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塘

更新时间:2024-10-30 07:34

秀州塘,宋元时,是华亭县与秀州(今浙江嘉兴)间的水驿道,故名秀州塘,亦名官塘、大官塘,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大泖港的支流,位于上海市金山区西部,西起枫泾镇七仙泾和枫泾塘,往东经金山区朱泾镇北折至六里庵港。经松江区界,再折东入小泖港,通大泖港。与面杖港、枫泾市河、枫泾塘、徐泾港、斜塘港、池泾等河道相交。长18.4公里。

形成变迁

黄浦江在宋代尚是一条小河,南宋时东江下游杭州湾出海口封闭,太湖下游及浙西平原诸水逐渐汇流入浦,河身不断加宽,至元初已初具规模,被称为“大黄浦”,明永乐年间开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出海,逐步形成今河身。清道光年间上海开埠,始称“黄浦江”。今竖潦泾以东为黄浦江干流,横潦泾为“黄浦之首”。

在黄浦江发育过程中,上游河道出现巨大变迁。泖湮成陆三泖中的圆泖在今青浦境;大泖半在松江县,半在县境内的兴塔、朱泾两乡朱泾镇以西、泖桥以北地区;长泖则自泖桥以南兴塔、朱泾两乡交界经吕巷、廊下两乡西境入浙江平湖县界。唐代以后三泖开始束狭,北宋宣和年间已大规模围垦成田。随着杭州湾出海口的封闭,三泖之水直冲黄浦,其势湍悍,促进了黄浦江的发育,而随着黄浦江的日益扩大,潮汐日猛,带来的泥沙又加速了三泖的湮塞,清乾隆时还十分宽阔浩瀚,至嘉庆年间,大泖、长泖均已淤为平陆,“阔如支渠,其名尚存”,即大泖沟、长泖沟(嘉庆《松江府志》)。与三泖密切相关的山塘河,原西承浙江横泖及长泖之水,河道宽阔,水势汹涌,旧志与长泖并称为县境腹地“诸水之源”,泖湮成陆,遂成为无源之水,日渐淤浅束狭。

浙水改道原来经由长泖东流张泾,由青龙港出海的浙江来水,在黄浦发育过程中,于朱泾附近一线改道北流,主要有秀州塘、泖港、胥浦塘等。秀州塘,由枫泾入境,至泖桥绝于长泖。另一端由华亭(今松江)县城西入大泖,“为宋元时华亭县走秀州之水驿”,故名,乃一条航道,其水则东出长泖,经朱泾镇直入张泾。长泖湮塞,秀州塘向东延伸,夺占泖桥以东的长泖故道;大泖湮塞又夺占了朱泾镇西大泖故道,折向北流,遂与松江城西的秀州塘合,而泖港以北的秀州塘及东出一支的池泾(市泾)则日渐湮塞。

干流概况

秀州塘西接金山区枫泾镇枫泾塘、七仙泾,东至金山区朱泾镇西,折北至松江区界,再折东入小泖港,通大泖港。长18.4公里。可通行100~300吨级船只,底高-2.0米,底宽25~30米,受益农田9.0万亩,航行吨位100吨。

水文特征

秀州塘为平原感潮水网河道,受黄浦江潮汐控制。浦江潮汐为半日潮型,一天有2个高潮,2个低潮,涨潮历时平均4~5小时,落潮历时平均7~8小时。

水位受黄浦江潮汐和上游来水量的双重影响,又受地形地势的制约,故境内同一时刻水位亦有差异。参考下游大泖港赵家村水位站解放后最高水位3.58米,出现于1977年8月22日;最低水位0.57米,出现于1959年1月22日;多年平均高潮水位2.68米,低潮水位1.74米。

每年7~9月台汛期间,往往受台风、暴雨和潮汛影响,境内河道增水,加上上游洪水下泄,下游高潮顶托,客水在境内停留,常导致内河水位普遍抬高。1954年8月2日出现的解放以来历史最高水位3.81米和1957年7月2日出现第二高水位3.68米,均由几重因素造成。

主要支流

面杖港,位于金山区西部。西起浙江省嘉善县潮泥滩接嘉善县面杖港,水源来自长泖,往东北流经兴塔,泖桥集镇附近北入秀州塘。长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底宽5~10米,可通航15~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4000余公顷,边坡比1:2。

七仙泾,旧志称雪水泾,俗称三秀塘,位于松江区新浜镇、金山区枫泾镇。南起金山区枫泾市河与枫泾塘汇合处——秀州塘,斜向东北,经枫泾、兴塔两乡入松江区境,入向荡港与茹塘汇合处。长7.65公里,底宽7~25米,底高0 ~ -2米,边坡比1 : 3。松江境内长6.3公里,区管七级航道,通航50吨级航道。

枫泾市河,北接定光塘,斜向东南穿镇,与秀州塘接,沟通沪杭铁路两侧之水。1974年,为沟通沪杭铁路两侧水系并排枫围北部涝水入秀州塘而开,因穿镇而过,故名。西北接定光塘,东南接秀州塘,长1.26公里。西段456米全部新开,1974年1月1日开工,月底竣工;东段利用老市河,局部拓宽浚深取直,3月初开工,中旬竣工。共完成土方8.6万立方米,投工4.31万工日。投资7.47万元,其中县补助6.05万元。浚后河道,底宽6~12米,底高吴淞零,边坡1:2。

枫泾塘,由浙江嘉善塘东北流至枫泾镇东南入境,在沪杭铁路桥东达秀州塘。长2.17公里,底高-1.0米,底宽15米,

徐泾港,在兴塔乡西部,南起浙江界河,穿面杖港,北达秀州塘。长5.25公里。清光绪年间,除秀州塘口外,已全线淤浅,面杖港以南更为严重。1970年冬,由兴塔公社浚面杖港至平湖交界,长2.3公里,土方9万立方米。1981年,浚南段3.37公里。12月10日开工,至月底竣工,完成土方17.49万立方米,县投资3万元。疏浚后,底宽5米,底高吴淞零,边坡1:2。

斜塘(斜塘港),南起兴塔乡泖口西北平湖界河,北穿大茫塘、秀州塘,与茹塘接。原系古大泖及长泖的故址,大泖、长泖自宋代后逐渐湮塞束狭,至清嘉庆年间仅存小河,秀州塘以北为大泖沟,以南为长泖沟,1978年冬截弯取直,成为县境西部纵贯南北的重要干河。长8.44公里,底宽5 ~8米,底高0 ~ -0.5米。边坡比1 :2。

池泾,位于新农乡中部,西起掘石港,经三召址后斜向东南,接张泾河。原与朱泾市河为同一条河,亦名市泾,承秀州塘水东注张泾。自黄浦发育,秀州塘水北流,池泾遂成为调节河道。长5.16公里,底宽6米,底高0米。边坡比1∶2。

治理开发

1985年,又用抓式挖泥船10艘,机挖疏浚惠高泾、运港、秀州塘、掘石港、龙泉港、张泾河等10多条航道,开挖水下土方200多万立方米,提高了境内主要航道的通航能力。

1958~1966年,先后清除掘石港内原金山大桥残留钢筋水泥桥墩4座,截去秀州塘、惠高泾等航道障弯4处,挖除秀州塘、张泾河等14条航道内的老桥基暗桩150多立方米,块石420多吨。截去申杭线范塘段弯道1处,截弯面积3.31亩,挖除水上土方3060立方米,水下土方10万立方米,为境内最大的截弯工程。至此,本县主要航道的障碍物,已基本清除。

1987年,投资145万元对山塘河、中运河、秀州塘、朱西湾进行疏浚,开挖土方13万立方米,疏浚长度8.5公里。

1988年,投资87万元,对龙泉港、中运河、山塘河、秀州塘等段进行机械疏浚,开挖土方16.8万立方米,疏浚长度7.11公里。

1989年,投资60万元,疏浚山塘河、龙泉港等航道10.1公里,打捞无主沉船5艘,清除石块等292立方米。

1990年,疏浚沈泾河、山塘河、张泾河等航道,共开挖土方17.3万立方米,打捞无主沉船2艘,清除水下石块200余吨。

1991年,投资40万元,对惠高泾2.1公里和山塘河1公里航段进行疏浚,共开挖土方5.6万立方米,清除石块15吨,打捞无主沉船8艘。

1993年,疏浚池泾河3.88公里航道,开挖土方11万立方米。

由于秀州塘流径朱泾西市有一处90度直弯,弯道下游的过水断面突然缩小,成为境内事故多发航段,为确保航道畅通和航行安全,由市航务管理处、市水利局、县政府等单位共同出资84.4万元,整治秀州塘裁湾工程,该工程共裁去土地面积7.39亩,水上方自1987年12月开工至1990年3月竣工,挖去土方10957 立方米;水下方自1987年9月开工至1991年1月竣工,挖去24390立方米。清障自1988年开工至1990年底竣工,清障打捞130米;驳岸工程自1988年2月开工至1989年12月竣工,新建直立式驳岸479米。工程竣工后,该航段裁湾疏浚断面坡度1:3,河底深度高程为吴淞-0.3米。

桥梁涵洞

秀州塘,原直至松江区城西,为“宋元时华亭县走秀州之水驿(航道)”。元代以后逐步改道经泖港入浦。清代,秀州塘为县境与华亭、娄县(今松江、青浦)之间交通干道。现为东西向航道,大泖港~枫泾塘,长18.9公里(包括小泖港),面宽50米,通航能力100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