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29
离群索居(拼音:lí qún suǒ j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离群索居”。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子夏。他生性孤僻,平日很少和其他同学合群,只和曾参还比较要好。
有一年,他的儿子死了,他哭得十分伤心,甚至差一点把眼睛都哭瞎了。有一天,曾子去慰问他,说:“我听过这样的话,朋友双目失明了,就应该为他悲痛。”一句话勾起了子夏的伤心事,他忍不住又号啕大哭,曾子听了很伤心,忍不住也跟着流泪。
过了一会儿,子夏鸣咽着说:“老天爷啊,我没有做错什么事,怎么偏偏就死了我的儿子呢?”
曾子听了子夏的话,忍不住说:“咳,你这话就说得不对了,你怎么能说没有做错过什么事呢?过去,我们两个在洙水、泗水一带侍奉老师,你没有坚持到底就回来了,这是你的第一个错误。你为亲人居丧,没有给当地的百姓树立好的榜样,这是你的第二个错误。死了儿子,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个错误。我一下子就说出了你的三个错误,你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做错过什么呢!”
子夏听了曾子的话,连忙扔下拐杖,跪在地上给曾子行礼,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大家独处的时间太长了,已经不能明辨是非了。”
从此后,子夏就不再离群索居了。
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为一体时,才能显示出它的力量。”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不可能离开社会,抽离社会,否则,就是孤家寡人。老子曾指出:“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但最终这个小国寡民的愿望被历史淘汰。陶渊明也曾描绘了一个游离于纷扰乱世的世外桃源,但也只是作者美好的理想。封闭自我的结果只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离群索居”指离开同伴孤独地生活。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唐·魏征《隋书·经籍志一》:“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学者离群索居,各为异说。”
元·宋褧《送周子嘉由长秋寺令史出为滁之来安簿暂回武陵觐省二十五韵》:“论文忽经十寒暑,聚首遂作双埙篪。君留我别迹相远,离群索居情不怡。”
元末明初·唐桂芳《叔固游齐云岩诗以寄之》其一 :“离群索居已多日,穿深度密遍几峰。草长云中知是术,人行涧底恐非龙。”
明·许三阶《节侠记。再贬》:“虽如此说.只是小生离群索居,吞声忍气.殊觉闷怀。”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离群索居,日对古人,研精覃思,宁无心得,未若取径乎此之捷而适也。”
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这不是我的理想,我不能长此离群索居,我想并且要求到江西苏区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