住持僧济生率寺僧建三层万佛楼,并在寺北建塔院。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时,寺中僧人超宗迎帝驻跸寺内,乾隆亲书“福缘寺”匾额赐寺,从此改名为福缘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怡亲王允祥过寺,与住持僧佛尘言谈甚洽,回京后赏赐“法雨香风”匾额及《藏经》全部。
咸丰三年(1853)寺毁于兵火。
从同治初年起,寺僧默斋募化十三年复建,其徒玉堂、石珩、德纯、拂迷等又继续修缮。后方丈信林营建楼殿,又于楼后堆土垒石为山,种竹其上,并筑室以供游览。寺中弘戒、讲经、诵经不辍。
抗日战争期间,福缘寺的不少寺房为日军堆放马草之所。
抗战胜利后,部分专房被作粮食仓库,寺中佛事渐衰。
扬州解放时,寺内住和尚约10人,住持僧仁海。
解放后,寺房为苏北机米厂所用。
60年代,大雄宝殿被一场三个多小时的大火烧毁。其他寺房逐步被拆除,改建为厂房。
1984年,将寺内最后的大建筑藏经楼移建到大明寺。而今,只在侧门尚存三四间寺房。
福缘寺寺门朝西迎运河而开,门前一对石狮。
山门殿三间,门开一洞。门上方嵌砌一块“福缘寺”石额,门旁置一对石鼓。
殿内塑供四大天王。
山门殿之北有一个竹园。
第二进为大雄宝殿,三大间外加两个半间,计四间殿房。上面重檐翘角,四周皆设走廊。
殿内左右悬钟架鼓,正中佛台上主供释迦牟尼,两侧塑供十八罗汉,佛台后浮塑海岛。
后殿三间,殿内主供观音大土。
大雄宝殿与观音殿的南边,建一座面南上下各七间的藏经楼。
此外还有楼殿、偏殿、配房等,计有寺房约80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