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学说

更新时间:2022-08-26 10:52

离子学说(ionic theory)即假设膜电位产生原理的学说。由Hodgking等人提出的离子学说认为,膜电位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分布不等以及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

创始人

离子学说由霍奇金等人提出。1963年,霍奇金和赫克斯利及埃克尔斯因为发现了引起个体神经纤维神经冲动通道的化学变化过程,即发现了神经细胞膜的周边和中央部分与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65年,霍奇金还获得伦敦皇家学会颁布的柯普利奖章;1988年,获得视网膜基金会颁发的黑尔梅里希奖章。霍奇金一生中主要著作有两部,1964年发表的《神经冲动的传导》及1992年发表的《机遇与目标》。霍奇金的神经冲动“离子理论”,为神经电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他和他的学生赫克斯利发明的“电压针制”的新方法,开创了把计算机运用于电生理学的先河。

理论依据

这个学说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的事实:(1)Na+、K+、Cl-等离子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2)在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时,静息电位减少。(3)减少细胞外液的Na+浓度时,则动作电位的振幅降低,当Na+浓度为1/10时,振幅降低58毫伏等。其次,根据在乌贼巨大轴突上用箱位法所进行的实验,使这个学说发展为精深严密的理论〔霍奇金、赫胥黎(A.L.Hod-gkin、A.F.Huxley,1950—1952)〕。霍奇金等所设想的膜,ENa、FK是以Na+、K+的平衡电位作为电动势的电池,RNa、RK是膜对Na+和K+的电阻,EL、RL表示对Cl-等被动分布离子的电动势和电阻。这个学说的要点是:(1)静止膜对Na+的透性低,膜电位大致近于EK值,活动时对Na+透性高。(2)这种对Na+透性的增大是以膜的去极化作为开端而发生的,由于所谓霍奇金循环(Hodgkincycle)的再生过程发生作用,故Na+的透性显著亢进,膜电位接近于ENa。用此再生过程可以解释兴奋是服从于全、无法则的。(3)对Na+透性的增大是一过性的,不能被维持下去(Na搬运机制的钝化),加之,对K+的透性又增大,故动作电位下降(延搁整流)。(4)活动的结果有少量的Na+进入和K+流出,但通过主动的Na+排出泵的作用而又可以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